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80后”的认知中,存在着“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与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有着直接关系。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主要与“80后”的独生子女身份、改革开放以来种种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成人社会期待回报的心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准确认知和把握“80后”的特征和特质,成人社会必须加强对“80后”和新生事物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富士康"N连跳"事件以及"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断的出现自杀现象的高度关注,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发生自杀行为的社会根源,发现社会急剧转型导致的社会失范,如制度失范、文化失范、角色失范、价值观失范、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失范等是其自杀的总根源。减少和防止"80、90后"农民工自杀现象的措施应该包括:加强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建设、构建农民工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加强企业人文文化和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80后"公务员的群体特征和工作现状,特以湖南省长沙市市直机关公务员为调查对象而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80后"公务员群体体现出"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学科背景多元化,就职层次较低,工资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等特征;"80后"公务员家庭出身多元化、城乡来源比例基本持平,但是公务员家庭"辈出现象"较明显;他们的就业动机"世俗化",工作压力大、实现预期空间小、工作总体满意度低;晋升速度平稳,晋升进程与文化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与家庭出身关系不大;他们将能力和关系视为升职的主要标准,对"火箭式提拔"基本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发“80后”文学现象后,经由媒体的不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80后”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80后”这一群体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而最近的汶川大地震后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对“80后”的表扬和赞美,“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认为加之于“80后”群体上的标签是一种刻板成见,是媒体和社会的倭化使然,不应以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定义和概括他们。  相似文献   

5.
运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与"70后"相比,"80后"女性受教育程度和未婚未育率明显提高,就业率"城升乡降"、性别差距有所扩大。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婚育状况和职业中断对"80后"就业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具有新时代含义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所替代,特别是被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所替代."80后"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因此,无论是"80后"、"80后"的父母还是社会,都应客观认识这种现象,并采取有效方法以规避此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廖国声 《传承》2012,(8):44-45
"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流群体。"80后"辅导员从事高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眼中优秀辅导员的特质,提出了"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双赢目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80后"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对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消极反应。社会的焦虑、"80后"的混合价值观和"80后"写手的消极反应是"80后"写作这一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已有文献、调查数据以及对“80后”和“90后”人学生的深度访谈,得以归纳卅“90后”与“8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从恋爱动机、恋爱对象、同居现象及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差异性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存:爱情与情爱,恋爱与结婚,主体与客体,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线性与非线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代出生的员工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行为倾向。"80后"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公众和学术界给他们打上了"缺乏责任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叛逆"等印记。本文通过3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80后"员工与"80前"员工在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确存在代际差异,但是结果却与常识大相径庭:"80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显著高于"80前"员工;"80后"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显著低于"80前"员工,其中人际偏离维度也显著低于"80前"员工。研究结果有助于打破管理者对"80后"员工的刻板印象,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80后”一度成为、社会舆论评价的焦点。解读“80后”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问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80后”现象表明:人们对新生代的关注,是深层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表现;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新生代的认同;了解、理解新生代,是青少年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80后”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群体特征。“抗震救灾”等公共事件凸显“80后”大学生“值得信赖,敢担重任”。科学发展观对“80后”大学生教育有重要引领作用。“80后”大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才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恐怖灵异类作品在大学校园日趋盛行,“恐怖灵异文化”已成为“80后”青少年追逐的“另类时尚”,其对“80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调查恐怖灵异类作品对“80后”青少年影响的基础上,对该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80后”进城务工青年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和发展,更加在乎良好的工作状态,渴望得到尊重,渴望享受现代生活,期望成为城市永久居民。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心理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在嬗变与传统中徘徊,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补充,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16.
视频侦查已成为公安机关重要的刑侦基础性工作。目前省、市、县、所四级公安视频侦查体系基本建成,而作为基层一线的“所级”视频侦查体系,实践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应强化派出所层级的视频侦查体系建设,同时,合理协调全社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系统推进,以提升视频侦查工作实战效能。  相似文献   

17.
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80后”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人际交往有着更多的需要,更渴望融入到城市文化和生活之中。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带来的种种矛盾导致“80后”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机制、提供免费培训、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免费心理咨询室等途径缓解“80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农民工主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亮 《青年论坛》2009,(2):25-29
从“80后”的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历史境遇进行阐释。在文学层面:切入当代,追求诗的时代活力的写作向度;在美学层面:继续沉溺于后现代,用个人化了的“反崇高”和“冷抒情”呈现其审美趣味;在生命学层面:通过体验主体生命与客观世界的关联,唤醒自我的本真和精神的自明;在社会学层面:恐惧和希望的折叠,构成了一种存在的自卫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警察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警察学"是一切警察学术的基本科学.西方没有警察学,英、美的警察科学尚未分化出来.我国国民党时期及台湾地区有一批警学研究的专、编著问世.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公安系统警察高等教育的创办,开展了对"警察学"的研究,称之为"公安学",也有直接称"警察学"的.在十六七年的时间里,不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而且还出版了几本专、编著,但对"公安"与"警察"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安学"是否等同"警察学"及其学科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和争论."警察"这一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有了阶级与国家以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独立的学术分类、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科体系."警察学",应从古今中外的警察时空范畴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