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彭强 《传承》2009,(4):152-153
作为解决一国内部不同法域人们在民事交往中产生民事纠纷的诉讼程序,区际民事诉讼程序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模式和公正标准。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是民事审前程序的核心程序,承担着防止诉讼突袭、促进当事人自主解决纠纷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但尚存在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配置不科学,与程序本位理念相背离和缺乏程序制约机制等诸多问题.应重新定位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合理设置多样化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强化民事诉讼争点整理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法、美、德、日四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实现民事诉讼程序科学化 ,需要观察和研究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审前准备程序对提高民事诉讼效率、确保民事诉讼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对其十分重视。本文分别介绍了法、美、德、日四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的结构、功能、运作方式以及当事人、律师、法官在准备程序中的不同作用 ,概括了其各自的总体特征 ,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目的 ,是确保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能掌握证据、全面了解案情、把握对方论点 ,为开庭审理作好充分准备。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活动主要对法官调查收集证据、全面了解案情规定有关职权和措施 ,并非审前准备程序。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活动的现状 ,论述了构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程序自洽的机制、法理基础、现实基础和价值基础分析了民事诉讼失权的正当性。程序安定、诚实信用和诉讼权利负担性构成了民事诉讼失权的基本法理,克服诉讼迟延是民事诉讼失权的现实基础,接近正义是民事诉讼失权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对于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案件有着重大作用,但是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和证明标准等基本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虽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具有一定的民事诉讼程序色彩,但是其性质不应当归入民事诉讼程序,而应当是刑事诉讼程序。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不应当简单适用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结合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自身特点,对具体的诉讼主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7.
戴正才 《前沿》2008,(6):108-111
直接言词原则作为现代法制社会民事诉讼中通行的原则,是裁判者和程序参与各方在民事审判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既能体现诉讼程序的合理性,又能保障案件事实真相之发现,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是保障民事诉讼公正,最终实现民事诉讼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公正是民事诉讼首要和最高的价值目标。程序正义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从而也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障。不仅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民事检察抗诉中也要注重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利。树立程序正义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 司法拘留是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之一。而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中(当然也包括执行程序),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运行,对有妨害民事诉讼秩序的行为人,采取强制手段,以排除妨害的保障措施。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强制措施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也不是民事诉讼程序固有的一种制度,只是为了保证人民民法院审判活动得以正常  相似文献   

10.
由于《刑事诉讼法》第101条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的规定不尽相同,有关能否对知识产权案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问题具有一定争议。知识产权案件"三审合一"制度改革,体现了"程序集约化"这一重要的程序转型方向。传统的"先刑后民"审理模式面临重大挑战,面对民刑冲突判决的产生、司法资源的浪费、司法效率的降低等问题,确立知识产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日臻完善,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有显著提升。在充分肯定民事诉讼立法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事诉讼立法领域存在的不足。首先,当事人诉讼权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权利体系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权保护的质量,我们依据诉讼权利形式产生的程序法效果将基本民事诉讼权利划分为程序启动权、程序推进权、程序终结权三种类型,并且能够不断吸纳新的诉讼权利进入其中。其次,民事诉权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具体体现在立案受理制度、反诉制度、上诉制度、再审制度和证据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12.
许尚豪 《求索》2007,(10):86-88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正义的追求,既涉及到事实发现的真实性问题,亦涉及到程序自身的建构问题,所以,过程与结果的伦理性考量就成为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正义实现的关键因素,而程序利益的合理配置与运行则是这两个方面正义实现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不当地突出了法院职权的积极运作,忽视了双方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给庭审效率的提高乃至司法公正的实现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汲取西方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明确进入审前准备程序的案件范围,完善答辩状制度,设立专职审前准备程序法官,建立审前准备程序强制履行制度等途径,改进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4.
黄昆 《人大建设》2007,(2):48-49
刑事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法律通常采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办法对被害人的财产实施保护。如果被害人的赔偿请求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全部满足,或者被害人不愿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而想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提出赔偿请求,这种情况下,被害人的损失能否得到救济呢?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是实现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具体程序,其目的就是追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附带民事诉讼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物质损失”概念从整体上明确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它不但制约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而且制约着被告人民事责任的范围。本文从实务分析出发,对“物质损失”的概念作规范性的学理解释,以求在司法实务中有一个可以明确把握的界限,便于更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16.
人事诉讼程序作为特别民事诉讼所适用的程序,曾被载入民国时期的民事诉讼法典之中,作为处理有关婚姻、收养、亲子等基于身份关系的特殊案件的依据。它的设置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实践意义。它以独特的内容和方式适应了特定范围内特定人群特种类型民事诉讼的需要,为解决身份关系诉讼,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文提要:平等原则是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平等作为整个民事实体法的核心价值观,天然地延伸到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民事诉讼程序设计上,则尽可能维持诉讼双方在诉讼地位和攻防手段上处于同一平台上。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中叶刑事被害人学的兴起以来,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保障被害人权益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其因犯罪而招致的损害赔偿。我国《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寻求损害赔偿提供了三种途径: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刑事部分处理完毕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三种程序在价值功能、提起时间、适用案件范围、赔偿范围、国家刑罚权与被害人求偿权融合度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当案件属于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时,选择刑事损害赔偿程序的规则为:被害人应优先考虑刑事和解程序,其次是附带民事诉讼,最后才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前沿》2008,(7):120-122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随着公正程序越来越受到关注,证明标准问题也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发现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不足,借鉴合理的证明标准规则,来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宪法意义上的法定听审权,是指任何人在其参与的程序中均有权申请、提出事实主张并且为此提供证据。民事诉讼失权则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剥夺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权利,构成对法庭听审权的限制。二者的潜在冲突体现为法定听审权追求客观真实而民事诉讼失权侧重法律真实,法定听审权强调程序公正而民事诉讼失权目的在于实现程序效率。为了协调二者,应当对民事诉讼失权作出条件限制,使其合宪,同时也要为法定听审权设置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