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勇华 《湖湘论坛》2008,21(4):86-88
藏富于民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然要求。从法哲学上看,藏富于民的“民”是包含了所有人在内的一般人,因此其本质范围是及其广阔的,是法之平等价值的时代彰显。“藏富于民”实际上是在肯定人之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法哲学命题。藏富于民对于促进人权保障、法律上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而法律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它以法与人的关系为基础,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对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从理论上讲,法律价值体现为一定的主体需要,体现了一种法的取向,说明了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关注社会的基本价值,完全无视或忽视基本价值的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是真正的法律秩序。诉讼时效制度作为民法制度的一种也必须关注其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戚道孟  马凤岗 《中国发展》2007,7(2):40-43,67
传统物权客体理论在指导思想、物的特征表现、价值属性和使用方式等方面与节约型社会理念存在诸多矛盾。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物权客体制度需要以经济学的“效用主义”为指导,通过非市场评价法将物的生态价值货币化,从而建立一个以一般法和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律规定为主体、以法律解释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群  尹建平 《求索》2008,(11):129-131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思辨法哲学一直是法哲学的主流,思辨法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基石,力图获得关于支配人类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最终性普遍原则,由于其绝对性“狂妄”,使之近于“空想”。于是.实证主义法哲学找到了应有的理论地位,它打破了传统法哲学的纯理论的抽象思辨或逻辑分析的研究模式,积极运用定量的科学方法,为法哲学研究开辟了可行的道路。从思辨型法哲学到实证型法哲学的演进,法哲学实现了自我的批判与创新,这一过程通过对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理论和法学价值进行揭示与否定,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精神、理想和价值进行适度阐发,实现了法哲学的整体革新。这一革新或思辨的过程也同时为我们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5.
<正>贺海仁著《法人民说》结合中国法治进程对人民主权论进行了法哲学阐释。作者用法人民这一术语整合自由、人权、民主、公正、平等、法治等现代性概念,确立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最高地位,构建国家权力来自人民、通过人民并为了人民的法理学。一、"法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立场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政治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哲学概念。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是法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和精髓,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律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国家治理理  相似文献   

6.
杨爱林 《求索》2011,(8):145-147
当代国内的法律文本蕴涵着本时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其法制观念、求实精神和情感态度体现了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其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体现了当代主流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这些从静态文本中辐射出来的鲜活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是新时期以来国家法律文化建设成果的结晶。当然,无论是静态的文本法律文化还是动态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它们都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新时期以来,我国法律文化建设中虽然存有负面因素,但先进的价值取向,弹性、立体、科学、开放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建立,无疑已经成为当今法律文化的主流,成为国家法制建设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7.
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伦理学是从法学与伦理学的结合点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近代以前 ,法伦理学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 ,它被包容在哲学伦理学这一大的门类之内。但对法律的道德思考一直就没停止过。 1 9世纪中叶以后 ,现实社会对法律的确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证主义哲学和职业法学家的出现 ,强调了对法的客观科学的分析 ,排斥法律中的价值因素。二战后 ,对人类灾难的反思和社会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法伦理学因此具备了蓬勃发展的独立姿态。法伦理学的学科属性取决于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它既研究法律的正当性问题 ;又研究法律中的正义问题 ;还研究新兴领域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与此对应 ,它研究的方法既要有思辨的哲学方法 ;又要有价值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还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法伦理学的最大使命是对法律的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8.
龙江  陈鹏飞 《求索》2011,(10):149-151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仍然是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要求。原创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尊重人格以及彰显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哲学价值;孝文化在古代法制实践中又积淀了丰富的立法和司法价值。探索孝文化的法律文化价值可以从法律上有效规制不孝,以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律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展开:其一,厘清社会事实,即现代社会进入风险社会的事实和社会主体有限理性的社会事实;其二,建立哲学基础,即成本收益分析的哲学基础在于以信赖专家为导向的科学主义;其三,提供操作方案,即把成本收益分析运用到风险法律规制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在于犯罪主体是单位。单位作为我国刑法的法律用语,与法人不同,单位是经法律确认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单位的社会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社会主体,其哲学本质在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内部结构上,单位犯罪中相关自然人的行为在主体、行为和罪过等犯罪构成要件上均具有二重性,这是界定单位犯罪和对单位犯罪实施双罚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空间和社会空间是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范畴。社会空间是基于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意志与作为外在物的客体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人类实践,是人类行动的过程。社会空间这一重要范畴是对传统主客体二元论哲学的一种消解,也是对权利要素论的消解。法律权利无论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在本质上都可以被理解为是社会空间,法律权利的逻辑与历史的背后隐藏着空间的逻辑与历史。此外,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构建了宏伟的"主体性哲学"大厦,然而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构建出的不过是一个思维"实体",从而引起现当代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也对这一主体哲学展开批判,但他认为主体性仍有其存在的合法性,这便是"价值主体"的维度,并指出"价值主体"应涵盖人的"自由性"、"目的性"和"责任性"。在当代语境中把握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思想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入手,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三重关系中的目的性与责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胡平仁 《湖湘论坛》2010,23(2):24-27
法律政策学作为一门以法律和政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大致产生于19世纪末,是法理学中继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之后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是法哲学通向部门法学的桥梁。法律政策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法律价值理论,这是法律政策学与法哲学、部门法学之间的纽带;法律政策学的价值论基础意味着法律的政策考量。二是法治理论,法治不仅是法律的准绳,更是政策的"金箍咒";法律政策学的法治论基础意味着为政策立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正确确定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2、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保障法是基于社会安全的价值取向,为保证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持其基本生活和保证生活质量而调整的以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解决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或为提高大众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经济互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5.
正诚信文化建设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深层次哲学问题,尤其值得从社会价值论角度做出审视和剖析。伦理体系的诚信是主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可识别性、可交往性。制度体系的诚信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证和保证。精神体系中的诚信,在科学认知、精神信仰和审美艺术等各个领域中都具有价值源点和逻辑前提的意义。"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6.
程宗璋 《青年论坛》2003,4(2):81-84
本文从哲学的价值判断视角对法治作了全新的理解:“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在于其尊重了由多元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多元价值判断的“重叠共识”;正义性的“良法”,在于其所确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符合了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在于法律作为人们行为评价和规制标准得到了普遍的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在于该种价值判断标准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相对稳定性。法的制定、法的实现和法律监督,其意义在于法律如何确定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使之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李强 《长江论坛》2002,(1):58-60
法文化至今尚无权威的界定。在多种多样的解释中,具有共性的认识是,法文化被看作是与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有关的文化系统。笔者倾向于把法文化描述为一个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信仰、评价和心态的复合有机体。  相似文献   

18.
法治及法治文化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迎合和满足了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从而使社会主体认同、选择和信仰法及法治.在形式上强调了法律的权威至上、司法独立原则,强调了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在价值取向上看法治文化使社会主体变成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在各个领域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不仅仅是道德术语,也有严格的法律内涵。佛教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哲学研究之上,应当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具体问题。佛教诚信思想具有单方性、对象性、现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佛教诚信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弥补法律漏洞,树立法律权威,促进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20.
法的人性美、人格美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主要围绕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行、人的自由解放,即人本主义为内容而进行的法的价值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美学和法史学为之证成,它具有时空维度。法的人性美、人格美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法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法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