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2.
清廉诗采撷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一些置身仕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书写了不少颁廉、倡廉、警世、明志的“清廉诗”。《题一钱太守庙》的讽贪诗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操守清正,离任时,几位老人各赠银钱为他送行,刘宠只收每人一个大钱,出境即投入江中,从此得“一钱太守”的美称,该江因此得名“钱清江”。江边曾建有一钱太守庙。后人游此题诗赞颂刘宠的清廉,并讽刺以贪污受贿为能事的官吏。 刘宠英名举世传, 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路多能者, 也学先生拣大钱。 自居易的《三年为刺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中…  相似文献   

3.
吴杨 《检察纵横》2012,(8):58-58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官廉吏名垂青史。他们克己奉公,心系天下,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流传,他们的精神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4.
吴圣坚 《法制与经济》2009,(1):53-53,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当中,我们不得不提清官廉史的故事。清官廉吏,百世流芳,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清官廉吏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5.
龚平 《政府法制》2014,(35):17-17
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这个“民不能忘”者,就是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的汤斌。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位“廉政如汤”的清官,不无现实教育意义。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  相似文献   

6.
于成龙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被康熙帝称为“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成龙已45岁。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蛮烟瘴雨,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县城居民稀少,县衙只有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招吏民百姓询问其疾苦,百姓深感父母官亲近有为,是值得交处的好官。当时,罗城匪盗猖獗,惊忧民众。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  相似文献   

7.
古人巧拒贿     
李惠 《政府法制》2012,(18):30-30
为政要想清正有为无是非,拒贿也算一¨“必修课”,而卉代廉吏的拒贿“妙术”,埘于我们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一生不忘细民苦;百姓拦路留清官。这是后人为颂扬中唐廉吏崔戎而写的一副对联。崔戎,字可大,博陵(今天河北定州)人。他由科举入仕,以关心百姓疾苦利害为己任,一有可能,就为细民办好事。在担任剑南宣抚使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废止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姜芋钱”,取消税外增税,使百姓负担合理,公私兼顾,获得百姓爱戴。崔戎关心细民疾苦,以在华州刺史任上最为显著。唐代中后期,吏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受贿习以为常,不中饱私囊反倒显得不正常。按照惯例,华州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任以后,对这笔钱分文不动。他离任之时,为了革除官场这…  相似文献   

9.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10.
勤俭忍三字为经;历五朝居官清正。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徐九思写的一副对联。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他为官清正爱民,后来因不顺从大贪官赵文华而离开官场。徐九思40岁踏入仕途,初任句容知县。到任后,他先仔细了解情况,然后着手整肃吏风。有个县吏手脚不干净,窃藏公牒并偷盖官印,被他当场抓获。这名县吏被审,一些人都来求情,说他只是因亲戚关系,为某人补公文办一件小事。徐九思坚持依法治此人“窃印罪”,使县里的佐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不再“擅揽词讼”。徐九思在句容任知县9年,不但清廉,而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都知道…  相似文献   

11.
离任不受礼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因治郡有方、廉洁清政而被调入京城。临走时为他送行的人很多。其中有6位白发老人深情的对刘宠说:您来以前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黑夜都来要,闹得鸡飞狗叫不得安生。您来后官员们不敢骚扰了,我们才安居乐业。听说太守要走,大家托我们为您送行。说完每人托出百文钱送给刘宠作为路上费用。刘宠感谢再三,不收仍是不行,于是从每人手中接过一文铜钱作为象征,老人只好作罢。待老人走远后,刘宠又将所收的钱让人全放进了河里。隋朝时,河南洛阳有个叫赵轨的人,在齐州作别驾。别驾是刺史的佐史,总理要务,职权甚…  相似文献   

12.
图片新闻     
江苏省涟水县纪委将廉政景观建设纳入城区环境改造规划,以米芾等涟水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为主线,建成融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集旅游、休闲、教育功能于一身的"廉池"文化特色景  相似文献   

13.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已;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 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 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虽播出许久,但这首主题曲仍时时在我的胸中激荡,于成龙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仍时时感染着我。一个封建官吏,为官二十四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  相似文献   

14.
歌谣话清官     
王文 《政府法制》2014,(35):19-19
俗语说“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史上勤政爱民、清正廉明的好官清官不少,民间称赞他们的诗谣也很多,现搜集如下以共勉。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有歌二则:“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  相似文献   

15.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康熙皇帝称赞他说:“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相似文献   

16.
三、举贤任能,选拔与培养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对整饬官风,保证封建政治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上凡是开明的君主及其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选拔与培养清官廉吏。1.“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重才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相似文献   

17.
不少传统剧目中有“清官”形象,对他们微服私访、刚正不阿的行为,人们颇为称道。联想到目前个别领导干部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使人不胜感慨。在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布衣百姓与为官为宦者界限森严,不可愈越。人间沉疴无处诉,官官相护不敢说,惟其如此,人民才希望有“清官”再现,能直接到百姓中,听自己诉说苦衷。但是,血写的历史,使人民的要求只存在于艺术的“乌托邦”中。史书中记载过几个“清官”,而由于民冤不胜其多,“清官”又到底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政治派别,由维护封建王朝利益的本质所决定,不可能解民倒悬之苦。其实,希望“父母官”直接听听人民呼声的要求,古代有,现在亦有。以前叫私访,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则叫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深入群众。不同的是,共产党历来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和规矩,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当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恢复和发扬,人民喜欢的这种好领导确实在不断出现。如,某省负责同志为了解农民用电问题,在车辆不通的山区步行跋涉,访问群众;某市委领导“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凌厉果断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被人们交口传颂。  相似文献   

18.
一次会上,文史专家蒋星煜先生讲了两则古代清官的廉政故事:一是包公掷砚,一是海瑞买肉。 包公掷砚的故事我是知道的。包公是安徽人。我到合肥时,赡仰过包会祠,祠内有一室塑着包公掷砚的故事,说的是包拯在广东做官时,清正廉明,百姓爱戴。端州(今肇庆)出砚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二块砚台,这些贡品都是地方官包拯  相似文献   

19.
古代拒贿诗话陈宪宽“官清民自安”,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年来善良百姓的愿望。但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百姓们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洁身自重、清廉自守、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良吏。他们受到百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一方略正式写进宪法,法治成了法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关于法治的讨论渐达高潮时,适逢最受中国普通百姓崇敬的古代清官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诞辰1000周年。对包拯的纪念不能不让人在古代清官和现代法治之间产生某种联想。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问题最多、最不能让人满意的是执法,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清官享有执法如山的盛誉;司法腐败遭受的批评越来越多,而历史上清官恰恰专门惩治贪官污吏;我们设计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蓝图(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