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写作是为了走出自己,进入书本,是为了减轻我的重量。让书本取代我的位子.为了让自己湮没、销蚀、沉落在书的分娩中。让自己浪迹人间.露宿街头。这成功了。我愈写我就愈不存在。”——玛格丽特·杜拉斯  相似文献   

2.
说到敬畏,我想起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人心灵充满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3.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一句被说烂了的名言。但若换成:读一本好书,我就能改变世界——你信不信呢?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美国人曾写过一本名叫《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的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当然其中还有一本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相似文献   

4.
竹林深处     
师范学校依傍着江南的一座名山。它悬在半山腰上,如山之耳目。四周尽是好风景,书读得单调而又热闹。每次父亲送我回校,一到山坡下,我就拽他下车,便有了悠长随意而又放肆的笑,父亲也就无奈而又钟爱地随我了。斜坡外是精彩的自然世界,奇峦异嶂、云烟飘渺、鸟语花香。山脚下,嫩黄嫩黄的油菜花一泻千里,波浪机伶伶地跃起。  相似文献   

5.
如果让你归纳《沉思录》、《旧制度与大革命》、《世界是平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等书有何共同点,答案除了它们都曾经是畅销书外,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这些书都是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或常委推荐过的书。而公众通过这些书单,也大致勾勒出最高决策层有如此一间虚拟的书房。  相似文献   

6.
(一)大凡识字的人都读过书,然而却只有不多的人才有过被书来读的经历,这经历也许只发生瞬间,但却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上小学时,同班有位姓段的同学,他父亲是辛亥革命时的秦省议员,家有藏书万卷。已经忘了是因为一件什么事,反正我到他家去过一次;当我走进他父亲的书房时,就猛然间有了一种被书来读的感觉,我指的是四下里一直摆排到天花板的书在我这个陌生人面前忽然全都睁开了眼睛,而且张大着嘴,仿佛要跟你说些什么似的。那种惶惊与不安简直无以言表。我很想从书架上取一本随便翻翻,但够得着的书差不多都夹有纸条,自己实在没…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吴胜家“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点大家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但“愈是开放的、世界的,便愈能丰富民族性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这一点可能就有异议了,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一、悠久的开放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日益形成强大凝聚力的...  相似文献   

8.
郭保花 《前进》2014,(12):55-56
<正>读一本好书,如清泉荡涤灵魂,号角鼓舞心灵,暗夜见到光明。我读罢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这种感受,书中勇于担当的少安,坚忍不拔的少平,热爱生活的晓霞,他们的心灵世界与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着碰撞,有激励,有启迪,真是一书在手,幸福满满,开卷复读,不肯释怀。我的故乡黄土高原大宁县与书中故事背景地仅一河之隔,太多相似的风土人情,更能让人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9.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菱林时,说道:我拜读了你的《留德十每》一书。写得很好。书中你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缘此,我特地去书店寻买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漫谈人生》两书,拜读完毕,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在《纽约时报》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里看到这样一段,他在讲到世界竞争激烈,未来的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的女儿提醒:“女儿,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这一段我直到今天仍然难忘。我看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梦”的奋斗的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台北淘书记     
我喜淘书,且深感买不如淘,虽然二者本质上都是商品交易行为,但淘书之乐却非买书可比。一则买书读时常让我有一种不适,仿佛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样,淘书则不然,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后“蓦然回首”的惊愕,亦有主动选择与驾驭的快感;二则恰如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教授在一次餐叙上与我谈及的,我们大多数时间只不过是在重复阅读那些我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因此,书虽多,但可读者少,弱水三千,可饮者不过一瓢;三则吾辈寒门学子,囊中羞涩,淘书尤其是逛旧书店淘书自然有经济上的实惠,亦仿佛是因为少花了钱而对商业霸权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减轻了知识的铜臭味儿。  相似文献   

12.
沈毅民 《今日浙江》2010,(19):60-60
《世界因你不同》是李开复的自传,讲述了李开复从苹果、SGI、微软、Google四个世界顶级公司任职,到开办"创新工场"的成长历程。从书的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者的眼界和胸怀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6,(5)
正"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也可以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陶铸一座城市的品格。书因城市而汇集,更便于流通;城市因书而芳香,愈助于积淀。回眸历史,书与我居住的这座城市——连云港有着深厚的渊源,西汉名相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典故就发生在云台山脚下,明代海州知州廖世  相似文献   

14.
张锋 《人民公安》2013,(15):34-34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关于“书”的词汇中。“书香”是最有诗意、最富美感、最具想像空间的。我对书的喜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自己在简陋的茅草屋里、昏暗的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的场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每每捧起书本,就有扑面的清香袭来,身心之舒畅、精神之愉悦非局中人能体味。  相似文献   

15.
书是一道灵光,照亮了人类蒙昧的世界;书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引领我们走进人类精神的深处。久远的古圣先贤,今日的博学名师,他们之所以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无穷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读书.  相似文献   

16.
我知道有很多人看过我的书,之所以这些书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寻找一种心灵的和谐。这些书受到欢迎,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因为中国文化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2月5日,星云大师圆寂。从新闻中得知后,我马上拿出一串念珠,两本书。念珠是星云大师亲手所赠,书有星云大师的亲笔签字。往事历历,静夜回顾,告别星云大师。2009年世界佛教论坛在台北举办前夕,我正在台湾驻点采访,从台北赴高雄佛光山采访星云大师。那次面对面的采访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星云大师不以高僧大德的威仪示人,而是真僧只说家常话,面带微笑,语调平和,几句对话后,让我感觉是在和一位扬州口音的长辈聊天。那场采访星云大师没有惊天动地语,也没有深奥说教,但却是我采访生涯中最难忘的,因为每次回味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18.
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乙 《北京观察》2003,(10):52-54
故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我早就想编一本有关北京名人故居的书,请有关人士,包括名人直系亲属、专家、或者知情者来写。写的时候,一要确凿,二要有趣,三要有情。这样的书,会有三层含意:首先是存史,其次是传承一种文化,最后则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指引着当今的人们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利用它们。通过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努力,这样的书,终于即将问世。我有幸参预了其选题、组稿座谈和部分撰稿。它仅仅是头一本。还应该继续编下去,形成一个系列,资源很多啊。据我所见,世界上有三个城市,在名人故居保护方面,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一是圣彼得堡,一是伦敦,一是巴黎。圣彼得堡和伦敦的情况非常类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怎样看,这是眼下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我在《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一书指出,中国经济还处于大爆发之中。当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金融海啸发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我的总体看法是,实际上中国目前处于下一轮经济大爆发的前夜。  相似文献   

20.
时刻铭记我是一名九三人关源中虽然我年愈花甲,却只是一名才有8年社龄的"年轻九三人"。由于工作需要,我至今担任社白银市委会的专职主委,我为此而高兴和自豪。忆往事。五十年代初我在西北工学院读书时,得知院校几位国家知名教授是九三人时,在我年轻的心灵中,对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