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扬  王文余 《亚非纵横》2012,(3):52-57,60,62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东亚安全秩序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东亚安全秩序,必须把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美国同盟体系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并重,协调处理东亚安全事务。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的各种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从目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看 ,东亚地区将会呈现美、日、中、俄、东盟五极的格局。而日、美、中三角关系的互动将成为影响东亚安全的主导因素。日美关系是同盟关系 ,比中美、中日关系要强得多。这将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 ,应努力促使这个三角关系趋向平衡 ,真正使日、美、中之间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 ,从而维护 2 1世纪东亚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东亚地区的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如果东亚地区将成为影响世界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那么由谁来主导东亚地区,必将对世界未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谋求通过主导东亚秩序的塑造来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由于2016年美国将进入大选年,所以2015年就成了奥巴马谋求"亚太再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变迁之时,安倍政府重新定位日本全球角色,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领域均进行了大幅调整。在对外关系中,对美外交仍处于首要位置,对华关系出现回暖,与东盟关系在加强,积极协调日韩关系,对朝关系虽有改善但十分有限。在安全领域,做出解禁集体自卫权、实施安保法案、扩张军力等一系列举动。经济领域主要侧重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及能源输出。本文从安倍晋三本人的右翼属性、日本国内逐年的右倾化趋向、中国的崛起和东亚政治格局变迁三个层面分析了日本东亚外交调整背后的动因。安倍政府的政策调整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挑战,同时也将对东亚地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国-日本-东盟战略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日本与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三大主导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走向。本文主要借鉴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光 《和平与发展》2009,(2):31-35,39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地区结构的多层性、地区内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地区国际格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东亚区域合作呈现极大的复杂性。更新安全理念和建立战略互信、建立合作与开放的地区机制、实行平等合作的行为模式,应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共识与规范。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受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地区格局战略力量的对比变化。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有助于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东亚秩序观与"东亚共同体"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在东亚地区合作浪潮的推动下 ,日本政府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构想。那么 ,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有何特征 ,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与历史上日本的东亚秩序观有什么联系 ,日本的东亚秩序观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纬度对日本的东亚秩序观和“东亚共同体”构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试论合作安全在东亚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国际观察》2005,46(3):54-59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安全状况错综复杂。一方面存在着冷战时期遗留的安全结构;另一方面也在孕育一种新的安全形式———合作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在冷战后被东亚各国普遍接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它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建立起以合作安全为主体的安全机制,仍将是东亚地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 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 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 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10.
世界体系的长周期理论为世界政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循环序列构成了世界政治的长波周期,以此考量东亚体系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礼治体系、条约体系、冷战体系和后冷战体系四个阶段。从后冷战时代的视角审视,构建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中国应当遵循利益原则、权力原则和制度原则,积极发挥大国作用,以构建一种新型的东亚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处于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在东亚秩序转型中,包括了三个几乎同时进行的结构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此间,日本对中朝的外交政策与其国际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联.可以说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向着有利于实现自己意愿的方向改组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从而推动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亚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华夷秩序以及以日本、美国为核心的霸权秩序,在以国家主权为国际关系核心机制的当代,这些反映不平等国家间关系的秩序无法复制到当今东亚,东亚的现实也决定了不存在孕育这些秩序的土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今东亚秩序的建构,然而一个统一的东亚秩序的建构又受到该地区复杂的大国关系的制约,东亚秩序将摇摆于“东亚”与“亚太”之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也被运用于地区层面,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阐释东亚地区主义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在新现实主义者看来,东亚国家对于均势体系或结构的追逐由来已久,无论是东盟的成立,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还是由于中国崛起而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日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等都彰显了东亚地区结构的不断变动,显示出东亚地区国家间追逐权力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东盟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是伴随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和东亚区域合作的兴起,以及国际、国内、双边一系列有利因素推动下形成的。但双边关系仍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以俄罗斯目前总体实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打破中美日在东南亚的力量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东北亚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有一个因素十分关键,那就是发生在中日间的力量转移。历史和东北亚地缘结构均证明:作为地区主体板块,中国的强大是东北亚地区稳定的核心要素,东北亚力量中心向中国转移有助于促进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形成。但是,随着中日力量转移进入持平期,中日安全关系也将更加敏感、更加复杂,变数加大。中国必须充分把握这一趋势,塑造强国心态,构建新的身份认同,更加主动地推动地区安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玉强 《东北亚论坛》2013,(2):36-43,129
日本学界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审视日本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并设定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角色。积极看待古代东亚历史的日本学者,主张吸取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教训,日本应积极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强调东亚历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日本学者,主张日本应该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东亚区域外的政治力量,进行东亚区域合作。而延续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历史视角的日本学者,坚决反对日本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贸易地位、出口商品结构、贸易结合度梳理了东亚与美国经贸关系的演变。结果显示,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的改变,中美经贸关系逐年紧密,东亚其余经济体与美国经贸紧密度逐年下降,而对东亚区域内部的依赖远超过对美国的依赖。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和结构的重大调整使东亚出口急剧萎缩,而后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无就业复苏"和重振制造业的动向,更使东亚须通过内部经济循环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9.
East Asia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coherent regional entity in political economic terms, and remains a region of enormous geo-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s links with China and Japan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moreover these two countries are looking in various ways to exercise various form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This has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U’s relations with the East Asia region generally, and also for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system. Similar and related impacts maybe construed from deepen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nvolving processes where both Japan and China play vitally important roles.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examines the both micro and macro level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ssues relating to Japan, China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t concludes b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matter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recommends that the EU should pay particularly close attention to emergent exercise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most likely to be performed by Japan and/or China.
Christopher M. Dent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