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弗洛贝尔(德)《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比较而言,母亲和儿童的关系更加密切。有专家指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相关度也格外高。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01,(6):13-19
前 言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001—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把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任务;必须从儿童早期着手,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先天残障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解决孩子生理日益成熟而心理相对滞后发展的矛盾,保障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运》2013,(10):F0002-F0002
为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由全国妇联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百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了“守护童年”公益行动。“守护童年”公益行动以预防儿童被虐待和性侵为聚焦点,以母亲、家庭和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关注女童以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搭建便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儿童权益保护网络平台;通过调研、研讨,适时提出有关完善儿童保护及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议;利用多种方式,向家庭特别是母亲和儿童传播预防儿童受伤害相关知识;开通援助热线,重点为受伤害儿童及家庭提供心理援助和其他救援服务;为受重大伤害儿童及家庭提供紧急救助;培训心理援助人才,建立具有专业知识的儿童守护志愿者队伍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述评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儿童认识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于当代教育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妇运》2013,(6):30-34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盐城市盐都区,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差的镇,劳务输出是部分农民生存致富求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其中绝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使他们的孩子成了感受不到正常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林瑛 《理论月刊》2012,(5):156-160
所谓成长敏感期,系儿童成长阶段的特定时期,不同儿童在同样的时期内都拥有同样的标志性事件,当处于某个成长阶段的儿童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一事件上,并反复重复这件事时,这就意味着儿童已进入某个敏感期。蒙氏教育认为6岁以前完成各敏感期发育是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城市社区是这一年龄段儿童生活最为密切的场所,目前成长敏感期一词仅仅停留在幼儿教育领域,对于其户外生活密切的社区活动场地却无实质的应对措施,这显然是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发展,将成长敏感期的概念融入孩子们使用频繁的城市社区儿童活动场地中,把握各个敏感期的特点,为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期——提供必要的成长场所,在游戏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教育和成长的条件,这些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也是社会之福。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教育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从人口生命周期的视角综合分析儿童发展中女童在出生环境、成长关怀、营养获得、健康保健以及接受教育中面临的权利和机会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10,(8):48-48
目前大连市留守流动儿童数量已达10万。《花开阳光下》主题晚会以反映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学校、社会对留守流动儿童关爱的背景报道为主线,穿插展现了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和才艺,艺术地呈现了以“儿童阳光工程”为牵动,社会各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改善教育和成长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突出了“有爱在路上,花丌阳光下”的晚会主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利亚 《求索》2007,(7):151-153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以“留守儿童”问题为切入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统筹规划,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全面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新儿纲)。它规定了中国政府儿童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从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五个领域提出了到2020年儿童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即: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13.
姜霞  刘向前 《前沿》2004,(2):160-163
母亲对儿童德育有着显著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我国历史上有久远的母亲对儿童的德育传统 ;但在当代 ,鉴于母亲自觉意识的匮乏、自身素质的不完善等主观因素 ,生存压力加剧、社会支持系统匮乏、对教育社会化的过分依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母亲对儿童德育面临很大的挑战 ,由此对母亲的儿童德育在观念、时间、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母亲对儿童的德育 :转变教育观念、以身示教、提倡现代母爱、创造儿童生长环境、母子相互德育等 ,最终构建适宜的社会支持网络 ,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国家关系既是个经典的理论议题,又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困境儿童群体和儿童福利理论、政策框架议题成为社会政策议程的优先议题,本文首次概要建构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探讨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亿万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中华民族复兴强盛、国家繁荣富强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议题.儿童生活状况反映国家发展状况.中国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呈现高度分隔状态,儿童健康照顾缺乏儿童福利的理念与价值基础,儿童福利服务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重构整合性、全国性、普及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生活化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6.
把握儿童成长规律,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未来人才,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试图从现实教育的角度剖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儿童权利保护对国家、民族以及和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途迳。  相似文献   

17.
唐斌 《学习与实践》2010,(7):121-125
早期社会化是指儿童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习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早期社会化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顺利融入正常社会。但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偏差,往往会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早社会化倾向,即儿童过早接受成年人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不仅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的传承与延续构成潜在的威胁与挑战。文章试图分析儿童的过旱社会化倾向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中华民族复兴强盛、国家繁荣富强、培育社会栋梁与社会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议题。儿童生活状况反映国家发展状况。中国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呈现高度分隔状态,儿童健康照顾缺乏儿童福利的理念与价值基础,儿童福利服务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重构整合性、全国性、普及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生活化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儿童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监测与评估儿童发展的具体操作框架,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研究通过对中国上海与日本东京儿童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发现日本在儿童发展工作上值得学习的部分,以及我国儿童发展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为我国未来的儿童发展事业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而言,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生活习惯作为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值得受到重视;教育中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儿童的问题行为值得被关注;补缺型和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尚需增强;安全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专门的少年司法制度尚需建设和完善。此外,中日两国儿童发展的基本理念虽然都是以儿童为本,但是在指标的设置上,东京更侧重于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上海则更侧重于儿童工作的监测,这一差异也提示了我国儿童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3,(4):32-34
研究表明,虐待儿童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因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种族的不同而有本质性的区别。遭受虐待儿童的身心往往会受到巨大伤害,其负面影响可能持续一生。鉴于虐待儿童对儿童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虐待儿童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一、虐待儿童的现状和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虐待儿童进行法律上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将虐待儿童(未满18周岁)定义为:在一定的责任、监管或权力关系下,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