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目的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Marmaro 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伤后1h、3 h、6 h、12 h、1d、3d、5 d、7d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6h,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5d,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鼠皮肤钝器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M  Huang PJ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3,19(1):13-15,F003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VEGF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不同时间(1h、3h、6h、12h、1d、3d、5d、7d、9d)VEGF的表达情况,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象分析。 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VEGF表达,钝器伤后VEGF表达逐渐增加,于伤后7d达峰值,伤后9d开始下降。 结论皮肤钝器伤可诱导VEGF表达增加,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一种客观指标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后不同时间海马区Wnt3a、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损伤的时间关系。方法参照Marmarou原理建立DBI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及DBI 6h、1d、2d、5d、7d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Wnt3a、β-catenin、CyclinD_1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区Wnt3a、β-catenin、CyclinD_1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Wnt3a、β-catenin在伤后6h升高,1d达到高峰,Wnt3a在伤后7d再呈升高趋势,β-catenin在伤后7d降至正常水平;CyclinD_1在伤后6h达到高峰,ld~7d持续降至正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弥漫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信号Wnt3a、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对弥漫性脑损伤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及损伤时间推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脑apoE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脑内apoE蛋白变化的时空性规律。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脑挫伤模型,观察伤后不同时间(0.5h、2h、6h、12h、24h、3d、7d、14d)apoE蛋白的变化,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结果伤后0.5h组脑皮质神经元apoE出现阳性表达,3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伤后0.5h组在海马出现apoE强阳性反应,CA1区在伤后3d达到高峰,而CA2~CA4区在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伤后海马apoE表达以CA1区最强。结论挫伤后apoE时空性变化规律可作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早期诊断及生前伤和死后伤鉴别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脑挫伤后NF200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及轴索中表达的变化。方法88例闭合性脑挫伤标本,按损伤时间分为0.5h、1h、3h、24h、3d、7d、14d和30d共8个实验组,另以6例非脑挫伤的脑作为对照组,应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NF200的变化。结果脑挫伤后0.5h和1h组,挫伤灶内及边缘NF200免疫组化染色几乎阴性;随时间的延长,挫伤灶内残存神经元及其周围神经元NF200染色逐渐增强,甚至发生核内转移;挫伤灶周围轴索在伤后出现波浪状扭曲、肿胀和断裂,最早在24h组出现收缩球(retractionball,RB),7d组轴索病变最明显,可见大量RB。图像分析发现伤后0.5h组和1h组,脑挫伤部位NF200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AOD)下降,其后逐渐升高,在14d组或30d组达高峰。结论脑损伤后NF200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可用于诊断轴索损伤(AI),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在推断脑损伤时间上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神经元HSP70表达及神经髓鞘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的价值。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B I组,后者按DB I后处死大鼠的时间不同又分为0.5h、1h、3h、6h、12h、1d、3d、7d及10d组。然后复制大鼠DB I模型,脑组织常规取材后进行HSP70免疫组化及劳克坚牢蓝(LFB)髓鞘染色,观察神经元HSP70的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结果大鼠DB I后0.5h,脑干及海马处见HSP7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伤后1h明显,12h达到高峰,1d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神经髓鞘于伤后0.5h开始逐渐出现水肿,分层、碎裂及聚集成团块状,伤后1d最明显,3d后开始逐渐减退,10d基本正常。结论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程度对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Yang J  Wang Y  Chen XG  Peng QY  Li LB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6,22(1):1-3,F0002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caspase-8表达情况,为脑损伤的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脑液压冲击伤模型。用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伤后15,30min和1,3,6,12h及1,4,7,14d大鼠皮质、丘脑、海马等部位caspase-8的表达。结果发现伤后30min大脑皮质和海马caspase-8开始出现表达,随时间增加其表达亦逐渐增加,伤后3h显著增加,24h达到高峰,4d后逐渐减少,14d基本恢复正常;而丘脑在伤后1h才开始出现阳性表达,伤后6h出现明显表达,24h达到高峰,4d后逐渐减少,14d基本恢复正常。同时发现损伤对侧海马及丘脑出现相应的变化规律。结论caspase-8阳性表达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脑损伤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脑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时间相关性表达,并以此为弥漫性脑损伤时间推断,生前伤和死后伤判断,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弥漫性脑损伤后30min和2,4,12,24h及3,7d,死后10min损伤,各组S100β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中神经胶质细胞的表达,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S100β阳性细胞个数及蛋白表达在皮质、海马、丘脑形成先增后降再升的曲线,即两次表达高峰,脑干表达变化不显著;在伤后2h,海马、丘脑S100β表达细胞个数和蛋白量开始增加,4h有显著增加,12h达到高峰值,皮质部位在4h达到高峰。伤后7d恢复正常值。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不同部位表达有不同规律性且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一种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鼠皮肤挫裂创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1h、3h、6h、12h、1d、3d、5d、7d、9d ICAM-1的表达情况,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ICAM-1表达,钝器伤后ICAM-1表达增加,伤后7d达峰值,伤后9d开始下降。结论 皮肤钝器伤可诱导ICAM-1表达增加,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一种客观指标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HIF-1α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损伤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部位神经元细胞内HIF-1α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损伤时间,HIF-1α的表达强弱不同,损伤后1~2h可在皮质、丘脑和脑干等部位观察到HIF-1α增多,12h达高峰,24h减弱。结论HIF-1α可作为检测早期脑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Chen ZY  Wang JY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2-174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48h和3、7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AI后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和海马部位NG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结果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均有少量NGF的表达。打击后1hNGF表达增强,12h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结论NGF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修复:NGF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Wu JJ  Liu M  Yan HT  Zheng Z  Wang Y  Li B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5):324-327
目的观察大鼠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BAEP在颅脑损伤后评估听觉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使用自制弹簧式小型生物打击机打击大鼠颅顶部,制造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模型。观察对照组以及伤后15min和1,3,6,12h及1,2,4,7,10,14,21d等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干/湿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伤前、伤后各时间点以50Hz刺激率记录大鼠BAEP,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损伤后15min,BAEP的Ⅰ~Ⅴ、Ⅲ~ⅤIPL即较损伤前延长(P<0.05),至6~12h,Ⅲ、ⅤPL较损伤前延长。损伤后1~2d,Ⅲ、ⅤPL和Ⅰ~Ⅲ、Ⅰ~Ⅴ、Ⅲ~ⅤIPL均较损伤前显著延长(P<0.001),14d后BAEP逐渐恢复正常。伤后15min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升高,伤后1d达高峰,持续至4d后逐渐下降,至10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BAEP可作为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后听觉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4.
Peng X  Jin ZF  Shao HJ  Gao TL  Li Z  Zhang YH 《法医学杂志》2010,26(5):325-7, 331
目的研究人脑挫伤后不同时间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变化,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例因颅脑损伤死亡案例为损伤组,4例非颅脑损伤死亡的案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别于脑损伤后存活时间3h、6~9h、12~24h、36h~3d、5~8d及17~20d检测脑组织标本中HO-1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HO-1阳性细胞表达在伤后3h以内组开始升高,12~24h组表达强度最高,36h~3d组仍见高表达,以后逐渐下降。各组组间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1的表达可能成为实际检案中脑损伤时间推断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脑外伤后大脑皮质脑红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大脑脑红蛋白(Ngb)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打击后15min、30min、1h、3h、6h、12h、1d、2d 8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局部打击方法复制SD大鼠外伤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在各组预设时间点断颈处死,并按损伤区、打击周边缘区和非损伤区皮质分别取材,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RT-PCR)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测脑外伤后Ngb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脑外伤后脑损伤区Ngb mRNA表达在伤后15min开始下降,24h降至最低水平;打击周边损伤区NgbmRNA表达于伤后15min即可见表达增高,12h增高达峰值;非损伤区皮质Ngb mRNA表达强于正常皮质。结论 Ngb在脑损伤的急性阶段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TGF-β1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脑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出生后24h内SD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械性划痕损伤后30min、1h、3h、6h、12h、24h、3d、7d组,应用ABC法检测不同时间段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TGF-β1未见明显表达,TGF-β1在损伤后6h表达开始增加,3d时达高峰,7d时表达明显减少。伤后6h、12h、24h、3d、7d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机械性划痕损伤后TGF-β1表达与在体动物实验模型一样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成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