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德胜 《求索》2011,(8):32-34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解决成长性不足的重要模式,中小企业获取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对集群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吸收。文章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市场知识、技术知识、企业家知识三个维度探讨了集群内隐性知识的特征,构建了集群内隐性知识对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模型,从集群隐性知识的视角对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集群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任务型组织结构的非平衡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组织结构来把握组织的特征,可以看到,常规组织所拥有的是一种平衡态的结构,而任务型组织所拥有的则是非平衡态的结构。常规组织的平衡态结构造成了组织的封闭,缺乏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而且也是它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根源之一;任务型组织由于有了非平衡态结构,因而具有“有机适应性”、“简单灵活性”和“动态开放性”的特征。任务型组织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处理复杂性和迫切性强的问题时,能够发挥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隐性腐败是腐败的一种形式,是党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相关组织工作人员借助公共权力和职务、利用隐蔽的非法方式获取各种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犯罪行为。这个定义包括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隐性腐败主体,既包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相关组织的工作人员,特指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部分行使公共权力的社会组织工  相似文献   

4.
吴旭红 《人民论坛》2012,(23):34-36
公共服务动机主要是指一种超越私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关乎更大政治组织利益,并能激励个体在适当时候做出相应行为的信念、价值和态度。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性别、教育、工作特征和组织环境等方面,未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内隐性动机具体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调节变量以及诸因素交互作用综合模型的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管理学中组织职能所研究的问题 ,就是如何使人们有效地工作 ,以实现组织目标。一、组织的基本概念1、组织的含义(1)从静态一面看———一种实体从这个角度解释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 ,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集合。作为一种实体 ,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结构 ,即组织结构 ,它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 ,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等。(2)从动态一面看———组织工作它是指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将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6.
知识员工薪酬激励无效论的博弈分析——知识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娟  罗文军 《求索》2007,(9):13-16
对薪酬激励有效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基于“坏人假定”的报酬契约仍然是标准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绝对主流。本文分析了知识员工及其工作与产出的特点,运用静态与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薪酬激励和隐性激励的有效性及应用条件,得出了薪酬激励仅对可观测的个人产出有效的结论和隐性激励对团队合作产出的激励有效的结论。本文还构建了一个薪酬激励和隐性激励并存条件下的双重博弈模型,得出了薪酬激励存在导致隐性激励失效的结论。薪酬激励将导致员工重视可观测的个人产出而忽视团队合作,从而不利于团队生产,企业知识管理应该弱化对知识员工的薪酬激励。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跨界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公共服务外包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新鲜事物,在我们国家,却处于探索和推进时期。从目前情况看,除了制度、资质以及资产专用性等显性进入壁垒外,社会力量仍然面临诸多隐性进入壁垒,从合作网络的意义上看,公共服务外包的边界仍然比较封闭。隐性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准纵向一体化、选择"体制内"合作伙伴、自上而下培育社会组织、非竞争性的外包方式以及量身定做资质要求等七个方面。隐性进入壁垒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不能一概而论,但较高的隐性进入壁垒显然不利于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供给公共服务,应进一步研究隐性进入壁垒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权衡成本效应,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重视。企业文化是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统一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坚持两者的相互匹配。企业的显性文化直观上表现为企业组织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组织的制度化运作,使企业员工对恰当的、基本的、有意义的行为形成共同的理解,在客观上做到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作为一种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自它产生之日起,便有了保护和留存后世的方式和方法。保存的方式有动态、静态、隐性和显性四种,流传经历认同、选择、消化和融合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燕君  黄健柏 《求索》2010,(9):61-62,74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选取企业中员工进行多重案例分析,得出了人与组织匹配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对三类影响因素——工作设计因素、团队结构和组织气氛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分析,结果对于相关学者开展人与组织动态匹配的前因变量研究和企业有效引导员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在剖析中西义利观区别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的内涵分别分解为私利、公利和正义、仁义等不同层次.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考察,提出理解义利关系的三大理论原则第一,以私利为动力,以公利为目标;第二,以正义为约束,以仁义为引导;第三,以利释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最后根据以上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利统一的三个层次合理谋利即是义;增进公利即是义;自觉让利即是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一是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对比辨析阅读;三是要进行联想拓展阅读;四是要突出教材选文中的人文精神;五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六是要学会迁移创新阅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机关的重要任务;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法律赋予监狱的重要职责。监狱对罪犯实施个别教育,则是教育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文章从监狱谈话口才概念入手,探讨了监狱谈话口才四个方面的表达技巧:一是把握对象,揣测心理;二是感化明理,有机结合;三是言辞简洁,话语明快;四是语调多变,语气灵活。同时,重点指出了监狱人民警察运用谈话口才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保权 《桂海论丛》2007,23(4):67-69
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全面加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思维的四个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是:保持反思与批判精神、正确对待思维异质性、扫除思维死角和正确对待非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深刻总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和党的历史经验 ;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及党的建设实际 ;顺应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时代要求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的历史条件下 ,党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7.
冯连杰 《桂海论丛》2008,24(6):71-73
政治良心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良心,它是国家立法的思想基础,是执政者和全社会的“善良刻度计”。在短期的政治斗争中,政治良心与经济、军事力量相较是弱势的,甚至在与阴谋诡计的相博中也多是靠不住的。但从历史的长过程看,它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最高动力。政治良心与民主政治是统一的。作为长期的执政党,必须具有培育和训练政治良心的强烈意识,同时更要主动承担起实现和弘扬政治良心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弄清了什么叫生产力,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弄清了什么叫文化,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先进文化;弄清了什么叫利益,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根本利益.要当好"三个代表",首先要弄懂弄通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它有什么发展要求;什么是先进文化,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什么是根本利益,怎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如果仅仅是犯罪活动,那么反恐怖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收集犯罪证据,指控犯罪行为,缉捕犯罪嫌疑人;恐怖主义如果仅仅是战争行为,那么反恐怖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确认敌人身份,宣布战争状态,发动攻击行动。然而事实上,严密的恐怖组织往往使得侦查活动几乎无法开展,对恐怖主义的犯罪行为自然无法指控。同时,有些恐怖组织目的不明、组织不清,甚至名称从未披露,又使得战争目标无法锁定。因此,单纯将恐怖主义作为犯罪活动或战争行为的观点带来的是反恐怖工作"死角"。本文认为:恐怖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单纯的司法措施、军事行动或政治策略都不足以揭示恐怖主义的变化特征,更无法契应恐怖活动的权变;反恐怖工作的范围要清晰界定,否则全社会的反恐怖动员会过多地影响其他人群的正常生活,甚至还可能助长恐怖主义气氛的蔓延;反恐怖工作情报是国家行动的前提,对恐怖组织的确定、目标搜寻与锁定需要精准的情报,这往往决定了反恐怖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根据欺骗是为窃取创造条件还是诱导交付,何者对财产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对盗骗交织犯罪作第一层过滤。再根据被害人控制意识与控制可能性的有无,又可将交付型盗骗交织犯罪分为纯正交付型和不纯正交付型。在纯正交付型盗骗交织犯罪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欺诈隐瞒行为,被害人理应辨明真伪但陷于圈套,交付归根结底是缘于欺诈而作出,未脱离骗取的本质,采用"处分意识不要说"以诈骗罪论具有合理性。个别情况下还需考察被害人对于事实之真伪是否具有实质性审核判断义务,若有实质性审核判断义务但因没有认识或者预见到而交付当属受骗,不构成被利用的工具;不具备此义务而作出的交付则属于被利用的工具。"偷换二维码案"中的处分人只是依照交易习惯或者惯例而行动,没有实质性审核义务,事实上与机器无异,因而属于被利用的无意识的工具。"收购水稻案"与"收购废铝案"的被害人本身有处分全部财产的意思,行为人通过做手脚的方式使其对财物的数量和价值发生错误认识从而少支付价款,属于欺骗他人免除债务型诈骗。盗骗交织犯罪只有一个行为对财物转移占有起决定性作用,当属一罪,按照想象竞合处理会不当加重行为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