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研究采用UPI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评价量表,对山东省9所高校的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3.8%;不同地区来源的学生之间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来自农村的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辅导、注重提高来自农村新生的自信心、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措施,消除新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促进新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业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约有9.8%的大学新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取掌握一接近目标和成绩一回避目标;掌握一回避目标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这种目标倾向越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是我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为了解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30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并与全国大学生组常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院2013级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筛查率为10.53%,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组常模。其中有自杀意念且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73%。与去年相比较,在今年新生总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我院各类心理问题的检出人数均有下降(通过SCL-90和UPI):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学习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最难以适应的方面之一。通过对9名北京大学理科学生入学后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过程是其“自我及自我概念打破和重构”的过程;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不仅仅是其个人适应能力问题,而且还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为提高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大学应当采取对新生进行基础性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进行学习方法训练、在第一学期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等措施,中学应当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开设研究性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新生人数逐年增加,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方面的问题开始凸现,高校逐渐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活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四年来在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活动中注意目标选择、活动模式、效果评价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试图为高校在设计入学教育初期的活动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模式,建构新生入学教学体系,协助大学新生在转变中完成身份过渡.  相似文献   

6.
使用UPI对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测试.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就个体而言,存在较多如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及自信心的树立等心理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各项制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北青院97级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青院是一所文科类专科院校,学生来源多样。通过对97级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学生性别、学生来源、入学动机等方面,对文科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倍受社会关注,从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四个系07级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群体。2、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系别差异。计算机系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系,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系。3、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帮助新生尽快融入角色、自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实施学分后给新生入学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入学教育途径已不完全适合。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自2002年起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学分制的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各种资源、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在长时间内持续地对新生进行小班制的入学教育,成功地帮助大一新生完成了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个体差异显著,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多样,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且面临的困扰也表现为不同内容;大学生心理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警院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某警院215名新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警院新生总体幸福感指数为106.34±13.58,说明警院新生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警院新生仅在精力这一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老师领导对自己的关注度与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松弛或紧张以及对健康的担心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警院新生的情绪自评与总体幸福感、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精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高考成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成就资料。结果:(1)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高考成绩没有显著性相关,高考成绩与期末总分、综合测评呈显著负相关;(2)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四因子第二学期显著高于第一学期;(3)焦虑因子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综合测评上城市学生极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结论: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活动,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讨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应激训练提供依据。用ZS心理应激测试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公安专业新生进行测试。44.8%的公安专业新生的心理应激状况处于最低阶段;心理应激状况与应付方式的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求助、退避、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因子进入了心理应激状况的回归方程。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院校管理的警务化特点,加之学习群体的多层次性特点使得新生心理适应的差异性显著。针对不同主体新生适应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早转入正轨。  相似文献   

15.
人格因素对监管警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479名在职监管警察为被试,发放由人口统计学资料、16PF人格因素量表和SCL-90量表组成的题本,集中施测.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结论:监管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常模,且与中国常模差异显著;不同群体监管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监管警察的人格因素与中国常模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监管警察人格因素存在差异;人格因素对监管警察心理健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学生接受咨询的意愿水平逐渐提高,但咨询人数、比例与存在心理困惑的人数、比例仍存在很大缺口;大一和大三年级的求助人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女生咨询的数量要高于男生,且咨询内容也存在性别差异;人际关系、两性交往、学业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重视在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和两性交往方面开展辅导,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咨询意愿。  相似文献   

17.
公安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模式是建立警察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机构,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警察心理训练系统,制定出从新警录用到在职培训及心理保健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心理服务机构,统一标准,统一内容,贯穿于民警日常管理和成长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数据的传统Apriori算法在应用上有其不足,而基于客观兴趣度和频繁闭项两方面改进的Apriori算法,克服了传统Apriori的不足,避免了关联规则的不相关性和冗余性,实验也证实了改进算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种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监狱警察心理健康调查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跨进公安高校的新生,面临学习和生活上的转折,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分析和掌握新生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引导他们消除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公安专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在适应环境方面,其自主独立意识增强,但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方面,其学习态度端正,欲望强烈,但压力较大;其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我们应针对女大学新生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