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苏联时代”的法制理论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对革命法制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初步研究阶段 ;二、5 0、6 0年代对社会主义法制深入研究阶段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1 .界定和讨论“法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含义 ;2 .探讨和分析法制与民主、公民权利的关系。三、80、90年代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阶段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宗旨是“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公正” ,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法制新闻宣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成为法治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法制新闻宣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在法治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法制新闻宣传  相似文献   

3.
《法学》1996,(10)
著名学者论依法治国(一)再谈“法制”与“法治”二词的词义沈宗灵不久前,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号召。作为一个公民和法学工作者,我感到十分兴奋,愿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认为,自八十年代迄今,我国法学界以及社会上,在使用...  相似文献   

4.
文明进程中的法治与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  言近年来,在对法治问题的研讨热潮中,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将法治理解为社会演进过程中与法制错落有致的不同阶段。几乎所有的法学家都倾向于认为,法治是比法制更高一级的形态,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提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质的飞跃”。①于是,这一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应该说,当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通过知识的重构、观念的变迁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思维取向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势,是贯穿各个时代的一条思维“主线”。但是,作为…  相似文献   

5.
林栋 《行政与法》2002,(4):31-32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法制改革开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特别是近50年来,虽然历经曲折和往复,但是中华民族追求法治的梦想一天也没有破灭。中国农村的法治是整个中国法治的“瓶颈”,只有跨过这个“瓶颈”,中国的法治才真正有盼头。  相似文献   

6.
于向阳 《政法论丛》2004,2(3):28-34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法制思想主要有“五论”构成。这“五论”是 :民主与法制结合论、两手论、法治人治关系论、政治基础论和法制教育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新贡献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法制到法治。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 ,提出并科学阐述依法治国理论 ,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明确依法治国的重大原则。第二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并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7.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认为,“法治”(即依法治国)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治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作用。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项治国原则,法治要求有良好而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应有极大的权威。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作者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事实对上述观点作了论证,还就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五条标准: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现代法精神的完备的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制应建立在民主基础上,实现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和程序;要建设先进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法言法语     
法制法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刀制”与“水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却有了重大突破。这是全党对邓小平民主和法制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标志了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也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 厉行法治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正> 无产阶级治理国家是搞“人治”还是搞“法治”?我认为,既不是搞“人治”,也不是搞“法治”,而是要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人治”和“法治”,这是人们对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制”可用于法律制度的简称,可以指相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法律的制度”。但这种表述是一般语义上的使用,不应成为“法制”在法律科学上的定义。“法制”是基于法律制度而形成的社会法律秩序的总和,是法律秩序结构中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辅相成或相反相离的矛盾关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法现象,而“法制”是凡有法律制度的社会都存在,不以法律性质的良恶好坏而影响其存在。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和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思想家探讨“法治”问题。但是现在有人主张,“法治”只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才开始确立。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主要在于: 其一、“法制”所关注的焦点是体现立法效应及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制约系统。而“法治”强调  相似文献   

11.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1,16(4):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法制(治)观念上有四大转变,这就是:革命法制观、“大民主”法制观、制约法制观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观。这四种法制(治)观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法制(治)的不同看法。我们欣喜地看到,法治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相信,社会主义法制(治)将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 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制这个概念正象今天的法治概念一样引起法学界的广泛关注。那时,前辈学者们在法制的概念下讨论了在今天看来属于法治的问题。比如,今天有人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法治,封建专制国家没有法治,那时则表述为“法制”是近代的产物。张国华先生参加了这场讨论。在讨论中张先生以一个法律史学者特有的求实精神,对中外历史上法律事物发展的客观情形做了认真的考查,提出了虽不够新派但却合乎实际的观点。他认为,维护法制不仅只是资产阶级的需要,也是“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不可能没有的要求”。张先生的论述告诉我们两条基本的道理,即(1)法律本质上要求约束其调整范围内的一切人、一切活动;(2)法制(今天称为法治)是一切国家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敏 《河北法学》2003,21(3):23-29
国家安全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国家安全工作具有某些特殊性,但这不是国家安全工作可以 不受法律调控和监督的理由。要建设法治国家,不可不重视建设国家安全法制,没有完善的国家 安全法制,法治国家不可能实现。完善的国家安全法制不仅是各种国家安全法律和制度的创设、 健全,实现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使“严格依法办事”和“法律至上”等现代 法治观念得以确立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内涵相通、外延不完全重叠的法学基本范畴。法制是一个具有动态和静态双重规定性的概念,它既是对静态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客观性描述,也是对法律实现过程的客观性描述,它本身不具有内发的价值要求,故而存在于各种形态的社会和国家之中。法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实证意义上的法治是指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从价值意义上看,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追求的原则与理想,它是权利、公平、正义、秩序等法价值要素的统一体。法制为法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载体,法治理想实现最终要落实在具体法制运作之上;法治向具体法制提出了运作的应有目标,符合法治原则的法制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春,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研究、立法、司法部门的法理学者百余人汇聚北京,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广泛深人的探讨。现将会上的主要观点摘要如下:一、从法制到法治郭道晖认为,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由“人治”到“法治”和克服“以党治国”的弊病到实行“以法治国”的历史性转变。它明确了人民(包括作为领导力量的共产党)是法治的最高主体。这既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也可防止“党权高于一切”的错误。孙育玮认为,法制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经由国家政…  相似文献   

16.
变法、法治与国家能力——对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中,法治不是主导性话语,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而非法制才是近当代史的主题。这启发我们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变革的一个新角度:其最初的使命并非为了“以法治国”,而是“以法强国”。因为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首要与最为急迫的任务乃是增强国家能力以抗外侮,平内乱,应对危机。清末的法制变革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它未能成功地增强国家能力并应对这两个挑战。结合政治学、史学与法学的分析可以发现,法治乃是常规社会的稳定器,它在大变革的社会中并不能增强国家能力以对外驱逐侵略,对内重构秩序。法治之要旨固然在于限制国家权力的专横,但在所谓后发国家,法治的建成却端赖于强大的国家能力。而国家能力就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变革的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近两年报章上所见多为对依法治国含义、意义和如何进行的论述,但何谓法治和法治国家、如何实现法治国家则少有论及。很多人认为,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过程的当然结果。其实不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的含义有一个著名的表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法治是一种状态,是依法治国进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结果,但不是当然结果。依法治国只是一种治国方略,其能否使国家达到一…  相似文献   

18.
一、准确理解十五大“法治”和“严治”精神的涵义和意义 (一)关于十五大的“法治”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又指出:“依法治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月5日《财经》第1期封面文章是吴敬琏、江平、张卓元谈《法治中国》。江先生说,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最根本的问题是法律建立在什么样的宪法基础之上,而宪法必须符合公认的真理。”还说,法律的制定要符合公正程序,要有公众参与,透明而且给人民以稳定的预期,“经过以上考验的法律才是善法”。“善”的概念显然属于道德的范畴。我们不禁想起1990年代初法律界关于“法制”与“法治”概念的划分。“法制”是名词,“法治”是动词。通过这个划分,我们发现并深信,“法治国家”是目标,“依法治国”是手段,实现美好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模式的选择——兼评一种法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学界在多年的论争中达成一种共识:法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建立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当代中国法治模式的选择中,法学界则众说不一,其中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法治观———“法治和德治统一”观颇耐人寻味。从表层粗略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