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的根本不是盖了多少大楼,也不是拥有了多少大师,而是培养了多少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教书育人,如此简单的道理在今天却被很多高校出于各种原因给异化了,而这无异于将“购买运动鞋”等同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广东民政》2010,(9):6-7
“421家庭”问题多多 “自身难保”的“80后”到底有多难? “80后”一直被视为幸福的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大学扩招,很多成绩平平的人也能拿到本科学历。然而“80后”们慢慢发现,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承载起家庭的全部希望,成为压力最大的群体,甚至成为充满争议的一群人,社会对他们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3.
曾妮 《青年探索》2012,(5):5-10
主持人语:80后与90后之间有着历史、时代和社会的延续性,这是他们之间代际特征延续可能性的前提。而在延续期间,却依然有着代际差异凸显的可能性。我对80后90后一代有两个定义,如果说80后是“从平面印刷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过渡”的一代和“价值断裂”的一代,那么90后就是“完全数字化”的一代和“重建价值的一代”,同时又是更加自我的一代.  相似文献   

4.
柯进 《今日广西》2007,(23):75-79
也许这不是主流,但它原汁原味地存在着;也许这不是成为比尔·盖茨的惟一道路,但它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众多大学生“淘金者”来说,创业,不为别的,只为了给年轻的岁月留一段美好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X一代管理袖珍指南》一书的作者布鲁斯·图尔甘指出,与流行的看法相反,X一代并不是糟糕的雇员。那些愿意稍微迁就一下他们做事方法的经理,会发现他们工作努力,有创造性,而且卓有成就。图尔甘是一个专门研究X一代的学术团体的负责人,他自己也是X一代中的一员。他列举了5种对X一代的误解。误解一:X一代是不忠诚的。图尔甘认为,他们并非不忠诚,但他们的确很机警。他说:“在X一代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所有重要的社会机构———学校、城市、政府、大企业、宗教团体———都出现了衰退。”X一代在企业界缩减规模的时候加入了劳…  相似文献   

6.
李耀曦 《春秋》2009,(4):37-38
在中国近代大学史上,教会大学校园之典雅漂亮,曾经引领一代潮流,当年的齐鲁大学即为其中之一。它被正执教于此的老舍先生称之为“非正式的公园”,而时任齐大校长的刘世传则自豪而不无吹嘘地说“齐大是中国最美的大学”。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他们像花一样美丽娇艳,有蜜一样的生活。但他们却承载着父辈的梦想,饱尝了社会的挤压,他们同千军万马的考生一齐拥向独木桥——高考!高考!自从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了“大众”之后,他们的大学之路成功吗?他们快乐吗?他们今后的人生将怎样启航……  相似文献   

8.
美国“60后”的嬉皮士世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中国“90后”的非主流世代亦被称为“垮掉一代”或者“享乐的一代”,二者都表现出标新立异、追求另类、崇尚自由等群体性特征。两个青年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在金钱观、性爱观、价值观和信仰观方面又各有不同。分析两种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种文化现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将对认识和看待现今中国的“90后”非主流文化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冷眼与热心     
台湾作家“七等生”在一篇访谈里说到自己平生信条,概括为:冷眼看缤纷世界,热心渡灰色人生。且不论世界是否够缤纷,人生是否不长青青草只有灰蒙蒙,仅“冷眼”与“热心”对举就颇耐人寻味。年轻的一代甚至用不着什么冷的眼就身经目睹着社会人际的种种不入眼。这些东西影响着热心的辐射,影响着他们合理价值判断的形成。比如:“爱之病”——中国的爱情正在生病。伴随爱情发生率的剧增,爱情的保真度和寿命却在降低:谁敢保证你的白马王子不是登徒子或陈世美?你的女朋友出国不是“肉包子打洋狗”?睡在专刊/做人为人处世篇你身边的不是…  相似文献   

11.
天津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大师生始终如一地铸造学校之魂,打造特色品牌,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经过多年的孕育和传承,建设了以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下,像“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徐伟这样一代又一代天津工大学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代·代际·代沟]用“代”来划分人群,早先的标准大约是20年为一代人,歌里就唱道“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而“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人身上”——这早先的说法,大约是指“寄托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一代。“代沟”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现在有人则认为10年就是一代(如“年代”的说法),更有甚者认为5年就是一代了——言下之意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老三届]全中国的“老三届”,如果初中、高中相加,就有6届,人数应该有千万之多了。“老三届”中有的是读过几年书,但断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13.
陆先行 《政策》2002,(3):48-50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这里,孕育着国运昌隆和民族兴旺的希望;这里,成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期待;这里,是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知识殿堂。然而,高校不是一块“净土”,当今社会,高校不可能过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而“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4.
“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而是练出来的。”当我的这一观点一提出,即受到广泛的质疑。既然不是教的结果,还要大学干什么?大学教师不可以下岗了吗?  相似文献   

15.
有不少经典读物是基于对旧时代格局的认识来论述21世纪的,不少人对此并没有异议。然而,这却是教育的“公害”。如此教育不是指导人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事物的道理,而是让人们一味地记忆事情的结果,并通过这种教育制度,不断地培养人们服从的性格。因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任何事情都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没有办法”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城不是现有大学规模的简单扩张,不是多所大学的简单集中,更不是大学在某一地区的“圈地”运动。武汉大学城应该按照新模式、新体制进行建设,建立政府、社会(包括市场与个人)和学校三方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合理分工的新体制。1.改变政府举办高校的单一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教育失败,在于没有拿出一笔钱直接给学生,而是作为教育拨款直接给了大学。所以,每到高考发榜日,就会有“愁儿学费父自杀”的悲剧上演。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扩招后,总要面临一个谁来埋单的问题。但是对学费的承受力,也不是中国独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泉源  晓林 《观察与思考》2001,(12):16-19
<正> “飘一代”的传说(有关“飘一代”概念的解读)飘?对!飘!你飘?我飘?你飘不如我飘?大家都来飘!“飘”是什么?“飘”不是“漂”,没有“漂”的沉重。“飘”是阳光、朝气的、向上的、轻盈的。“飘”是用自己的力量举起自己的。“飘一代”这个概念具有诗意、哲学意味以及社会学和时尚的东西。很早开始,人们就  相似文献   

19.
与前辈相比,中国“新世纪一代”有其独特的群体文化,“嬉皮消费主义”亚文化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文化形态之一。它体现了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消费文化的解构与抵制,是青少年同主导文化争夺话语权的文化体验,意象化、享乐化、反传统化与非稳定化是这种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哲学与社会学层面来看,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消费观嬗变、新价值理念对传统价值的犬儒主义抵抗、传媒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以及“青年期统合危机”的个性化表达,是“新世纪一代”的“嬉皮消费丰义”亚文化的多维牛成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世代价值观的形成绝非是偶发现象,任何一个世代都是社会、经济、政治等集体运作下的产物。活跃在二十世纪的几个世代为本世纪创造了什么样的风潮?在这个世代交替的世纪末里,不管是跃居权力核心的“婴儿潮”一代,还是社会中坚的X一代,或是社会新兵的Y一代,以及是即将兴风作浪的Z一代,认清自我存在的本质是相当重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年出生的一代,被称为“婴儿潮”一代,但对于下两个世代———X一代与Y一代的分野,则因为每个国家国情的发展不一,因而在时间上有些小的差距。一般来说,1964年以后出生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