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丽  陈海波 《新东方》2012,(4):31-34
古代海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与中原文化缺少交流沟通,故文化教育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但这种情况在宋代得到极大的改观,这与两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的文人所从事的各项文教活动密切相关。宋代的贬谪文人不仅促进了当时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后来明清海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今天海南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劲松 《求索》2008,(9):165-167
岳飞之死乃是宋代政治的一大悲剧。一般认为是高宗、秦桧为与金媾和而杀岳飞,但从更深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实为士大夫集团所共同谋害。它象征了士大夫从武将手中夺回兵权,重新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的文人政治的体制。岳飞之死乃是宋代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文人迫害武将传统的历史的继续,显示了宋代文人政治自陷于历史困境的循环。本文拟从士大夫的夺权与岳飞之死的内在关系,追溯岳飞冤案与宋代文人迫害武将的传统,重新阐释岳飞之死所隐喻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姜吉林 《青年论坛》2010,(5):121-124
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文人士大夫被激发出了空前的主体意识与进取精神。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又使士人在进取意识之外又多了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感和压迫感需要士人自己去消解、去解构。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与话语建构形式,以其与传统截然相反的功名观与道德观,以及以艳、以俗为美的审美风貌,藉以语词游戏的方式一起解构着传统的价值观与话语模式,维持着士人人格与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张海鸥小引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最重文化、最重用文人的朝代。宋代的创业者吸取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尤其有鉴于前代藩镇军阀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以文抑武的文官政治。同时为了防止文官专权,又采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和...  相似文献   

5.
王立 《同舟共进》2021,(4):72-75
李白、杜甫之外,白居易被誉为唐代诗人中的第三极。白居易能有此殊荣,与诗仙、诗圣并驾,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除了诗歌创作本身是彼时的翘楚之外,他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在诗风上,更是在精神上——他真正实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他对中唐之后文人(如对宋代的苏轼等)的影响不亚于陶渊明对中唐之前文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熊海英 《理论月刊》2008,(4):114-117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张昳丽  于师号 《求索》2010,(10):199-201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士人"游"的文化传统,对后世文人"游"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孔子之"游",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既包括外在客观、具象之"游历",这种空间上的"游"往往伴随着问学、普及文教、求仕等教育、政治文化功能;同时,内在方面,孔子之"游"则主要体现了孔子于"艺"、"道"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及实践精神,这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所具有独立精神和文化品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梅 《前沿》2013,(17):199-200
李贺和龚自珍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文人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有着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位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共有的意象——“神鬼”和“剑”。本文的中心在于探究两位文学巨人诗歌意象的相同之处,同时作为文学独立的个体,两位诗人的文学作品又“同中有异”,因此意象的相异性也当成为文章比较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时期,又是一个思想极自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走上本体自觉的道路。文学体裁日益多样化。这一时期渐趋大盛的山水诗尤为后人所瞩目。当时,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自然山水体玄悟道。谢灵运深受自然山水的熏陶,大力创作山水诗。其创作的山水诗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呈现出迥异前人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蕊芹 《求索》2007,(6):184-185
本文从分析宋代隐逸思潮兴盛的政治、思想背景入手,简要列举了北宋隐逸思想流行的状况,认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北宋前期和中后期两期两个阶段,并具体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晓霞  朱易安 《求索》2013,(9):132-134
中晚唐以来,寄赠酬答之作显著增加。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艺赏业已成为许多诗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赋闲赏艺已起着填补诗人空闲生活和疗治其日常孤独之功用。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的文化机缘。中晚唐以来,赋闲赏艺的这种艺术表现力,正是各种艺术交融于诗人日常生活并不断影响其诗歌创作之结果。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乃为其苦难现实条件下力求超越生活而又被现实所羁縻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较之宋代文人.中晚唐文人对以赋闲赏艺为伴的诗歌创作生活还渗透着深深的无奈,这离真正的创作艺享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形成初期的中国戏剧,宋代戏剧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文人记载中宋金杂剧所体现的入世的讽刺批判精神,还是民间杂剧艺人对民主平等理想的追求,或是节日民俗活动下的民间戏剧文化都丰富了这一时期戏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姚思陟 《求索》2010,(3):223-225
宋代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是指在宋代三百余年间,生活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及个体共同拥有的先验的文化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共同对市民文化功能认可的一致性。在社会生活的层面形成对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是宋代社会的社会共同体开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成功举措。市民文化社会共识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宋代社会,特别是下层社会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宋代社会综合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上层封建统治阶级与下层社会被统治阶级的妥协和融通,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相对的克服了,或减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意识与行为,也相对的克服了下层劳动者阶级“无欲净植,静虚无争”的封闭状态。在宋代社会,统治者利用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作用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300余年,上下信而多仁恩,保持着社会运行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代封建经济的继续上升、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的普遍与开明既为宋文献学的繁荣提供了充裕的物力财力资源 ,又造就了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 ,这是宋代献学繁荣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老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丹心”,不仅将会载入“汗青”,而且将留传后世。任老是第一位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周密地、系统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术大师。自古至今,研究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者、文人、骚客成千上万,但是,符合上述五个“形容词”的大师级的学者,恐怕就只有任老。  相似文献   

17.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活动于各主要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晚清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文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由于受到"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既传播西方科学却又排斥西方思想,固守传统文化却又面临进退失据的文化困境。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身份、信仰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揭示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进程在知识分子思想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对留在大陆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说,遇到了学术与创作生涯的一个拐点,尤其对那些正处于学术与创作生命高峰或上升期的人,无疑被踩了"刹车"。撰述停止,忙于应付各类学习和运动。在这些人当中,远离北方政治中心、居于岭南一隅的一位名震学界的学者,却是个例外。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以其高贵的人格,不羁的秉性,"孤清、倔傲",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治学,艰难著述,为后世中国知识界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遗  相似文献   

19.
不求好听只觅知音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系统的古琴流派就是"浙派". 中国的古琴文化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至唐代已是大盛,但只有到了宋代才成系统.在宋代皇帝和著名文人中有着不少的古琴发烧友,如宋太祖、宋徽宗、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等,也形成了一些流派的雏形,如京师、江西与两浙(浙东、浙西).  相似文献   

20.
贺利 《前沿》2010,(17):194-197
宋代高度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促进了人性的觉醒、人的平等意识的滋长。个性解放的思想与妇女观念的新意识成为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趋向,这就为宋代女性文学营造了一个温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宋代女性词人表现出高度地自信、潇洒、豪放,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切,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钟情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率真任情、自由活泼、潇洒脱略的女性人格魅力,这些都表现出宋代女性词人逐渐摆脱了男性审美主体的影响,真实地展现出了自我的心理特征及本色形象,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