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慧芬 《中国保安》2014,(22):47-49
侵犯业主隐私权的潜在风险一、何谓隐私权。“私”与“公”相对,所谓“私”,也就是个人领域。“私”与“隐”结合即为:希望隐蔽且应当隐蔽和得到保护的个人领域。一般来说,隐私是指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等等。人人都有隐私,人人都有隐私权,而且各国法律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我国也立法对隐私权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隐私语义考据及法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特 《求索》2008,(5):131-133
隐私概念为舶来品,传统观点将隐私误解为阴私,不利于隐私权的保护。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小国寡民式的农业社会结构和田园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进而人们的隐私意识也不断强化。然而,对于隐私的理解,人们存在分歧和偏差。“隐私”话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现代人怎样的焦虑和诉求?隐私权的调整对象、规范模式、保护范围如何界定?对这些问题正本清源,是法学理论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警务监控情境下公共领域隐私权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隐私权保护标准从实际的隐私期待发展为合理的隐私期待并最终转为关注公开的透明度和信息的适度收集。传统的公私二分法以"场所"为标志划定隐私权边界,无法解释并满足公共领域生成的隐私权保护需求。面对警务监控情境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不当侵袭,可结合语境完整性理论,形成动态的公共领域隐私权概念,并通过对公共领域个人行为的类别化处理,排除、限制或视情境规制警务监控措施,从公民层面采取隐私权保护步骤,从警务层面构建警察权控制模式,辅以适当性规范和传播流动规范,实现对公共领域隐私权的有效保护和对监控权不当侵袭的有力防御。  相似文献   

4.
朱垭梁 《求索》2014,(7):104-112
“空间转向”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论域。在这一转向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空间理论是舌待法律问题的重要维度。私人空间和全共空间对于阐释法律、法律关系以及权力、权利具有重要意义。从逻辑层面分析,法律可以被理解为调整空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权力是上升为法律的全共政治空间,权利是上升为法律的私人空间。备种具体法律关系是不同层面的空间关系的展开。从历史层面看,法律的产生是混沌空间分化为私人空间的结果,法律变迁的背后其实是空间的变迁。空间对于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9,22(5):8-10
西方学界关于隐私问题的讨论,源于美国学者Warren和Brandeis对隐私的界定。1890年,在《隐私权》一文中,Warren和Brandeis将隐私界定为“不受干涉”或“免于侵害”的“独处”的权利。他们的这一界定影响深远,并导致了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典的产生。与此相配合,西方伦理学界也试图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6.
学界已有的定义都把隐私权局限于个人范围,甚至局限于法律范围內.隐私权可以定义为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的人格权,是个人或家庭在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要求,对个人隐私的合理支配权,当他人侵入本人的私人空间、私人事务或私人信息,如果一个正常的人认为这种侵入是一种侮辱,权利人有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权利.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法的核心价值.隐私权保护对社会和谐有重要影响.和谐对隐私权的立法、司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和管理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各级组织和大部分领导干部在监督的必要性问题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也有个别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认为,“八小时之外”纯属私人活动空间,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有关组织和部门就不应该干涉,否则,就是限制个人自由,弄不好还会侵犯领导干部的隐私权;有的领导干部还对“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存在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这里,笔者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和保护隐私权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应当予以监督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乱弹炒隐私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是他们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牺牲”掉一部分“权利”。其中官员私人档案和私人行状的透明性,是为了廉政和公众监督的需要,这也符合法治精神。那么演艺明星呢?人们虽然不能要求他们暴露一切隐私,法律从原则上说也应该保护他们的隐私…  相似文献   

9.
2011年发生的“高速不雅照”事件,引起了舆论关于“电子眼”与个体隐私保护的争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诸如非法窥视、监听、披露私人活动,非法收集、使用、公开私人信息,非法搜查、监视、监控私人空间等现象非常普遍,但人们更多关注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公权力的扩张,制约和防范国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法治价值。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05年启动了立法程序,这种通过从政府掌握的私人信息的保护入手是一种重点突破的做法,立法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政府机关的规制上。  相似文献   

10.
谷歌街景是否侵犯隐私权,不同国家或学者有不同观点。美国司法判例认为,谷歌街景不侵犯个人隐私权。而欧洲国家普遍认为,谷歌街景侵犯个人的隐私权。谷歌街景是否侵犯隐私应该进行个案考量。如果谷歌街景采取模糊技术遮盖可以被识别的身份信息,则谷歌不侵犯隐私权;在谷歌接到侵犯隐私的投诉后,有删除相关隐私信息的义务,否则被视为侵权。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刑事侦查紧密融合,不断拓展侦查权行使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打击犯罪的精准度和高效性,但同时也给个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为保证侦查权行使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应当明确对隐私权限制应当遵循的正当化事由,即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合理界定刑事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边界,明确来自公共领域、第三方领域以及基于个人同意的隐私问题,这是对抗公权力对私权利侵犯的藩篱。法律的明确授权是侦查机关对隐私权干预的逻辑起点,应根据不同样态的侦查行为对公民隐私权的干预程度,不断完善侦查程序中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路径,为保障侦查权的规范运行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雷颐 《北京观察》2001,(3):40-42
“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外来的概念,但“公共空间”却不完全是外来的。村头的大树下,井口旁,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往往是升斗小民自然而然的聚会场所,虽然所谈大多是生老病死、年景收成、家长里短、男男女女、流言飞语,但这毕竟是平民百姓间的信息交流,而且,间或也会有些许关于社区、甚至“天下大事”的话题,所以在某些“敏感时期”这里那里才或会贴有“莫谈国事”的条子,提醒人切莫自招祸害。不过在传统中国,公共空间毕竟非常有限,更不“自觉”。如中国的园林可谓历史悠久美不胜收,但不是皇家园林就是私家花园,从无“公园”;奇禽异兽向囿皇家林苑或私人庭院,从无公共“动物园”;中国历来不乏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几大藏书楼至今仍是文化史上的美谈,但不是皇家馆阁就是私人藏书楼,从无公共“图书馆”;文物古董从来是文人学士的雅好,好古博雅者甚众,但不是皇家珍藏就是私人摩挲把玩之物,从无公共“博物馆”。而这类“公  相似文献   

13.
一、隐私权的法律简述所谓隐私一般是指仅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第一,隐私权具有专属性,它为自然人专属享有;第二,隐私权具有秘密性;第三,隐私权具有可放弃性。权利主体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有权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处分其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陈玉梅 《求索》2008,(11):138-140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一直以来困扰着实务界和理论界,如今的法律体系对隐私的法理内涵仍存争议。隐私权作为一种自然性权利,其价值是什么,保护隐私权有何目的,隐私权的主客体应该如何定位?这都是隐私权内涵应该重点研究和予以明确的理论性问题。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实,研究的目的并不仅在于给出“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明白“所以然”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于是,我们的研究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隐私法的发源地,它逐步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且与欧盟抗衡的信息隐私法律保护体制。回顾隐私权的萌芽和确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产生与早期联邦立法、特定私人行业中的信息隐私联邦立法,可全面把握美国信息隐私法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3,(2):44-44
张吕好在2013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撰文《网络信息保护立法重在平衡各方利益》认为,个人信息涉及隐私等人格权,具有保护人格权的意义。同时,个人网络信息还涉及私人财产权保护。为了保护个人网络信息,必须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公共空间,采取比规范传统公共空间更具体、更有效的方法,来规范网络空间。此时便会发生个人网络信息与其他私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冲突,因此必须寻找到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所关注与保护的个人隐私指向公共领域的私人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隐私权上升为一种宪法权利,从而保障私人生活免受国家权力的无端介入而保持适度的自由.如果说隐私在现代意义上属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产物的话,隐私权则完全脱离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桎梏,已经成为现代代法治中带有普遍的独立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所关注与保护的个人隐私指向公共领域的私人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隐私权上升为一种宪法权利,从而保障私人生活免受国家权力的无端介入而保持适度的自由。如果说隐私在现代意义上属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产物的话,隐私权则完全脱离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桎梏,已经成为现代法治中带有普遍性的独立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9.
权利的保护是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隐私权作为一种国际人权,得到世界各国法律及《世界人权宣言》等诸多国际人权文件的确认与保护,但绝不能说隐私的法律保护已几近完美,特别是在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即是观念意识的普适化,也是理论创设和体系的构建过程。隐私权作为一项制度上的安排,在中国必须至少具备两个存在条件,其一,人们对隐私及隐私权之类的概念在观念上的认同,特别是在现实保护上的有所需求;其二,法学自身对此项法律制度的全面设计和实际操作。因此,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系统工程,强化和提升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何平  杨仁忠 《求索》2007,(9):122-124
市民社会观念作为人们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关系的理论问题,总是人们对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的理论反映。在马克思之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西方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市民社会的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于是,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题域就由原来主要从经济意义上规定市民社会转换为主要从文化意义上来规定,即由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经济活动领域转换到文化批判领域,看作是一个建构公共理性和生成公共伦理的社会空间。这不仅标志着市民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也决定了这一转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