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播购物通过视觉场景建构出炫彩夺目的 影像仿真,以在场互动营造"群体性孤独"背景下的"社交镜像",形成媒介真实下的消费幻象.直播购物还通过深嵌式营销引导受众的"虚假需求",以网红商品的符号化激发受众身份建构的欲望,实现对受众的消费驯化.分析直播购物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可以发现,幻象营造依存于媒介逻辑,消费驯化中隐藏着资本...  相似文献   

2.
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催生出新媒介形态如网络和手机,并促使媒介向融合方向发展.科技是社会前进的驱动性力量,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社会化的助推器,媒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介融合给科技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展示空间.媒介融合新趋势透射出多媒体技术的突破、公民社会的培育建设和受众主体地位的提升,并推动科技传播模式向循环互动方向演化.科技传播具有复杂的多元主体特征,并互相嵌入,造就了科技传播模式的动态多变;媒介融合趋势下,受众的区域化、层次化特征明显,互动性增强,反馈机制灵活,分众传播成为主流;科技传播过程中,传者、受众和媒介融为一体,有时主体即客体如公众,有时主体即渠道如媒介,任何单一的传播模式都无法满足科技传播的要求.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中心多元化,并相互交叉和互换,因此,将科技传播过程视为循环系统,建立多元中心对话模式,构建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型成为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孙宝祥  颜家水 《求索》2007,(6):37-39
媒介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在社会责任约束条件下通过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的。媒体必须对它的生产和传播行为应尽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在社会责任落实的条件下,实现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创新媒介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媒介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7,(3):137-140
典型是从常识中抽取和概括出来的,但它需要随时和常识的社会、文化变迁相协调,典型是砖,常识是泥,媒介是泥瓦工,本文尝试探讨了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在三者互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信息时代 ,大众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 ,导致受众在信息面前“迷航”。本文通过对媒介的负面效应、媒介管理使用上的不足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现状等方面的分析 ,指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作用 ,促进大众传媒业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媒介内容的特点、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和媒介影响受众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肖芃  蔡骐 《求索》2010,(10):82-84
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冲撞与协商而引发的一场传媒产业的巨大变革,其影响力的扩散进一步催化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从社会变迁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梳理媒介融合进程中技术、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相互交织的脉络,思考科技变革和经济变迁的洪流是如何促进大众传播的受众、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的,这些变迁又如何孕育了具有多元化、多重性的现代传媒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郭媛媛 《前沿》2010,(2):125-128
由诸种媒介相互依存建构出的媒介产业,需要围绕符合具体媒介特质、符合资源最佳整合需要、符合受众接受习惯与需求的内容信息的生产,在新的产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旭  刘坚 《求索》2013,(9):251-253
网络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分析判断是非与得失的重要手段快速成长起来。网络媒介批评相对于传统媒介批评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新媒体平台中的微博为例,对以微博为代表的媒介批评进行研究。微博的出现改变了网络媒介批评的生态。相比刊登在报刊上的媒介批评,微博媒介批评真正开始回归公众、公开。多元批评主体在多向互动中协商.这对于建构新闻业的专业、道德、价值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暴力对受众行为与态度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从受众与效果层面分析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从内容层面分析影像时代媒介暴力的多种表达,从控制层面分析“暴力世界”的双重建构可以从多重视角勾勒媒介暴力研究的图景,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播新技术以及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的影响,受众需求以及大众传媒的运营策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如何在传播新技术条件下重新聚合日益碎片化的受众,公民新闻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很好的进路。公民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和对公民切身利益的关注满足了社区邻里议程融合的需要。媒介在此条件下也提出了"媒介社区化"的经营策略。公民新闻在参与者的自我赋权中加深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以及行动力,从而使社会整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敬蓉 《思想战线》2003,29(2):119-122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实现沟通、促进交流、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媒介图式来自大众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媒介地区图式是由特定地区相关信息构成的,是对该地区特征的综合概括;媒介地区图式反映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媒介地区形象;媒介地区图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刻板印象,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李杉 《思想战线》2011,(Z2):298-3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的发展态势,使得新媒体不仅对传媒领域有重大影响,对于社会发展亦产生了革命性作用。越来越多的信息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各种数字媒介渠道被传送到受众。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常常是新媒体的尝试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王积龙 《思想战线》2006,32(3):71-74
在信息时代,具有一定宗教背景的媒介受众通过特定的媒介信息来维持宗教信仰;媒介控制者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制定信息的议程和框架以达到预定目的;新闻从业人员依赖自身的宗教信念选择报道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媒介具有宗教性。从生存环境来看,媒介具有一个宗教皮肤,就能吸引相同宗教背景受众的注意力,且受众对这一媒体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宗教是本体,文化是表现形式,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深层上是不同宗教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3,(7):95-96
夏景军、李胜楠在《理论界》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崭新的信息时代来临,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整个新闻传播生态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趋向融合,新闻受众这个重要而复杂的群体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应从多个视角分析总结新闻受众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特征,以期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受众认知及新闻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郭媛媛 《前沿》2014,(19):102-105
本文对技术与媒介的关系,媒介对社会文化信息的规定、约束,媒介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没有技术元素就没有人类传播史的变迁;没有技术支持媒介就不能发展。技术与媒介的共融、同构,创新、建构了社会文化景观;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媒介大融合实现,最终促成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新变。  相似文献   

19.
从“素养”到“媒介素养”: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树 《前沿》2010,(19):194-197
从"素养"到"媒介素养",其核心为对媒介的认知及其使用,"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传受双方建构一个共同的经验世界,其目标是为了传播。"素养"的建构历史,实际上就是媒介的认知史,新技术及精神上对新技术的接受是"素养"不断拓展的基础。各种媒介对人们亲临现场机会的剥夺,一直是人们对传播进行反思的一个起点,实际上是对技术影响交流的担心。现代社会对信息急切追求,掩盖甚至使人们忘却了其目标是为了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度介入,使我们进入了媒介社会,媒介素养成为媒介社会中公民的基本素养,而媒介素养的获得需要进行媒介教育。本文在对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