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3.
《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无疑应有其特定的研究任务及发展方向,本文拟就此探讨如下。 一、广泛发掘历代医家的各种学说 目前已有的四个版次的教材虽然已就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作了介绍,但其所涉医家非但涉及面不广,而且已介绍的医家所倡导的学说发掘也不全面,因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一、外伤科的萌生和滥觞时期 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或相互之间殴斗中,常发生外伤,当时他们用树叶裹、草茎扎、泥土敷或用手按压受伤部位,以作保护止血之用,这便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便有了的外伤科医疗法。后来人们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脓疡。所谓“砭”,即用石块打制的针,故《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也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这里的“箴”同针,故“箴石”也即是砭针、砭石。所以郭璞也说:“砭针,治痈肿者。”可见砭石是外科最初的原始医疗工具。  相似文献   

5.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见影之效。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就直接饮誉于此。医家所用,各有其得,亦各有其法,然数《温疫论》作者吴有性用精论详,且别具一格。本文试就吴氏运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疫的经验探析如下,以冀对临床治疗急性病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7.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9.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赤凤迎源”针法是飞经走气四法之一,首见于明代《针灸大全·金针赋》,其将“提插”“捻转”等单式手法组合成犹如凤凰迎源的复式手法,达到“通经接气”的效用。其后《针灸问对》在延续了分天部、地部而施针的基础上,将人部加入针法中。《医学入门》则继承了《金针赋》,且将《针灸对问》忽略的呼吸进针法补充其中,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赤凤迎源”针法,使该针法成为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催气、行气手法。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认为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不无道理,指出经中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此外,汪机重视灸法的应用,反对无病滥灸;强调施针疗疾,必先以诊视为务;要求医家临床施治,“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穴,历代医家对百会穴的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狭义外治疗法有较多论述。历代文献中,百会穴针刺疗法以浅刺为主,泻法居多;除一般针刺以外还存在火针、刺血等疗法。艾灸多为三壮、七壮、五壮每次(或每日);一般为7次(或7日)每疗程;总灸量一般为七七壮;艾炷一般为小炷型;除直接灸以外还存在隔姜灸、温针灸等疗法。百会穴外治疗法有药物外治法、药物-艾灸外治法、药物-按摩外治法、药物-针刺外治法、药物-蜞针外治法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据书籍3 000多种并标注出处,收录上古至清末民初间20 000多位医家,为医史文献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然历代各种书籍记录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等各有不同,所引资料并存而互见,难免有所淆乱。书中徐柏、徐锦、祝登元、高若讷4人著录即存在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外治法起源很早,《灵枢·寿天刚柔篇》就有蜀椒、干姜、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因该法安全简便,深受病人欢迎,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现特介绍常用有效的外治法验方十则如下,以供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疡医大全》为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后世对其生平和著作研究成果较少,且错漏较多。顾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生活于康熙朝晚期至乾隆朝中后期。顾氏为中医世家,其祖父顾宁华、父亲顾青岩,均为当地名医。大约1721年前其侨居广陵(扬州)行医。《疡医大全》共40卷,成书于1760年,初刊于1762年。卷一《内经篡要》选自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其余各卷引述历代外科著作及30多位医家有关疮疡的理法方药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分类编辑而成。顾氏另有一部节选于《疡医大全》《杂病源流犀烛》《续验方集》而成的《喉症三书节钞》抄本存世。  相似文献   

16.
督脉、任脉、冲脉皆属奇经。关于这三条经脉的起始部位,根据唐·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对此,历代针灸医家多有阐发,见仁见智,各执一端,遗疑后世,争执不休。笔者总其说,别其类,并略抒管见,求正于同道。 一、督脉起于少腹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18.
安徽徽州地区,古称新安郡,历代医家辈出,医籍充栋,其医家之多,典籍之丰,堪为东南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安医学。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其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明珠。 安徽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主编《新安名医考》已于1990年7月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收集新安医家668人,书名463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疬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议组构温病的温邪和疠气二元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