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秦亡后,楚、汉争雄。起初,军事实力楚强汉弱(楚军40万人,汉军10万人),而楚终为汉所灭,其胜败之机何在呢?各有各的说法。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宣扬他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因此,他对最后的覆亡只能归因于天意:“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输得糊里糊涂,至死不悟。汉高祖刘邦于胜利后置酒南  相似文献   

2.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4.
任龙  任军 《公安教育》2009,(4):43-46
“楚歌一首三百唱,八干子弟归江东”,这讲的是在楚汉两军交战中,汉军对楚军围而不歼,韩信用唱楚歌的计谋,涣散楚军的军心,击败了项羽心理防线,从而迫使一代枭雄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个故事正是心理影响巨大作用的经典表现。民警在参与处置大规模群体陛事件时必须重视民众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6.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7.
刘又溱 《台声》2013,(10):89-89
我姓刘,老家正门高挂着“彭城堂”。彭城是项羽与刘邦的故土。无论政治如何纷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9.
<正> 现今,翻开报刊,到处都是“人才招聘启事”,人才,比往年更加“走俏”“走红”了,这真是民族振兴的好兆头。或许是我神经衰弱的缘故,每每看到“人才招聘启事”总想起刘邦的《求贤诏》,想到刘邦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来,进而想到“攻必胜攻必取”的“超级人才”韩信的一生遭遇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8)
<正>"看看再说"是不少人奉行的一种处世态度,凡事不急于表态,不贸然行动,领导不指示不动、文件没提到不干、条件不具备不做、人家没先例不办,尽管不一定能出类拔萃,但也不会吃亏犯错。然而纵观古今"看看再说"的正反之举,或痛失机遇,抱憾终生,或一鸣惊人,赢得天地,其不同境遇值得深思。秦末,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当时,项羽率部40万驻扎在咸阳外的新丰鸿门,刘邦率部10万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很近,此时项羽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12.
论人才与用人之道翟耀翎,张玉福一番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用人之道的问题。历史上刘、项争天下,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善于用人。试想,萧何、张良...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规则的不被遵守。  相似文献   

14.
“把目光投向西部,在咸阳收获财富。”咸阳市委书记宋洪武、市长张立勇以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口吻在“中西部企业与台商恳谈会”上推介咸阳。这是不久前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的一幕。为鼓励台商前往咸阳投资,他们与台商座谈时讲述了一段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故事:“2000多年前,刘邦和项羽曾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如今,广大台湾朋友先到咸阳,就一定能够收获财富,就一定有望成为企业之王。”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梦想是将“中国第一帝都”——咸阳打造成为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个台商聚集地。台商投资大陆路线图历史的选择最终都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刘邦 ,说他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出身农民 ,文韬武略难称超群 ,可是他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乘机举兵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亡秦灭楚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原因可能很多 ,愚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敢于使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 ,这也是刘邦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元前200年 ,刘邦即皇帝位 ,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 ,一天 ,他在洛阳南宫请文臣武将喝酒。席间 ,刘邦问大家 :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当初…  相似文献   

16.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即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略。此谋略在谍报战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并可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危急中为自保借刀杀人;有的是策反不成借刀杀之;有的是借故刀处置叛逃者;有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设计谋借刀除去敌国贤能之士…… 凡实施“借刀杀人”之谋略者,其方法手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谣言。制造谣言是“借刀杀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刘邦通过设宴造谣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项羽派间谍到刘邦那里,刘邦设宴招待,几句寒暄之后…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爸爸常给我讲故事听。记得有一次,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讲完后,我好奇地问爸爸:“项羽有那么惊人的力气,那样高超的武功,为什么打不过刘邦呢?”爸爸感慨地说:“‘满招损,谦受益’呀!”“什么叫‘满招损,谨受益’啊?”我又问。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学了《青少年修养》第十三课——“诚实谦虚”以后,我终于对“满招损,谦受益”这个格言有了深刻的认识——骄傲自满带来损败,谦虚谨慎受到益处。一骄傲,就不可能再去积极进取,也会错估别人,还会听不进忠告,使自己游离同志和集体之外;相反,谦虚了,就能正确估  相似文献   

18.
李乔 《北京观察》2000,(7):42-44
洪杨,指洪秀全和杨秀清。洪杨二字,又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国的徽记。我论洪杨,重在他们建都天京之后的表现,重在谈历史教训。主要是谈谈他们在“威福、子女、玉帛”这些欲望方面没有逃脱“周期率”的问题,其次再谈谈他们的“过激”问题。一、“周期率”即“取而代也”关于“周期率”,毛泽东与黄炎培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谈话,洪杨的由盛而衰,就是这种“周期率”中的一件史实。鲁迅先生在《“圣武”》一文中曾谈到过刘邦、项羽一类造反者的理想,那就是过帝王生活,满足“威福、子女、玉帛”一类的欲望。刘邦看到秦始皇很阔气,叹曰,“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到了,也说,“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如  相似文献   

19.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20.
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每次率军出征项羽,萧何总是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四年楚汉战争期间,汉军的兵员和粮草从未或缺。乌江之役后,刘邦成就霸业,登基封赏功臣时,认为萧何“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功在首位,为兴汉三大功臣之首,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