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哈特"法律规则说"的提出是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等人分析实证主义传统,坚持法律与道德两分的"分离命题".他也受到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将日常语言哲学引入法学领域,并且吸收哲学中的解释学方法.至此为"法律规则说"的建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该学说的哲学立场对于研究哈特法律思想以及挖掘学说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因此主要探析其理论建构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哈特是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其创立的以法律规则论为核心的实证主义法学在法理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多是基于民法法系制定法传统去研究哈特法理学,忽视了哈特法理学诞生的普通法法系判例法的背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哈特的学说。哈特的法律规则论实际上是对普通法产生、发展、运作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得到的产物,其"规则"概念所指向的对象迥异于民法法系中"法律规则"这一概念所指向的对象,而是指普通法的法律发现和法律论证过程。厘清哈特学说的真正对象,才有可能恰当地理解哈特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哈特教授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创人,创立了法律概念规则说。他在保留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观念的同时,创新性的将当时英国盛行的牛津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语义分析方法运用到法理学中,认为法体系的核心是两种规则——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他的理论批判了奥斯丁的“命令说”,将承认规则引入其中从而完善并发展了法律实证主义。本文将从哈特的承认规则展开,分析法律的外部视角到内部视角的转化以及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哈特与德沃金之争及其所开放出来的问题构成了当今英美法律哲学研究的理论坐标。哈特/德沃金之争的核心在于法律与道德有无必然的关联,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关联;而德沃金认为,承认规则既无法识别原则也不是一个社会规则,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的关联。法实证主义在回应德沃金的批判时,在承认规则识别法律之判准的内容上发生了分歧,分裂为排他性与包容性的法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哈特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强 《中外法学》1997,(1):111-114
<正> 当代英国法理学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1907年生),以他精湛深刻的法律思想饮誉西方法理学界。本文试以比较的方法分析哈特的法律思想与古典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前苏联维辛斯基法学的主要异同,并归纳哈特法律思想的几个特征,以就教于学界师友。 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其法律思想是对古典实证主义法学的继承和发展。 古典实证主义法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奥斯丁的法律思想,在哈特看来,由三个相互联系但又可以分开的基本内容所构成:第一,法律的定义;第二,划分法律和道德,区分实在法与理想法(正义法);第三,关于一般法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分析实在法的共通概念的观点。哈特  相似文献   

6.
描述性方法是哈特在建构其法律理论中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里始终为研究者所忽略。事实上,描述性方法与哈特所建构的实证主义法律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哈特所运用的描述性方法最初涵盖在其所提出的"描述社会学"主张中,因此,对描述社会学本身的分析就成为对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的前提性准备,这也要求我们对与描述社会学本身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厘清,包括描述社会学本身在哈特的法律理论中是否存在、社会学在哈特的法律理论建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其法律理论与社会学究竟是否存有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同自然法学家富勒长达17年的一场论战。实证主义法学派坚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分离,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学说或者分离命题,而自然法学派则主张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离的学说或结合命题。但仅以此定义并未能反映出双方论战所具有的现实意识及对待问题的态度。本文试从富勒所著文章《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的角度出发,解析其背后所具有的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法律——规则构成说 (一)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 法律和法律制度是从极其复杂的社会事实中抽象而出的,这是英国法哲学中分析实证主义的一个共同信条。坚持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的结果使他们作出这样的区别:法律是什么是一回事,它通过社会事实的考察而发现;法律应该是什么是另一回事,它通过运用道德规则而发现。对这两个普遍原则,哈特和古典分析实证主义持同一看法。  相似文献   

9.
甘德怀 《河北法学》2007,25(2):9-13
旨在对奥斯丁法律命令理论做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抽取奥斯丁命令概念的若干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哈特等人对奥斯丁命令概念的批判,进而分析哈特批判的限度以及由这些批判可能引申出来的更为基本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所隐含的、由拉兹最先发掘和发展出来的,通过"权威"和法律渊源论证法律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进路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理论背后隐藏着法律的现代性问题,而哈特和拉兹等人在处理法律的权威性问题时,由于受"承认规则"理论的束缚和干扰,使得他们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将用来打破法律体系刚性结构的司法权当作了说明法律权威刚性结构的典型情境.其后通过回归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内涵和形式内涵,强调从哲学上解决法律现代性内容内涵方面的规范性困境对于坚持法律现代性之形式内涵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引入哈贝马斯处理法律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强调一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进路的可能性,以及此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审议式民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了哈贝马斯的法律现代性方案对于今后法哲学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In modern jurisprudence it is taken as axiomatic that John Austin's sanction-based account of law and legal obligation was demolished in H.L.A. Hart's The Concept of Law , but Hart's victory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Austinian account may not be so clear. Not only does the alleged linguistic distinction between being obliged and having an obligation fail to provide as much support for the idea of a sanction-independent legal obligation as is commonly thought, but the soundness of Hart's claims, as well as the claims of many legal theorists who have followed him, depend on a contested view of the nature of legal theory. If the task of a theory of law, as Joseph Raz and others have influentially argued, is to identify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of law, then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if not the empirical reality, of a sanction-free legal system is what is most important. But if the task of a theory of law is to provide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illumination of law as it exists and as it is experienced, then a theory of law that fails to give a central place to law's coercive reality may for that reason be deficient as a theory of law. The question of the soundness of the Austinian account, therefore, may be a function of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a theory of law is designed to accomplish.  相似文献   

12.
房旭 《行政与法》2014,(7):29-33
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但究竟何为法治中国却是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然而,厘清何为法治中国的内涵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起点.依据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中国”的内涵以及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系理论可知,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成后的结果,是指在整个中国领域范围内,法治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一种全民的信仰,并且形成和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一种良性法律秩序的现实状态.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H.L.A. Hart's rule of recognition for identifying ultimate standards of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ffort reveals that these standards ar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s commonly supposed. Not all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is part of the "ultimate" rule of recognition, and much else must be included in that rule. The analysis uncovers many possibilities for how ultimate standards relate to derivative standards that are omitted or barely hinted at in Hart's account. Some of these possibilities pose genuine difficulty for Hart's basic theory and help illuminate the rel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normative elements in an adequate account of law, a subject addressed 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essay.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中国法学研究从法律主题向法治主题转换,蕴含着系统化的法治学理论,开辟了法治学学科新领域.新时代的法学研究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学学理为依据,加快推进形成科学完备的法治学学科体系,实现...  相似文献   

16.
Atria  Fernando 《Law and Philosophy》1999,18(5):537-577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a theory of law and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Starting from a close reading of Chapter VII of H. L. A. Hart's The Concept of Law, it claims that a theory of law like Hart's requires a particular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or at least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with som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It then goes on to say that any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satisfies those requirements is highly implausible, and tries to show that this is the reason why not only Hart, but also writers like Neil MacCormick and Joseph Raz have failed to offer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legal positivism as a theory of law. They have faced a choice between an explanation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re of legal positivism or else strangely sceptical, insofar as it severs the link between general rules and particular decisions that purport to apply them.  相似文献   

17.
吴丙新 《法学论坛》2004,19(5):106-112
近世以来,对法律不确定性的认识引发了对传统法治理论和法律方法论的广泛怀疑.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法治与法律方法>对法治与法律方法问题进行了重新研究,以阐明维护法治的态度,指出法律理念、态度与方法对于法治的意义.虽然在此理论建构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在当下中国的法学语境中,<法治与法律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法治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法治如同一种粘合剂,将社会各部分安稳地维系在一起.它给人们提供了途径,以便事先知晓权利和义务,并可围绕其进行协商.我拥有某样东西,你想要得到这样东西.你就需要与我就其价格进行洽谈而不能肆意地侵占.因此,在这个重要意义上,法律实际上是赋予了人们自由而非限制.人们习惯上将法治的价值主要归结于对权利及其相应义务的描绘.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其模糊了某些同等重要的因素,即:没有争议的准确解决——换言之,若没有准确的事实认定——权利和义务便都失去了意义.证据法有助于准确的事实认定,是法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一部完善的证据法虽无法确保法治的实现,但却绝对是法治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构建完善的证据法绝非易事,因为证据规则属于诉讼理论的一部分;诉讼理论又包含于政府理论之中;而各国的政府理论可谓是千差万别.此外,对于如何最有效率和效果地寻找事实真相仍然存在分歧,且与之相关的是,当追求事实真相的价值与其它社会价值处于竞争关系时,孰优孰劣、如何取舍的问题也存在着分歧.最后,外行事实认定者(如陪审员)的参与会影响到诉讼程序的架构.总之,证据法至少要安置好五方面问题,即:架构问题、认识论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和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法治理论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要求、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和立法、执法、司法、法制宣传教育以及一系列法治理论,对推进我国政府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政府法治的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法的主体性是指法体现的各主体的利益和意志的不平衡程度,法的公共性是指法体现全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是法的双重属性,它们既是分立的,又是契合的。追求利益秩序的和谐是法治的基本目标,欲实现这一目标,正确处理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