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9年3~6月四川省巴中市的43个乡(镇)212个村严重暴发了侵袭人和畜禽的外寄生虫,经鉴定为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受虫害面积达410 km2,抽样调查牛感染率为100%、山羊100%、猪27.0%、鸡100%、鸭89.0%,感染强度1~2241只,疫区灌木丛含蜱量以人工步旗500 m为2635只.经用三氯杀螨醇、敌百虫喷雾灭蜱后,其灌木丛人工步旗500 m含蜱量降为7.3只;用双甲脒、氯菊脂涂抹患处和内服阿维菌素后,抽样调查牛感染率为6.0%、山羊8.0%、猪为0、鸡2.0%、鸭0.6%;在疫区内扑杀野兔和老鼠等供血宿主139 448只.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高达12%,嗜群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为6%,而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均为4%。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病原,不同地方株之间序列差异不显著。且贝氏柯克斯体与多个变形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是G-变形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支分化为贝氏柯克斯体,另外一支依然保持了G-变形菌的分子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贝氏柯克斯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可在多种蜱体内广泛存在,但其感染率略有不同。该病原的存在会给当地家畜及人的活动造成潜在的危害,为该病原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Q热病原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哈氏器是蜱类第一对足背面的化感器,据报道,它的超微结构可作为分类的依据。本文报道用扫描电镜对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成虫的哈氏器观察结果,旨在找出可作为分类的特征。 (一)材料和方法 将经75%酒精固定的日本血蜱、嗜群血蜱标本,用磷酸盐缓冲液在超声洗涤器中洗涤后,分别依次用80%、90%、95%及无水酒精逐级脱水,之后用导电胶将其固定在样本台上,用I.B3型离子喷涂仪镀金,即可作为扫描标本,用日立S—760型扫描电镜观察并摄影。加速电压为15KV。 (二)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青海血蜱唾液腺蛋白皮下注射绵羊和将蜱在绵羊体直接饲喂2种免疫途径制备了2种阳性血清。利用这2种阳性血清分别与青海血蜱唾液腺天然蛋白进行免疫学反应,结果显示青海血蜱唾液腺中分子质量为22 ku和37 ku的2种天然蛋白能被利用蜱唾液腺蛋白皮下注射绵羊产生的阳性血清所识别,而不能被蜱叮咬的绵羊的阳性血清所识别。结果表明,在蜱正常叮咬宿主动物时,其唾液腺内的某些组分不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但这些组分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麻点璃眼蜱 (Hyalomma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 ;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 2 8℃、相对湿度约 80 %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 ,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 ,该种蜱为二宿主蜱 ,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 4个发育阶段。幼蜱 5~ 7d饱血 ,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 ,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 ,经 14~ 2 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 18~ 63d ,平均 40 .5d。雌蜱饱血需 8~ 16d ,平均 12 .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 6~ 43d ,产卵期 16~ 2 9d ,平均 2 2 .5d。卵经 2 0~ 41d孵出幼蜱 ,平均 3 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 91~ 2 2 6d  相似文献   

6.
对图们江下游部分牧场黄牛体表寄生蜱调查表明,该地区的蜱有血蜱属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和硬蜱属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2种蜱分别占93.21%和6.77%;黄牛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21~3270只;在2个硬蜱生境地带2种蜱的分布基本相同。当地优势种长角血蜱在宿主体表的分布无规律性,但以宿主前躯寄生数量较多。长角血蜱的若虫、成虫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盛期,这与该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病季节一致。  相似文献   

7.
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分离出一株牛的大巴贝西虫并确定了其媒介蜱为长角血蜱。1988年4月,从河南省卢氏县同一群黄牛体上采集到长角血蜱饱血雌虫4只和微小牛蜱饱血雌虫16只,然后分别用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小牛。结果证明长角血蜱饱血雌虫能经卵传递大巴贝西虫,第二代幼虫对牛具有感染力,若虫和成虫不能感染。微小牛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各期都不能传播这种巴贝西 虫。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小牛,红细胞内的虫体稍小于双芽巴贝西虫,大于牛巴贝西虫,双梨子形虫体较宽,其量度为3.1~3.7×1.5~2.3μm,长宽指数为1.87。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方法构建了青海血蜱幼蜱cDNA表达文库,初级文库的库容量为5.0×105PFU/mL,扩增后的库容量为8×109PFU/mL;用兔抗青海血蜱幼蜱阳性血清对该文库进行了免疫学筛选,对阳性噬菌体进行了亚克隆,提取质粒后转化宿主菌JM109,最终共得到幼蜱基因11个,分别命名为HqL1、HqL2、HqL3、HqL4、HqL5、HqL6、HqL7、HqL8、HqL9、HqL10、HqL11。测序分析表明,其中的6个为新基因。分析发现HqL7、HqL8、HqL9和HqL11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甘肃株孤雌生殖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我国北方长角血蜱甘肃株孤雌生殖种群的生活史进行了首次观察。研究发现,行孤雌生殖的长角血蜱为三宿主蜱;在兔体完成1个世代共需106~154 d,饥饿期的幼蜱、若蜱与两性生殖的饥饿幼蜱、若蜱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饱血体重与两性生殖的长角血蜱种群饱血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饱血体重可达吸血前的108.46±19.72倍,与两性生殖的种群饱血体重差异亦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食体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7 0(P<0.01);生殖效率指数REI=6.76,生殖适合度指数RFI=6.29;蜱发育时间在不同季节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省张家川县绵羊蜱媒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 ,绵羊体表寄生蜱类 5种 ,即青海血蜱 (Haemaphysalisqinghaiensis)、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革蜱 (Dermacentorspp .)、草原革蜱 (D .nuttalli)和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 ,其中青海血蜱为传播媒介优势种。绵羊泰勒虫 (Theileriaovis)感染率为 6 2 .2 % ,无形体 (Anaplasmaovis)感染率为 16 .7% ,且有双重感染的病例。体表喷洒药物灭蜱试验表明 ,5 0mg/L倍特对蜱类的半数致死时间 (LT50 )为 4 .91h ,用药后 3d体表残留活蜱数为 3.4± 2 .2只 ,14d后再次染蜱数为 4 9.7± 12 .0只 ,羊只血液原虫病感染率由38.1%降至 8.8% (P <0 .0 1) ,红细胞染虫率由 11.6 %± 6 .9%降至 5 .4 %± 2 .1%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nflict and trade has contributed to a riveting discuss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out whether trade produces conflict, or whether conflict itself reduces trade. Most studies proxy "the flag" using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s (MIDs). However, extensions of "the flag" might well obtain in environments short of MIDs. A more general way to proxy the flag is troop deployments. The deployment of military troops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foreign policy. Using panel data for 126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1965 to 2002 and a two-stage least square approach,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United States troop deployments. We find that trade and troops have a nonrecursive relationship: trade follows the flag and troops follow trade. Given the increase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today, the results are timely and reinforce previous research about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ag and trade.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验大肠杆菌O157∶H7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在感染动物排菌中的应用效果,将牛和小鼠采用灌胃攻毒方式试验感染大肠杆菌O157∶H7,用大肠杆菌O157∶H7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细菌鉴别培养基培养计数以及PCR 3种方法检测感染动物粪便中O157∶H7的排菌量和持续时间。牛在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后的第2天开始从粪便排菌,第4天达到峰值,排菌时间可持续28d;小鼠在感染O157∶H7后的第4小时开始从粪便排菌,第6小时达到峰值,排菌时间可持续15d。大肠杆菌O157∶H7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细菌鉴别培养基培养计数以及PCR 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但试纸条更简便、快捷、直观,1~5min可得出检测结果,便于现场检测样品中O157∶H7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重庆市山羊博尔纳病隐性带毒情况,分析博尔纳病病毒(BDV)的种系来源。采用巢式逆转录酶PCR结合荧光定量PCR(FQ-nRT-PCR)技术对重庆市60只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s)及脑组织中的BDV P24基因片段进行了检测,将阳性产物测序,并与国外BDV毒株进行了比较。结果,山羊外周血检测阳性率为8.3%(5/60),脑组织检测阳性率为10%(6/60)。该 BDV P24片段核苷酸序列与马源BDV H1766株同源性最高,达96.51%,与标准株Strain V和 He/80同源性为95.35%,并且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相同。表明,重庆市山羊中存在动物源性博尔纳病隐性带毒。该BDV P24核苷酸序列与Strain V和He/80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以鹌鹑减蛋综合征QAV C94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获得 5株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 (命名为H1、H3、H4、H6和H8)。这 5株杂交瘤细胞可长期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 ,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为IgG2a亚类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只特异地作用于鹌鹑减蛋综合征病毒 ;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显示H4有血凝抑制活性 ,腹水效价为 1∶2 6 ;这 5株单克隆抗体都没有沉淀活性 ,也不与CELO抗原发生沉淀反应 ;它们的亲和力以H4最大 ,相对亲和力依次为H4 >H6 >H1 >H8>H3。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猪流感H1和H3抗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福建省猪群猪流感H1亚型和H3亚型的感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2009年与2010年采集的1 323份血清进行了猪流感H1和H3抗体测定。结果显示,2009年全省猪群感染猪流感H1和H3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5%和21.0%,其中规模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53.2%和23.0%,散养户的阳性率分别为21.0%和7.8%,屠宰场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9.1%;2010年全省规模猪群感染猪流感H1和H3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4%和18.4%,其中种猪的阳性率分别为56.1%和20.1%,商品猪的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5.8%。结果表明,福建省猪群不论饲养规模大小还是不同猪群均在不同程度上感染了猪流感,且感染猪流感H1的抗体阳性率比H3的高。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过去由日本主导或作为“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中国的腾飞已荡然无存,东亚在经济合作中主导力量缺位。谁又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领导的作用?当前,中日尚不可能,东盟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发挥统招者的作用。东亚各国以及其他参与国亦惟有借助于东盟这个主导平台,才能更好、更快、更顺利地走向区域经济合作和奔向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光明大路。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的免疫保护效果,将纯化的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外膜蛋白H(rOmpH)制备成疫苗,用该重组疫苗和全菌灭活疫苗皮下免疫小鼠。首免后每周采血1次,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动态变化,并于三免后第9天用2LD50的分离株进行攻毒,比较两者的保护力。结果显示,全菌灭活疫苗组小鼠30h后死亡率为20%,重组疫苗组小鼠30h后100%死亡,PBS对照组小鼠24h后100%死亡。结果表明,全菌灭活疫苗具有保护力,而重组蛋白疫苗保护性微弱。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 PCR技术对4株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NS基因进行了扩增,将获得的PCR产物分别与T载体连接,获得了4个毒株的NS基因阳性克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率为90.2%~98.7%,氨基酸同源率为82.6%~97.8%。与其他毒株比较A Goose HLJ P46 2003(H5N1)和A Goose HLJ G2 2003(H5N1)株NS基因在第264~278位处发生了15个核苷酸缺失;A Goose Jilin W2 2004(H5N1)株NS1基因蛋白编码区的第652位碱基发生T C突变,成为终止密码子,造成NS1蛋白的C末端有13个氨基酸缺失。证实不同基因型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家禽中同时存在;H9与H5亚型流感病毒基因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交换。  相似文献   

19.
用SPF鸡胚增殖禽流感病毒(AIV)A/Turkey/Canada/63毒株,提取病毒基因组总RNA,应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该病毒分离株的HA和NA基因全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结果表明,该毒株的HA基因全长为1745bp,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编码566个氨基酸;NA基因全长1467bp,编码469个氨基酸。BLAST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该毒株HA基因属于H6亚型,NA基因属于N2亚型。将获得的HA和NA基因与AIV数据库中H6和N2基因进行遗传演化分析,表明该毒株HA基因与其他H6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0.5%~87.3%,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8.0%~93.1%;NA基因与其他N2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6.0%~93.5%,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0.6%~9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