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提前介入”是预审人员参加侦察部门现场勘查的一项活动。由于各地公安机关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不尽一致,因此,有的公安机关实行了“提前介入”的制度,有的公安机关至今还没有实行“提前介入”的制度,即使实行了“提前介入”的公安机关,由于部分预审人员缺乏对“提前介入”本质意义的了解,使“提前介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预审部门需不需要“提前介入”,如何“介入”,“介入”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谈几点粗浅看法,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预审部门的职能作用,使预审工作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四化”建设,各级预审部门都在大胆尝试借鉴现代科学理论来进行预审工作的改革。目标管理就是改革的项目之一。由于目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管理方案。今天所讲的预审工作的目标管理,主要是介绍辽宁等省市预审  相似文献   

3.
自1931年12月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预审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初创时期.设置了预审的机构与人员,规定了预审的职权与任务以及预审人员的条件,提出了预审工作规则.(二)抗日战争时期是发展时期.预审机构有多种称谓,进一步明确了预审的任务,制定了《审讯工作基本条例》,提出了预审的工作方针与原则,对预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总结预审办案经验,开展了预审学术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三)解放战争时期是变化时期.预审机构出现了“侦审合一”与“政刑公开”的组织形式,颁发了《审讯守则》,继续探索预审办案的新路子,预审理论研究持续进行.本文阐述的是第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预审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预审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真正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不漏掉一条犯罪线索。随着形势的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智能化、技术化以及犯罪分子对抗审讯的狡诈性、顽固性,要求作为预审主体的预审人员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学习心理学知识,研究和掌握人犯的心理状态,对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预审效果至关重要。从一九八一年以来,在局党委的支持下,我们订购了《司法心理学概论》、《犯罪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与矫正》、《外国犯罪资料研究专辑》、《法学内参》、《犯罪心理研究》等一批书籍和杂志,利用工作之余,结合办案进行研究学习,使预审水平明显提高。本文谈谈我们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预审工作的一些休会。一、运用“意识、心理与活动统一”的原理,捕捉人犯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促进预审办案董新辰,岳秀山河北省邯郸币公安局预审处自1993年以来,把竞争机制引入预审办案和“两所”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3年预审办案荣获全省第二,“两所”安全管理实现全年无事故,1994年预审办案跃居全省第一,“两所”安全管理工作实...  相似文献   

7.
论预审     
刑事诉讼中的预审,是我国司法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刑事诉讼法将预审划归侦查程序,明确规定预审权由公安机关行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查——预审”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开创了新路。然而,由于我国立法把预审规定得过于笼统,诉讼理论很难准确揭示出它的基本规律,因此对预审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国预审理论研究中,对预审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两种:其一,“预审,是在刑事诉讼中,预审部门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对被告人进行讯问和调查的活动及其有关的制度规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预审学》)  相似文献   

9.
《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的“预审专题讲座”专栏里,刊载了周叶谦同志的第一讲的第一部分《各国预审制度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周文一开始就讲到:“我国的预审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即在经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以后,由预审人员进行的讯问。目的是通过讯问进一步搜集证据,以查清一切犯罪事实和线索,查明案件全部情况。大部分刑事案件的预审由  相似文献   

10.
预审终结报告是公安机关预审人员对所审理的案件 ,认为具备结束预审的条件时 ,向领导汇报情况 ,请求批准结束预审而制作的文书。预审报告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即首部、正文和尾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警察机关的“预审”,既不同西方国家的预审程序,又不同于我国现行的预审制度,实际是对违警案件之审查处理。其时,在一般情况下统称为“预审人犯”,具体运用到违警案件时则称审讯,用于非违警案件时则称“假预审”,以示与审判机关预审相区别。而审判机关的预审是对进入刑事诉讼案件的预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各种因素”和“多种观念”的影响,预审工作在办案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拟对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存在着“一人办案三自一包”的问题,应当坚持“二人办案制度,牢牢掌握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公安部也多次强调:“预审必须坚持,审一记的二人办案制度。”对于预审办案的这一法律规定,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办案部门,在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下,没有依照法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预审学术研究中,对预审概念、预审的地位和作用等众说纷坛,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只有从我国预审的实际出发,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我国预审理论。本着这个思想,撰此拙文,陈抒管见。一、我国预审与国外预审比较一谈起预审,不少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我国预审与国外预审联系起来,并竭力从国外预审的“法院正式开庭审判前对刑事被告人所进行的预备性审讯活动”这一性质来衡量或要求我国预审。其实,预审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它是各国社会制度、法制形式的产物,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特别是1997年6月以来,刑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改革的效能,各地公安机关的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均明显提高。随着“侦审一体化”的全面落实与预审职能部门的逐步取消,公安教育界对预审教学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误解。比如,“预审学”是存是废?“预审课”是否应该继续单设,课时(教学内容)是增是减?“预审教研室”是单独存在还是取消或易名等等。为此,本文拟对刑侦改革新形势下的预审教学问题略抒浅见。以求教于同仁,并希望能够引起公安教育界对新形势下预审教学定位及走…  相似文献   

15.
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办理刑事案件所必须依据的法则和标准,或者说是用以指导预审办案活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基本原则的指导,就不可能正确地开展讯问和调查等一系列预审活动,就会偏离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中的对质是指侦查、审判人员为排除供、陈述间的矛盾,就某一事实情况同时讯(询)问两个已被分别讯(询)问过的被告人或证人的一种诉讼活动。很显然,对质同样适用于预审,是预审办案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对质的理论研究很不够,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因此这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经验型”对质,尽管有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很不规则和科学,往往因使用不当而直接影响到对质积极作用的正常发挥。鉴于此,  相似文献   

17.
预审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和对有关知情人进行调查的一项专门工作,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之一。 自1980年《刑法》、《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各地预审部门在两法内容的规范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公安机关整体办案的效率,使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动态治安的需要,市公安局党委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对原实行的“预审工作的范围,由拘留、逮捕人犯开始”(《公安部预审工作规则》第三条)的预审受案范围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预审工作由收容审查(以下简称收审)开始”的新的预审受案范围制度。通过二年多的实践探索,证明这一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大汉“绣花”──访公安部预审局特邀预审员陈光玉本刊记者徐雅雅一个高如塔、手大如扇,偏偏心细得象根绣花针,他就是山东省公安厅的预审科长陈光玉。对面坐着的,曾经是一个“官”,审他,不容易。这是1993年10月7日的晚上,陈光玉开始了对原山东威海乳山县县委...  相似文献   

20.
专业术语是某一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学科的创建、开拓、细化离不开专业语词的形成和发达。预审程序起源于欧洲,但预审术语形成于日本,在清末传入我国。虽然其符号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术语含义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性质、政权力量、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预审术语的复杂、多变,反映了预审制度所代表的以近现代商品经济文明为基础的分权制衡法治理念与我国传统司法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权力集中思想的强大惯性的冲突抵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