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三氧化二砷(As2O3)对诱导鸡马立克氏病(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3 mRNA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As203诱导MD肿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以体外培养MDCC-MSB1为研究对象,经终浓度分别为0、2、4和8μmol/L的As2O3.作用48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s2 O3能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并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同时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和Caspase-3活性均增加,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证实 As2O3诱导鸡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是通过增加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硝酸镧对MDCC-MSB1细胞形态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体外培养的MDCC-MSB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剐经终浓度为0、8、32、64ìg/mL的硝酸镧作用24、48、72 h后,采用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研究了硝酸镧对鸡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形态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进而探讨硝酸镧对MDCC-MSB1细胞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硝酸镧能够降低MDCC-MSB1的细胞活性,能够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并呈现细胞凋亡的细胞型,变化均呈现时间-剂量效应.证实,一定浓度的硝酸镧具有诱导体外培养MDCC-MSB1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贾宁  方梅  薛妍 《中国兽医科学》2008,38(4):332-337
采用噻唑蓝(MTT)还原法、流式细胞术、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等检测了梯度浓度的JA1(沙冬青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肝癌细胞株Hep增殖的影响及诱导Hep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检测了JA1对小鼠皮下移植性Hep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结果显示,JA1可显著抑制小鼠Hep细胞的增殖,且这种抑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JA1处理后的Hep检测样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发生了改变,细胞在G1期被阻滞.同时,JA1对小鼠皮下移植性Hep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JA1灌胃试验组瘤组织细胞DNA直方图有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在G1期也被阻滞,光镜和电镜下可见大量凋亡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chTERT 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在LaCl3诱导MDCC-MSB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将肿瘤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3 mmol/L的LaCl3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2、24、36和48 h,用透射电镜观察LaCl3致MDCC-MSB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TERT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3 mmol/L的LaCl3作用第12、24、36和48 h,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法均检测到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端粒酶活性下降,chTERT mRNA的表达量下降,并呈时间一效应关系.证实,LaCl3可通过降低chTERT mRNA的表达量抑制MDCC-MSBl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5.
利用瞬时表达方法表达禽流感病毒(AIV)NS1蛋白,并初步研究了体外表达的NS1蛋白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含有不同亚型AIV NS1基因的阳性质粒pcDNA3.1(+)-qNS1(H5N1)、pcDNA3.1(+)-rNS1(H9N2)转染Vero细胞系及MDCK细胞系.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检测,qNS1和rNS1基因在Vero细胞及MDCK细胞中均获得了表达.应用AO/EB荧光染色法、Annexin V-PI法分别对转染后的Vero细胞及MDCK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转染阳性质粒的MDCK细胞凋亡率增高,而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MDCK细胞及转染的Vero细胞均无明显变化.表明,qNS1、rNS1蛋白在体外培养的MDCK细胞中表达并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而在Vero细胞中却不能发挥此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IFN-γ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GILT)对体外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蛋白TsGILT(rTsGILT)与大鼠PBMCs体外共孵育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蛋白与细胞之间的结合情况,并测定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和NO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rTsGILT可与大鼠PBMCs结合,可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增殖、迁移、吞噬和NO的分泌(P<0.01),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10、20μg/m L的rTsGILT对大鼠PBMCs的凋亡没有影响,40和80μg/m L的rTsGILT均能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凋亡(P<0.001)。综上所述,旋毛虫GILT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PBMCs发挥免疫作用,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噻唑蓝(MTT)还原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梯度浓度沙冬青总生物碱对体外培养鸡马立克氏病肿瘤HDCC-MSB1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沙冬青生物碱可显著抑制HDCC-MSB1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经沙冬青生物碱作用的HDCC-MSB1细胞培养样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发生改变,细胞增殖在G1被阻滞,并进一步诱导HDCC-MSB1细胞凋亡。电子显微镜观察也表明,经沙冬青生物碱作用的HDCC-MSB1细胞培养样本中,大量HDCC-MSB1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沙冬青生物碱对HDCC-MSB1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效应,其抑制机理为诱导HDCC-MSB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为了用活体成像技术对纳米雄黄体内外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机制进行研究,以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标记小鼠B16黑色素瘤(B16-Luc)细胞,用生物发光法(bioluminescent method,BLM)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细胞形态学及AnnexinⅤ+PI双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B16-Luc细胞接种雄性BALB/c小鼠腋窝制作黑色素瘤模型,用纳米雄黄[4mg/(kg·d)和8mg/(kg·d)]灌胃治疗20d,以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治疗末期处死动物,取出肿瘤组织,固定、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显示,体外和体内纳米雄黄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B16-Luc黑色素瘤的生长(P0.01);肿瘤组织制片观察时,经纳米雄黄治疗后肿瘤组织内微小血管显著减少(P0.01),肿瘤组织内部呈显著的坏死改变。结论:经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纳米雄黄体内外能抑制小鼠B16-Luc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通过抑制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发挥抗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作用;与传统技术相比,活体成像技术的灵敏度更高,在监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方面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重组鹅源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乳酸杆菌后,将HN基因亚克隆至可在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中穿梭表达的载体pSIP409中。此后,将构建的阳性重组体pSIP409-HN采用电转化方法转化至植物乳酸杆菌感受态细胞中。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HN蛋白的表达情况。为明确HN蛋白的表达位置,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重组菌细胞是否有HN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克隆了NDV HN基因,构建了阳性重组质粒pSIP409-HN;鉴定结果表明,阳性重组质粒pSIP409-HN被成功电转化至乳酸杆菌感受态细胞中。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菌可以表达与HN蛋白已知大小相符的条带(66ku),且该蛋白能与NDV阳性抗体反应,具有反应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HN蛋白被表达于菌体细胞表面,可作为黏膜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和培养犊牛甲状腺初代细胞(CTY),并检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对其诱导的凋亡情况,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取初生犊牛甲状腺制备初代细胞并培养。采用RT-PCR方法扩增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再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XhoⅠ酶切后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CAGGS中,构建重组质粒pCAGGS-VP1,转染CTY,用Western-blot检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在犊牛甲状腺初代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显微镜观察转染的CTY细胞状态、经AV-PI双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来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犊牛甲状腺初代细胞,构建的重组质粒可以在犊牛甲状腺初代细胞中表达,通过几种方法均证明口蹄疫病毒VP1蛋白能够诱导犊牛甲状腺初代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率比空载体对照组高约2倍。结果表明,口蹄疫病毒VP1蛋白能够诱导CTY的凋亡,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凋亡功能域和VP1诱导的凋亡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8— 11月 ,青海省格尔木市某乡的绵羊发病并急性死亡 ,3个月内死亡 5 0 0余只。从其中 7只症状典型的病死羊病料中分离到疑似诺维氏梭菌 ,经毒素测定和毒素中和试验、动物接种 ,证实其中 10株分离菌为B型诺维氏梭菌 ,毒价测定最小致死量 (MLD ,小白鼠静脉注射 ,下同 )为 5 0 0— 40 0 0 ,从而诊断为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羊黑疫。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青海省格尔木市某乡的绵羊发病高峰期为 8— 9月 ,10— 11月逐渐减少 ;发病羊无年龄、性别差异 ,但以幼龄羊和母羊死亡较多。常突然发病 ,表现精神萎顿 ,不吃草 ,离群 ,步态不稳…  相似文献   

12.
将黄芪多糖(APS)分别按0、2.5、5.0、10.0 mg/只,以点眼、滴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不同方式,分别与鸡NDⅠ系、NDⅣ系、ND油乳剂苗和IBD冻干苗同时接种于4组(每组35只)健康非免疫雏鸡,对血清中ND、IBD抗体效价及脾、腔上囊重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检测结果各APS组血清ND、IBD抗体效价显著高于APS空白组(P<0.05),其中以APS 5.0 mg/只组的抗体效价最高;除ND油乳剂苗各APS组和NDⅣ系APS 2.5 mg/只在12日龄测定值外,各APS组脾和腔上囊重量显著高于APS空白组(P<0.05).试验表明,APS可用作鸡疫苗的免疫佐剂提高鸡的免疫力;点眼、滴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接种方式不影响APS提高鸡免疫力的作用;APS以5.0 mg/只为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13.
鸡新城疫 (ND)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对养鸡业危害较大。通常人们将引起急性死亡、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具有典型消化道病变及神经症状的ND称为典型ND ,将发病率低、致死率低、症状不典型的ND称为非典型ND ,后者主要发生于免疫鸡群。非典型ND发病率一般在 10 %~ 30 % ,致死率一般在 15 %~ 4 5 %。现在 ,由于集约化养殖场、养殖专业户饲养管理、防疫水平提高 ,典型ND的暴发流行已很少见 ,而非典型ND的发生则较普遍 ,且常与传染性腔上囊病 (IBD)前后或同时发生。IBD是…  相似文献   

14.
白肌病 (又称营养不良 )是一种肌肉变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 ,但与缺乏硒和维生素E有关。 1999年 3— 4月份 ,湘南某鸵鸟养殖场曾发生一起因硒缺乏而造成 2— 3月龄雏鸵鸟白肌病的病例。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湘南某鸵鸟养殖场饲养 1— 2月龄雏鸵鸟 96只 ,一直使用配合饲料和当地的青绿饲料。 1999年 2月上旬以来 ,部分鸵鸟表现精神不振 ,可视粘膜苍白 ,衰弱 ,运动障碍 ,步态蹒跚 ,站立困难甚至卧地不起 ;有的下痢或出现黄染后往往突然死亡 ,濒死期鸵鸟颈部扭曲痉挛 ;育成鸵鸟和成鸵鸟未见发病。该群鸵鸟至 3月中旬共死亡 2 9只 ,发病期间…  相似文献   

15.
口蹄疫病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对口蹄疫 (FMD)防制十分重视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近年来 ,本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流行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 口蹄疫病毒和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 (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易感动物包括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和猪等 2 0个科的 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临床表现最严重 (也有猪发病而牛不发病 ) ,羊只表现亚临床感染。在自然状态下FMDV可经消化道感染 ,经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数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即…  相似文献   

16.
赤羽病简介     
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 (Akabanedisease) ,是由赤羽病病毒 (Akabanediseasevirus ,AKV)引起的牛、绵羊及山羊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该病以流产、早产、死胎、畸形、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症和流行性暂时热为特征[1~ 5] 。1 病原赤羽病病原为布尼病毒科 (Bunyaviridae)布尼病毒属辛波 (Simbu)血清群的一个亚群[5] ,为单股RNA病毒。1.1 病原体的形态电镜下负染的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多形性 ,直径为 80~ 12 0nm ,有囊膜和糖蛋白纤突。病毒有 4种蛋白 :L、N、G1和G2。L蛋白为转移酶成分 ,具有复制和转录活性 ,其分子质量为 193~…  相似文献   

17.
施马伦贝格病是自2011年8月以来在欧洲牛、绵羊和山羊等动物中发生和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已对欧洲的经济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旨在引起我国政府和人医、兽医及其海关检疫机构的高度重视,加强相关技术的储备,做好海关、边境地区对施马伦贝格病的检疫和防范。  相似文献   

18.
通过PEG 6 0 0 0沉淀 ,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提取纯化了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 (FMDV ) ,经 30g/L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 ,FMDV 14 6S为中心黑染的圆形颗粒 ,与中心透亮的FMDV空衣壳有明显区别 ,SDS 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 ,FMDV 14 6S电泳出现VP1、VP2、VP3三条结构蛋白带 ,其中VP1和VP3与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出现 2条明显的条带。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 9月 ,临夏市城关乡某鹌鹑养殖场饲养的 1 36 9只鹌鹑部分突然发生一种以腹泻、呼吸困难、头颈下垂、腿和翅麻痹为特征的疫病 ,发病率为6 5 % ,死亡率为 4 3%。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该场流行的疫病为鹌鹑新城疫。1 发病情况该鹌鹑养殖场 8月中旬从外地购进 32 6只 4月龄雏鹌鹑 ,进场后未采取隔离、观察饲养等措施 ,即与本场 2 86只 3月龄雏鹌鹑合群 ,直接放入未经清扫、消毒 ,饲养过鸡的鸡舍中 ,与其他鹌鹑群的运动场只隔一道铁丝网 ,场院内还散养着十多只鸡 (未接种过鸡新城疫疫苗 )。该场建立在…  相似文献   

20.
口蹄疫 (FMD)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以感染多种偶蹄家畜及野生动物 ,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 ,是影响动物产品 (包括动物 )国际贸易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口蹄疫病毒 (FMDV) ,具有 7个血清型 ,型间互不交叉保护 ,型内各毒株间抗原变异大[1] ,这给FMD的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研究FMDV的变异及其机理 ,对更好的预防以至消灭本病有重要意义。1 FMDV的分子结构及抗原性1.1 FMDV的分子结构 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 (Picor navirdae)、口蹄疫病毒属 (Aphth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