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敏 《思想战线》2007,33(6):121-122
孟子在以“仁”、“义”为背景的德性论体系中,通过对人伦秩序的追求,反思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论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伦理价值,是我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经济生活进行伦理辩护,是在道义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功利行为的道德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孟子的“恒产”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薄税以富民的经济政策3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经济伦理的实践品格。(一)“恒产”论。在孟子的社会经济伦理中,最能体现其实践品格的当推“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和孟子的…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这是个仍需讨论的问题。林彪、“四人帮”借批判孟子大搞“古为帮用”,把孟子研究搅得混乱不堪。现在拨乱反正,我们可以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己见,把孟子思想的研究推进一步了。一、孟子的“仁政”说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那时,除秦以外的各主要诸侯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了一百多年,地主阶级正在各诸侯国夺取并不断巩固政权。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由于古老的井田制遭到破坏,而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孟子“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 ,也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的“仁政”理论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以德抗位”的精神在孟子以前就已在其他文献中有所体现,但在《孟子》一书中,“以德抗位”形成了独立鲜明的旗帜,孟子赋予了它新的精神内容,成为《孟子》中极为典型的特征。本文就“以德抗位”中的大丈夫人格、以德服人、侠义精神、尊贤使能等内容详细论述其在《孟子》中的体现,并且进一步探讨人性本善在养“德”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对“以德抗位”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子新闻     
新与旧本是相对的和相比较而言的。孟子是古人,关于他在世时未发表过的信息和身后的有关议论,可以说都是新闻。前不久有《孟子身后的遭遇》一文。从汉代说起,历举唐、宋、明、清的种种述评,就无一不是当时和后来者都没有听说过的关于孟子的新闻。虽然孟子本人没法知道这些,但后人总还是“是非自有公论”和“公道自在人心”的。无论是对他肯定、推崇也好,受到诅咒、贬斥也罢,他还是当他的“亚圣”,人们一谈到儒家学说,仍旧照常说是  相似文献   

7.
刘平中 《求索》2010,(1):121-123
张载表彰孔孟道统,提炼孟子的天道观“为天地立心”,阐发性善论“为生民立道”,推崇孔孟道统“为去圣继绝学”,主张均平政治“为万世开太平”,重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并创立了关学。孟子思想是关学体系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料和重要理论,孟子学是关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思想体系与孟子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性与天道”核心问题上本质相同,关学体系的建构与张栽对孟子思想理论的继承阐发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孟子评价正按“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展开讨论。关于孟子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对孟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天道观方面的问题,则讨论得很少。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论利为民谋     
春秋时期,齐宣王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他的猎苑足足围了70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孟子回答:“史书上记载,确有此事。”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孟子答道:“确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小  相似文献   

11.
孟子和普罗泰戈拉人学思想有其会通之处:孟子的“人性皆善”的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人皆有美德”的思想会通“,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论会通,深入研究这些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徐新平孔孟学说,一脉承传、源流贯通。但在人格思想方面,孔子所津津乐道、反复倡扬的是“君子”,而孟子所崇奉高标、心所依归的是“大丈夫”。那么,孔子的“君子”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又有哪些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孟子哲学体系划入主观唯心主义阵营。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一) 要把握孟子哲学体系的性质,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他的“天命观”。《孟子》讲“天”共八十多次,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含义: 一指自然之天。孟子说:“且天之生物也一本”(《滕文公上》)。义说:“天之高也,星晨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上述自然之天虽然在《孟子》中为数不多,却集中地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的考试主要是面试.国君是面试官。《孟子》记录了孟子本人去各国找工作的全过程。他靠跟各国国君聊天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孟子曾经把面试官直接挤兑得说出了“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还曾经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他的口才极佳。  相似文献   

15.
汤浩 《求索》2006,(11)
以行政哲学的视角来透析孟子行政思想,其“民贵”论与“仁政”说在权威的来源问题上自我相悖,从而使其难以保持内在的同一性。在中国早期国家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由孟子行政思想的内在逻辑冲突及其思想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认识误区,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不仅缺失建设性行政道德,也缺失责任性政府形象。消解孟子行政思想对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效应,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引入“行政道德责任”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重建政府权力合法性基础中,必须将责任意识转化为一种行政道德意义上的规制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1,14(2):71-74
“仁以守位”是通过施仁政来守住权位。在这个问题上古往今来阐述得最生动、最深刻且又十分大胆的,要算孟子。一卷《孟子》说尽了其间的道理。然则如何以仁守位呢 ?  一曰保民。位是以民为前提的,无民则无位,故《礼记·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故保位首先必须保民。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王天下,孟子回答十分简单:“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保民,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四事。其时七雄并立,国君们为了竞争的需…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中期,是我国由早期奴隶制向成熟奴隶制过渡的社会剧变时期。孟子站在奴隶主贵族民主派立场上,出自缓和阶级矛盾的考虑、巩固剥削制度的打算,政治上提出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中心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标题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在游说齐宣王实施“仁政”时说的话:“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并打比方说,“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可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实施“仁政”决非像挟着泰山跨越北海那样,根本就不可能;实际上它就像给老人按摩肢体一样简单,只是为政者往往不愿去做。  相似文献   

20.
计划生育由来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出自于《孟子·离娄上》。东汉的赵岐注释孟子所讲的“无后”的含义是没有后代。赵岐的解释流传至今,成了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