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刘灿群  周翔林 《求索》2008,(1):196-197
“世界文学”是植根于经济、文化全球化基础上的现实和必然,表征为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全球化功能、关联交互等关系运动。“世界文学”的构型决定于各民族文学的方式与动机,影响或积极或消极。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运动提供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论中关于“气”的阐释,看起来五花八门,各自不同,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作家及文论家对文学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也就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对其加以把握。本文据此作些初步探索。 一作为文学本体的气 文学的本体或本原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文论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文学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这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它要研究文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关系。而从宇宙本体论上讲,我国儒学强调世界的本体是“气”(在朱熹那里是形而上的“理”,形而下的“气”)。张载认为:  相似文献   

4.
何敏  何清 《求索》2010,(3):192-193,205
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将主人公汤姆大叔由原著中“黑色基督”变形为“千古义仆”。这种误读在晚清文学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是对西方文学接受的一种范式。它本质上是以西方为“他者”观照下完成的“自我镜像”。东方与西方并非后殖民主义文论强调的那样是单向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其实是两种文明互为“他者”相互参照并进行自我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文波 《理论月刊》2005,8(9):64-66
胡风在促进中外文学交流方面成绩卓越,他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其文学交流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他既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和有关文论,又积极开展对外国文学与文学家的评介。他还采取了一些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中外文学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民族文学》自创刊以来,即以其“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办刊风格,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扮演了展演场与聚集地的角色。文章以《民族文学》 56个民族作品专号为例,从民族文学的文本呈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构、民族文学的互动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举出文本实例的基础上,从学理的深度阐述了《民族文学》办刊事业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写作与价值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来自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界 ,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2 0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泛滥。长期以来一直被有意无意遮蔽与忽视的女性独特的生存本相、性别境遇终于被擦亮。对新时期文学而言 ,这无疑是十分值得欣喜的。欣喜之余 ,我们不仅要问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妇女还在为男女平权奔走呼号时 ,中国妇女早在 2 0世纪中叶就领受到这一权利 ,为什么 30年后女性性别意识才抵临我们的文化空间 ?为什么我们要等待这么长时间才认识到女性性别视野对于文学有这么重大的意义 ?而且这一“抵临”与…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摹仿说被视为西方文论的基石,它们虽然都是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但却形成了不同的文论话语体系,使之在理论内涵、逻辑起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式,而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是“主客二分”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物我相通、情景交融,甚至以情驭景,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情感体验;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知觉认识,所以西方文论认为文学应表现的是那个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0.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11.
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远视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锡南 《思想战线》2005,31(1):125-129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远视症",即关注西方、忽视东方,从而造成学术生态失衡,继而影响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深入.要根治这一顽症,必需肃清这种不健康的"短视"心态,走向东方,认识东方.  相似文献   

12.
王宁 《思想战线》2005,31(5):113-115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在经历了多次"危机"之后其衰落之趋势是无可挽回的,但这种衰落恰恰为其"再生"奠定了内在的基础,此也即比较文学学科内部的反拨.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东方和第三世界学者将对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再生"有所作为.比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世界文学阶段.那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牵强比附式的"比较文学"确实应该死亡,而一种新的融入了文化研究和世界文学成分的比较文学学科将在这其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美国黑人妇女缝制“拼贴被”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把女性主义内部的种族、阶级、国别和性取向的差异缝合为文化“拼贴被”的隐喻构想。本文从性别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探讨“拼贴被”的隐喻构想与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以求打开女性主义批评文本的外延,在性别研究、妇女文学史、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寻找一条“共同的丝线”。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台湾文坛上,陈映真是一个关注生活、拥抱世界的入世型作家。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陈映真的中篇小说《归乡》继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入手,用形象和情感来诠释海峡两岸人民向往统一的主题,生动而深刻,真正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作为闽台地方文化载体的"陈三五娘"故事开始成为新文学作家的素材.佐藤春夫的<星>虽然重在人性描写,却难免流露身为日本作家的殖民者意绪.后续的台湾新文学创作,有的针对佐藤的舛误,强调了人物的忠烈民族精神(如章君榖的小说);有的借以显露台湾民性特征及特殊政治环境下的民众心态(如张深切的电影剧本).吕诉上<现代陈三五娘>以方言俗语增添乡土色彩,并以人物的强烈抗争性体现封建束缚较为薄弱的边缘地区的地域特色.施叔青<行过洛津>重在表现粗砺生动、充满活力的移民社会与僵化的道德教条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揭示封建士大夫对于鲜活灵动的民间文学的窒息和扭曲.这些作品提示了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闽台地方文化以其个性特征和活力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 ,艺术丑是艺术美的对应面。以公安题材创作的电视剧 ,在刻划反面人物中颇具匠心 ,通过对反面人物的分析 ,旨在说明电视剧创作中运用“审丑”的艺术手段 ,达到“审美”的艺术效果。“审丑”的艺术甚至比审美更具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陆部分高校开设的女性文学课程将性别范畴引入文学。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这门课程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使之成为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可表述为: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