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士林 《河北法学》2007,25(10):48-54
基本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和关键,是宪法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是宪法之所以成为根本法的原因.通过历史和实证分析,探讨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在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若干发展趋势,即由自由权发展到社会权,由法律保障发展为宪法保障,由国内保障发展为国际保障.基本权利的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宪政制度建设提出了若干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时代宪法对其他生命物种权利的尊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泉生 《现代法学》2006,28(2):78-85
从物种多样性保护这一生态学上新的理论和方法出发,通过分析“生命平等”这一体现生态主义的法理基础和承认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法律价值取向,有必要在各国宪法中增设“应当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权利”的原则规定,以弥补传统宪法在保护其他生命物种问题上没有将其与人类共同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缺憾,以反映环境时代宪法权利生态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伦理学基础,自然法思想和自由主义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哲学基础,公权利论和宪法至上论是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宪法学基础。宪法上的生命权具有私法保护所没有的防御和对抗国家权力的公权利功能,而且它具有其他公法保护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它监督审查所有部门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是否违宪,这是生命权非有宪法保障不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无诉讼即无宪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宪法之生命在于宪政 ,而宪政之精髓则在于法治 ,惟法治之精神方可葆宪政生命之树长青。宪法诉讼既是宪政法治存在的基本标志 ,也是宪政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说 ,没有宪法诉讼 ,就没有宪政。  相似文献   

5.
“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人大主要任务” 行程之一:履新讲话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刚刚履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发表讲话.张德江说,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任务. 解读 历史经验表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中国法治步伐铿锵前行.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宪法的适应性是宪法持续有效的依据 ,是宪法的生命之所在 ,与宪法修正机制互为保证。修改宪法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增强宪法的活力 ,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实现宪法的价值 ,适时、科学的宪法修正不但不会损害宪法的权威 ,反而会增强其适应性 ,并进而保证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适应性被看作是宪法生命的维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宪法的适应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个完善、变更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宪法的适应性内涵出发,探讨宪法适应性的原因,以及宪法适应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宪法的人权序言中包含了所有现代人权宣言所应具有的要素,并将自由权、社会权均一同视为基于"人之尊严"的、具有自然权性质的权利而加以保障.其宪法第13条后半段所规定的"国民对于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利"即为"幸福追求权".它是日本宪法"概括性人权"的总称,是推导宪法未列举权利的根据.在宪法学理上,它可容纳所有对人格的生存不可欠缺的概括的权利;而在宪法实践中,法院则借助个案通过宪法解释从而实现对于"幸福追求权"所包含的具体新权利的确认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八二宪法”的修宪前提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对继续革命论的拒斥.“八二宪法”是改革转型期的政治宪法,而不是常态政治下的法律性宪法,其生成与演进需要政治维度的认知与建构,单纯的司法机制无法奏效.“八二宪法”存在着复调性,是革命与去革命的综合,是在革命造成的政治体制内发生的去革命的宪制安排.“八二宪法”具有独特的代表制三元性,即由党、人大、政协构成的复合代表制,而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种“生命—结构”主义的演进逻辑.政治宪法学对“八二宪法”的理论审视是主流宪法学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新兴宪法生命权并无坚实的伦理基础,其所涉及的生命伦理争议属于应用伦理学探讨的课题。应用伦理学并不是某种成熟伦理理论的现实运用,而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无基础"的伦理探究。从法律内部视角看,宪法生命权最坚实的伦理基础仍然是自然法传统。宪法生命权只能是一种克制性的权利,它不应主动干预新兴生命伦理争议,因此我国宪法生命权的形式与内容应当限制在合理的界限内。  相似文献   

11.
宪法并不代表宪政,宪政的内容一方面是严格地限制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就是严格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关键在于"程序",即如何去实现上述两个功能.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强调宪法的政治纲领性,从而有意无意地漠视其法律性.宪法是政治宣言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文本?很显然,宪法首先是作为一部法律而存在的,她具有普通法律的共同特性,而法律的生命在于被运用,法律制定出来就是要被实施的、被执行的,否则就是"虚置"的法律,是被当作神物供起来.程序宪政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完善紧急状态立法保障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紧急状态是危及一个国家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正在发生的或者是迫在眉睫的危险事态。如何在紧急状态时期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水平的标志。为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注重通过宪法和法律来确立国家的基本紧急状态制度,以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通过赋予国家机关必要的紧急权力,来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恢复宪法和法律秩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另外,还有一些国家依据宪法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制定专门的紧  相似文献   

13.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7,(12):78-80
年龄权问题的提出年龄,与人的生命和身体相伴始终,它记载着人和生命的整个历程.是人生命的历史刻度,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任何国家的宪法、民法、刑法典没有也不可能忽视年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刑事责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完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2年12月8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在广州举行了宪法与完政——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研讨会。本文为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在宪法与宪政——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研讨会上的致辞。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就说明了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宪法权威的主要途径。国家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只有在熟知宪法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够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正确的实施宪法,为我国法制社会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加强对公民的宪法知识教育,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够一步步的实现宪法的社会化。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宪法实施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引出宪法社会化的相关内容,并提出有效措施来加强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石晶 《法学》2023,(2):47-61
生命科技风险导致人的主体性受到威胁、法律归责实效性弱化和公共安全不确定性增强,对价值秩序、规范秩序和社会秩序产生影响。然而,由于抽象的宪法价值缺乏限定,传统的文义解释方法难以推动部门法适用,国家权力对社会秩序的干预缺乏必要限度,既有回应方案明显无法有效规制生命科技风险。部门宪法的方法和视角有助于克服既有局限,其在科技领域内的功能指向能够厘定宪法价值,实践面向的解释方法能够强化法律实效性,调整对象的公共性限定有利于矫正社会秩序。据此,需要依托作为部门宪法的科技宪法,通过以实存秩序为根据的制度性保障、以动态性发展为视角的风险管理、以基本权利为取向的法律解释回应生命科技风险。  相似文献   

17.
洛克认为所有的自然权利都是证明性的,证明的方式有神启和经验。但相对于政府的起源而言,生命、自由、健康、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又是自明的。美国《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继承了洛克自然权利的自明性,宣布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自明的,但未实质化的宪法原则、未完全理论化的宪法原则和未列举宪法权利是证明性的,它们是司法审查的核心内容。司法审查可以通过回溯道德权利的理论渊源重构个案中的宪法权利以支持宪法裁判。  相似文献   

18.
莫纪宏 《法学家》2004,(4):17-20
紧急状态是危及一个国家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正在发生的或者是迫在眉睫的危险事态.  相似文献   

19.
评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指1791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即宪法前十条修正案)中的第5条“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以及1868年美国内战结束后,由国会通过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无论何时,……亦不得于未经正当法律程序前使任何人丧失其生命、自由或财产……”。纵观美国法律史,美国  相似文献   

20.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宪法有效实施主要依靠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今年是宪法实施30周年,为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律尊严,有必要设立违宪审查制度。本文列举了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被誉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和由孙志刚案件引发的违宪审查等典型案件。探析违宪审查的内涵、制度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