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台湾男性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之后的婚姻满意度,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显示:教育程度、结婚年数、家庭型态、子女数不同的男性,在部分婚姻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且人格特质和夫妻沟通与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7),采取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了婚姻满意度和个人收入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婚姻满意度和个人收入水平对生育意愿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即:男性生育意愿受婚姻满意度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要比女性更为明显;东部地区的生育意愿与个人收入水平的相关性更高,而中西部的生育意愿则与婚姻满意度的联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青年婚姻成本畸高,城乡差异显著,男性是婚姻成本的主要承担方,且婚姻成本有激增趋势。通过对婚姻成本畸高的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畸高。随着这些人口渐次进入婚龄,男性婚姻挤压就是必然结果。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女性受婚姻收益最大化的驱动,在向发达地区劳务迁移的同时,实现了婚姻迁移,而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在劳务迁入地婚姻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回乡择偶。这一新变化打破了本地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平衡,导致男性的婚姻挤压尤其严重。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具有扰乱婚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和加重养老负担等社会后果和潜在风险。多措并举校正出生性别比失衡、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男性的婚姻竞争力、探索对他们的关爱帮扶措施,是治理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强烈的男孩偏好传统,以及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导致了婚姻市场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全面展示了青海省HY县S乡的婚姻现状,发现当地婚姻市场已经失衡,男性婚姻挤压严重,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西北农村地区婚姻的真实现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家庭卷数据,采用社会定量模型,结合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已婚夫妇婚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婚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较高,婚姻满意度受个体人口学特征、子女数量、婚前同居经历、双方交流及配偶替代意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清  姚雪莹 《思想战线》2007,33(2):101-107
自1791年法国宪法宣布“法律上承认婚姻是一种民事契约”以来,虽然在形式上,婚姻具备了契约的特征,但在实质上,并不能完全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婚姻契约中男性任意支配女性的传统和行为,阻碍了两性关系的发展。于是,新型伙伴关系社会模式的建立就有了现实基础,它展示的是平等、和谐、宁静和非暴力的生存状态,其婚姻结构也趋向一种互动的友好关系,基于两性合作、互补的快感,使爱成为生命中最神圣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和2018年的数据,探讨了夫妻宗教信仰情况对其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以宗教信仰的多维测量为基础,研究发现,信同一宗教类别的夫妻占3.78%,宗教信仰不同的夫妻比例为25.92%。较之夫妻不信教和信同一类别宗教,宗教信仰相异会导致丈夫一方婚姻满意度更低。本文从宗教信条和家庭分工中的性别角色规范等维度进行分析阐释,探讨夫妻宗教信仰与婚姻满意度背后的社会和性别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语境下这一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曾琼  ;何文燕 《求索》2008,(2):149-151
我国在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中正式确立了婚姻无效制度,并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效力、财产、子女及时效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反映了新的制度设计理念,这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作为我国婚姻立法中一项新的制度,不仅自身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而且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透视性别比     
苏征耀 《世纪行》2006,(2):38-42
20多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走高。国内专家据此分析,到2020年,全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至4000万:国外舆论则预测,若干年后,中国将有5000万男性无妻可娶。女性短缺,在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或许能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解决婚姻问题;而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难以想象能以上述方式觅求出路,必然会诱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尽管中央和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截至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向高位攀升。  相似文献   

11.
刘庆  冯兰 《青年探索》2006,(6):59-6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子女教育方法、夫妻感情、家务分配、赡养老人、经济分歧、夫妻感情的理解程度、夫妻性生活等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婚姻生活质量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表明他们的婚姻质量较稳定、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很高,影响婚姻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夫妻感情、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程度、性生活满意度。高校青年教师在婚姻生活中主要是为满足爱与尊重的需要,基本生存需要次之,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主要不在婚姻生活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童放 《前沿》2012,(9):118-119
本研究探讨了北方中小城镇青年夫妻婚姻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使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调查了218对结婚10年以内的北方中小城镇青年夫妻。结果北方城镇青年夫妻婚姻质量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不同孩子情况的夫妻在婚姻质量总分差异显著,不同婚龄夫妻婚姻质量总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谢芬芳 《传承》2011,(21):24-25
随着我国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留守在家,夫妻两地分居给婚姻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大量农村留守妇女面临婚姻危机。但由于农村留守妇女婚姻解体预后不良、传统观念束缚及子女成长等多种因素,使得处于婚姻危机中的农村留守妇女正面临着离婚难的"囚徒困境"。促进本地就业、实行农民工探亲假制、破除旧有的婚姻观及推行多元化婚居模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28日新《婚姻法》颁布实施,然而适用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立法机关、执法机关予以高度重视。作者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一、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方面;二、经济帮助方面;三、强制证人作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的构想,力图使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更加周密、严谨、公正地保护民事立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剩男”与“剩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挤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看,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断恶化。近年来,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也遭遇婚姻挤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剩男"和"剩女"现象,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男孩偏好"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打破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期待,以及择偶的梯度模式,是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挤压的三大成因。婚姻挤压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个体角度来看,婚姻挤压直接对青年人的婚姻产生影响。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婚姻挤压会引起社会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挤压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障碍,造成人口萎缩,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最后,高层次女性的婚姻挤压,直接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解决婚姻挤压问题,必须以对社会性别的平等建构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在法庭上,任英梅竟然当庭微笑着向法官坦言:“我收取他们的‘情感押金’,我认为这种行为只是‘为婚姻上保险’,我之所以与多名男性同时交往,只是以骑驴找马的方式选择最佳结婚对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妇女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都市聚集了大量农村女孩。这些浸染现代城市文明的都市农家女首先面对的是婚姻选择。城乡婚姻观念和现实环境差异强烈地冲击着都市农家女的婚姻动机和行为。文章通过对都市农家女婚姻动机、不同动机下的婚姻行为模式的分析,考察农村妇女就业社会化对婚姻动机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婚姻行为模式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和农村家庭决策系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婚姻挤压效应已经在中国城镇社会显现,适龄青年婚姻挤压承受状况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城镇1636个青年样本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统计模型,从人口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对青年婚姻挤压承受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低龄青年、省会及直辖市青年、高学历者、无资产者和领导干部是城镇青年婚姻挤压的真正承受主体。  相似文献   

19.
陈曦 《前沿》2002,(5):63-66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 ,无效婚姻根据要件欠缺程度 ,分别归入自始无效和可撤销婚姻中。根据我国婚姻家庭领域的具体情况 ,对我国无效婚姻制度应从婚姻无效的原因 ,确认婚姻无效的法定程序 ,婚姻无效产生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加以规定 ,以建立完善的无效婚姻制度 ,保护婚姻当事人特别是善意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易靖茗 《台声》2013,(9):88-91
婚姻是要经营的,好的经营会让婚姻幸福。不幸福的,总是有一个人有问题。两个人在一起,不可能一个人老进,一个人老退。一进一退,把握好度,婚姻才能长久。她的婚姻感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