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卧底侦查是指有公务员身份的警察.为了瓦解组织犯罪而化名潜伏到犯罪集团里的侦查活动。与卧底侦查相关的概念有诱惑侦查、卧底人、线人等。诱惑侦查俗称"钓鱼",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以实施某种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卧底人(又称普通卧底者)是指没有公务员警察身份的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2.
周启成 《法制与社会》2012,(28):293-295
在当前"口供中心主义"的大环境之下,作为职务犯罪侦查的新手段,讯问型诱惑侦查依托其取得口供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侦查机关的重视和青睐.然而,这种侦查方式存在着硬伤,它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侵犯侦查对象的权益,容易产生诱供的嫌疑,因此,通过诱惑的方式得到的证据要经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严格审核,这限制了讯问型诱惑侦查的推广.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利用艮好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来规范和制约,是讯问型诱惑侦查得以广泛运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万毅 《法律科学》2010,(4):142-153
对于诱惑侦查而言,“机会引诱”因本为合法之侦查取证行为,故其所获证据当为合法,可作为法庭审判定案之根据;但“犯意引诱”作为一种违法侦查行为,一旦成立,则应当排除其所获之全案证据。违法诱惑侦查,系国家制造犯罪,已经逾越侦查犯罪之必要程度、违反宪法对于基本人权之保障、对于公共利益之维护并无意义,因其在性质上已经属于极端严重的违法侦查行为,因此,对于违法诱惑侦查所获之证据,无论言词证据,还是实物证据,均应一律排除。如果被告在审判中提出其遭受侦查机关违法诱惑侦查的抗辩时,类似于被告提出其遭受警方刑讯逼供的抗辩,应由检察官承担证明该阻却犯罪成立事由不存在的举证责任,且由于该事实为直接影响被告罪责之实体事实,因此,举证时应当适用严格证明法则,并应证明至排除合理怀疑(高度盖然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蒋鹏飞 《北方法学》2013,(2):89-102
侦查机关可以利用线人收集证据与信息,但是线人使用也可能带来伪造证据、诱惑犯罪等弊端,由违法犯罪人员充任的线人更是如此。可以利用侦查契约理论与正当程序理论、人权保障理论等对线人使用进行分析,为相关的法律规制奠定基础。线人使用的二元法律规制分别是以侦查契约理论为基础的"契约内"规制,与以正当程序理论、人权保障理论等为基础的"契约外"规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诱惑侦查之证据在取证、举证、质证、认证四个司法证明环节的合法性要求,认为诱惑侦查人员取证应遵守行为适度性原则,对于侦查陷阱的抗辩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建立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6.
秘密侦查现成为了重要的侦查手段,但是由于秘密侦查特殊的属性,尤其在我国,对秘密侦查手段的使用又存在法律缺失,致使其证据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在刑事诉讼法治化的背景下,通过对由于秘密侦查所产生的证据使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秘密侦查中证据使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秘密侦查现成为了重要的侦查手段,但是由于秘密侦查特殊的属性,尤其在我国,对秘密侦查手段的使用又存在法律缺失,致使其证据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在刑事诉讼法治化的背景下,通过对由于秘密侦查所产生的证据使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秘密侦查中证据使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程雷 《证据科学》2012,20(5):557-564
技术侦查手段在我国侦查实践中正在不断扩大适用,作为一项打击犯罪的尖锐武器,其所获得的信息与材料却基本上不允许用作证据使用,这一做法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不利于保障人权。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成因与实践作法的基础上,对修正案的规定进行了评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许艳华 《法制与社会》2010,(32):288-289
近年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分子手段越来越高明,行动越来越诡秘,作案时留下的原生证据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且犯罪嫌疑人还往往大肆利用其手中的权钱进行各种反侦查活动,给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难度。此时若依传统的思维定势,只注重对原生证据的发现和收集,则会使案件的侦查工作步入穷途末路,陷入僵局。再生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不仅可以扩展侦查人员的侦查思路和视野,也可以扩宽发现和收集证据的渠道,增加证据总量,使案件的侦查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加强对再生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已成为反贪工作拓展局面的关键所在。以下,本文将就再生证据的特点、证明作用及贪污贿赂案件中再生证据的收集和运用等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技术侦查指利用专门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技术侦查纳入到基本法律的立法规制中,技术侦查材料被赋予了证据的合法地位.公诉机关应从证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关联性角度针对技术侦查证据的特殊性加强证据审查,积极探索技术侦查证据的审查规则,对违法取得的技术侦查证据应当严格排除,以保障辨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规则之一,它对规范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状况进行整理,根据现代刑事诉讼的特点分析非法证据排除的必要性,并结合其对侦查行为的影响提出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斌 《陕西检察》2002,(6):40-40,39
秘密侦查手段获得的证据的可采性问题,是一个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划有关的问题。我国刑诉法对秘密侦查手段没有进行规定,更谈不上对秘密手段获得的证据的可采性的规定了。但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在侦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秘密侦查手段收集犯罪证据,以更迅速,更准确地侦破案件。在侦查中使用秘密侦查手段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侦查策略之一,但很多国家都是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秘密侦查手段的种类、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作为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如何克服以往落后、片面的证据观,树立正确的证据观,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及时有效、全面地收集证据,仍然是当前司法实务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就贿赂犯罪案件侦查中的有关证据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侦查思维是侦查人员在侦查办案中的思维活动,是侦查人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案件中时、空、人、事、物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达到对案件本质的认识。证据调查思维是侦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案件侦查必须以证据为核心,刑事案件侦查的全过程可以说是证据调查的过程。侦查人员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主体自然就成为证据调  相似文献   

15.
"陷阱抗辩"法理是美国对于诱惑侦查的一种事后规制,其目的在于防止侦查机关滥用侦查权,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陷阱抗辩"有正当程序的理念基础作支撑,并以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为保障,所以在美国能有效实施.但在我国却没有相应的生存土壤,不能产生现实有效的规制作用.我国应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诱惑侦查规制制度,防止侦查机关侵害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技术侦查证据资格,规定了当庭审查和庭外核实两种审查模式,为其运用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变革创造了难得契机。同时,也存在"庭外核实"过度适用,侵犯辩方人权,难以排除非法证据等弊端。在我国大力推进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技术侦查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必须规范化,亟待建立"庭外核实"的"最后使用原则",充分保障辩方质证权和知情权,发挥专家辅助人的作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7.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侦查手段的广泛应用,技侦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使用问题受到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为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规范技侦证据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技侦证据的法律效力以及技侦证据使用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程序。本文就该规定的相关修改背景、具体内涵进行了评析和论述,并就其未来具体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卫东  程雷  孙皓  陈岩 《证据科学》2012,20(1):76-87
"两个证据规定"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推进公正审判的热切期望,自2010年7月1日实施以来,其实施状况颇为引人关注。本文以四个中级人民法院为研究对象,对中院适用"两个证据规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运用访谈、阅卷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就研究主题而言,选取了"两个证据规定"中的三项规定进行重点研究,其分别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隐蔽性证据的使用问题以及特殊侦查措施取得的证据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贪污犯罪,其行为方式从一般行为方式转为特殊行为方式,其犯罪形态从单一型转向特殊型,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这种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在侦查意识、侦查观念和侦查手段等方面,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必须把公开的侦查手段和特殊的秘密侦查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同贪污犯罪作斗争。  相似文献   

20.
杨奕萍 《法制与社会》2012,(11):130-131
再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相关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进行的掩盖事实,隐藏、销毁犯罪证据,收买证人,串供,包庇犯罪嫌疑人等各种反侦查行为,并在这些行为中形成并经侦查机关固定下来的证据。本文拟对再生证据的特征、运用、收集以及在运用收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阐述,以期有助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