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迹是犯罪现场常见的主要犯罪痕迹,但在犯罪现场上经常表现为残缺足迹。研究分析足迹的形成条件,有利于分析残缺鞋印的部位、种类及特征的可靠性;分析鞋印的类型及大小,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出现场鞋印的种类;分析鞋印的遗留部位、步态特征的位置、动作特点可作为参考依据;比对细节特征,作为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视觉艺术中的残缺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明辉 《理论月刊》2006,(6):134-136
残缺的形式结构来自于媒介特性,是知觉概括、艺术简化和复杂化的混合物,有着主客体交融的缺陷美、历史感或时间性。  相似文献   

3.
残缺足迹检验问题是刑侦实战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从赤足底花纹的分布规律及蹬、踏、压痕等步态特征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入手,首先研究如何确定残缺足迹的留痕部位,然后进一步根据残缺足迹进行年龄分析,为有效利用残缺足迹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主体性的残缺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晓波 《岭南学刊》2010,(3):122-124,134
我国农地征收过程中失地农民主体性的残缺表现为农民自主性的失衡、能动性的失调、创造性的丧失。必须从树立服务理念、建立互动平台、赋予农民土地产权地位、健全社保体系、落实安置就业目标责任等方面重构失地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2008,(5):189-190
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对它的审美,应建立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之上,并结合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追求环境与人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发展。所以本文试图从人的生存观、关感心理、适度原则、内在旋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6.
审美这种即集中又典型的物态化表现作为人与艺术的桥梁,对推动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评价艺术有着深远的含义。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中,人、艺术与审美之间,都不约而同的得到了相当的推进与发展,而随着时间、时空的不断流逝。我们对审美的规律性与艺术的价值都已得到了更加清晰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审美这种即集中又典型的物态化表现作为人与艺术的桥梁,对推动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评价艺术有着深远的含义。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中,人、艺术与审美之间,都不约而同的得到了相当的推进与发展,而随着时间、时空的不断流逝,我们对审美的规律性与艺术的价值都已得到了更加清晰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处于城乡夹缝中的农民工阶层,既没有参与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造成了“残缺民主”,严重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范围和质量。现有观点认为通过制度创新为外出农民工参与村民自治创造条件或通过制度及政策创新为外出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自治创造条件,但却都缺乏可行性条件,而建立农民工组织是解决残缺民主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9.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11.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意识延伸"的一部分,具有某种能动性。即,艺术被创造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关系网络。艺术品不仅仅要表现其样貌与风格所传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除了美感以外的能动性,超越了纯艺术与工艺品、个人与社会的界限。因此,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品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穿鞋残缺足迹进行身高分析系数修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集一定年龄范围内的若干名穿鞋足迹捺印样本,从残缺足迹的反映形态出发进行测量和分析,经过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各特征量与身高的数学模型。利用平均值、平均系数、一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各特征量与身高进行分析,总结出各特征量与身高的相关关系,得出了残缺穿鞋足迹各特征量与身高关系的分析系数。  相似文献   

14.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合约中,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现象大多并非由违背市场自由交易法则的制度安排所导致,而恰恰是遵循市场自由交易规则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对此,可以从企业合约的签订过程、合约的执行过程和合约的再调整过程中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苗族美术的起源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艺术。原始人类的美感总是与劳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并培养了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的技能。远在原始社会,美感就从劳动中、实用中、功利的目的上,逐步地被培养出来了。那时候,脱离了劳动生产,没有实用的目的,毫无功利主义的纯粹的美感,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足迹前掌不同部位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关联度计算,为利用残缺足迹分析身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所使用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是充满隐喻特质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文学语言的泛化、日常生活化和图像化的特征。文学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