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明  陈美玲 《世纪桥》2007,(2):155-156
当前,高校德育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直接表现为高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弱化,德育工作者时德育规律不了解。德育实效性不高。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解读高校德育过程规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周颖 《学习月刊》2011,(12):18-19
一定的环境因素做为德育过程的环境对整个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家庭德育活动的开展举足轻重,那么什么是家庭德育环境呢?所谓家庭德育环境,就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成才以及优良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各种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3.
曾楠 《求实》2009,(1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时空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性的不同预设引导着德育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从德育价值取向在我国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中的历史嬗变中可以看出,塑造"和谐人"的德育价值取向是对塑造"道德人"和"政治人"的德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德育质量与效果却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相脱离: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充分了解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唤醒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对于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事务引领、社会活动锻炼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隐性德育,并呈现出内容阶级性、过程情感性、途径多样性、方法生活性等特点。英国高校隐性德育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应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信仰"的德育力量;增加德育过程的人文关怀,积极探索"关爱"的德育力量;优化校内校外德育途径,深入发掘"行动"的德育力量;形成生活化德育思维,大胆探求"真实"的德育力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指向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德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德育失范,德育机制失灵,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仅靠德育自身的隐性博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传统德育中的政治化、知识化和功利化倾向,也只是德育活动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在于研究德育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上存在形而上学的倾向。因此,超越传统思维定势,在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寻找德育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将必然导致德育的低效。本文对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德育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以主体间性作为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如何在德育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宗旨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围绕"化性起伪"这个中心,文章论证了德育的价值选择、可能性、目标和路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意识,必然是道德主体德性的产物.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响的存在,更是道德主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并且反过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或隐或明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作为一种美的存在的德育,与音乐相互借助、内在交融、彼此互化.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创新德育理念、拓展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简化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推动教育进步,促进公民成长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加强高校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德育的整体性和本质要求。"中国梦"对德育指导思想、发展规律、参与主体、解决问题具有重大启示,应构筑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基本内容、力量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美德是否可教"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首先产生出德育的可能性问题,而可能性问题是探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前提。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的复杂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深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应以可能性论证为基础,以复杂性把握为依托,以有效性提升为重点。总体来看",人性向善"保证了德育的可能性,德育内容的庞杂及其矛盾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道德认知与行动的有效性则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简言之",人性向善"提供了理论支持,矛盾冲突明确了问题所在,认知行动指出了解决策略。这三者明确地回答了如何完整把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一直以"权威"态势开展,主要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但其效果微乎其微。新时期,"权威德育"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着人文关怀的德育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高校德育只有从"权威"走向"人文",构建德育的科学观、人本观、生活观、艺术观、平等观,才能使高校德育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一、一校一品的德育现状带来对中国德育的根的思索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假、大、空,无力低效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要求。一时间,学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入德育新理念。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本德育、网络德育、生态德育、希望德育等等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德育工作者们无比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并执着地研究。然而,伴随惊喜,德育工作者又渐渐地走入了迷茫。在途径、方法的不断创新之时,德育的效果仍值得深思。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的根是…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迷是一个困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德育实践者的共同问题。面对德育的困境,回溯人类文明的源头,就会发现对话与德育本为一体,但在今天的德育中却难见对话的踪影。借鉴先人的德育智慧,会对我们的德育实践大有裨益。一、古典德育的对话智慧  相似文献   

16.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郭怡梅 《世纪桥》2007,(9):131-132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高校德育目标及实施途径,认为不少方面是值得学习的,比如高校制定什么德育目标;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等,对于好的教育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加以学习和借鉴,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沈全 《党史文苑》2011,(14):78-80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提倡"在做中学",既重视结果也注重学习过程,这与德育的实践要求和方式,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培育是一致的。服务性学习是德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课程建设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现代德育课程是现代课程中最能充分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以及用什么组织形式对这种课程内容和教育经验进行组织,这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课程的方向性问题。对德育课程的评价既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评价,也与品德测评和德育评估有很大的差别,现代德育课程评价具有较为特殊的领域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大多数语境中,"对话"是一种隐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它的被引入和受推崇都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价值正是当今所缺失并期盼的.文章旨在倡导对话德育,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论证"对话抑或独白"是道德教育自始就面对的问题;二是论证"回到对话"是"独白"中的现代德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