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实际检案工作中,常遇到驾驶员交通身份的认定,并常成为摩托车驾乘者交通事故鉴定和处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通过体表损伤的检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难题,但由于其易发性导致体表损伤广泛复杂,解读难度高,且受环境、衣着等因素影响较大,固定性差,因此仅凭体表伤的检验,即对其交通身份做出认定应慎重。在对道路交通事故中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病理学检验中,笔者发现骨折的发生率极高,为交通事故损伤“外轻内重”特点的典型表现。驾驶员与乘员的骨折特点有无区别,能否补充体表损伤的不足,为其交通方式的认定提供依据?笔者对2002~2005年度所经手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300例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学鉴定资料结合相关交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骨折的发生率、成伤机制、形态及部位分布特点,为道路交通事故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找出两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中多发于驾驶员而乘员较少发生的损伤特征,为查明案件提供线索。方法统计分析了有驾乘人员死亡的136例及有驾乘人员受伤的32例,以体表擦挫伤、挫裂伤或骨折作为统计对象,分别统计驾乘人员各部位发生损伤数并计算其出现的比例。结果驾驶员出现膝部损伤的比例(34.9%)高于乘员比例(i0.3%),而驾驶员膝部损伤大多数发生在膝部前侧。结论膝部前侧损伤的当事人应高度怀疑其为真实驾驶员。  相似文献   

3.
1110例汽车驾驶员及乘员交通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驾驶员及乘员的损伤特点,为汽车安全设计及事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2009年受理的交通伤害案件中373例汽车驾驶员及737例汽车乘员的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损伤部位的分布,多发伤的数量以及伤残等级进行比较。结果驾驶员损伤部位明显较乘员多,肢体、胸腹损伤发生率明显较乘员高,脊柱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较乘员低;驾驶员身体左侧受伤的几率较右侧高,而乘员左右损伤差异不显著;两类人员损伤所致伤残等级腹部、盆部分布显著不同,而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但胸部、脊柱部位高等级伤残构成比乘员略多于驾驶员。结论汽车驾驶员与乘员损伤部位、数量及部分部位的损伤致残程度有差异,值得汽车安全设计及交通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的现场特点和驾乘人员的损伤特征,为甄别摩托车驾乘人员提供信息。方法收集本区2005年至2014年142例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资料,包括事故经过、事故类型、现场特点、车辆特点、驾乘人员情况、损伤情况及死亡原因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二轮摩托车驾乘人员在各类型事故中的损伤部位和特征、出现率及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区别,事故现场有规律性。结论通过现场与人体损伤特征的分析,可以甄别摩托车驾乘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涉嫌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人员中,以20~39岁男性居多;事故中驾驶员损伤机率最高;酒后交通事故以长头小车及摩托车最多,而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浓度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伤亡构成比最高;酒后驾驶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人体致命性损伤及人员死亡的饮酒组危险程度均高于未饮酒组,在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组与20.1~80mg/100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酒后驾驶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比未饮酒驾车交通事故严重;未达酒后驾车组(BAC为0.1~20mg/100mL)和酒后驾车组(BAC为20.1~80mg/100mL)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应降低饮酒后驾车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法定标准阈值,进一步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7.
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损伤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两轮摩托车驾驶员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损伤形成规律,探讨此类事故确定驾驶人员的法医学依据。方法 对2000年至2002年北京地区408例2人同乘一辆两轮摩托车发生事故造成摩托车人员伤亡的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两轮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在驾驶员腹部、会阴部、大腿内侧、胸部、面颈部、小腿胫前会形成能反应摩托车特定致伤部件的特征性损伤,而乘员在这些部位的损伤多为摔跌形成,难以反应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结论 在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中,伤者身上反应的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性损伤,可作为判断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法医学鉴定中,除了传统的伤情鉴定、伤残评定等内容外,越来越多的案件涉及对道路交通事故中车内伤亡人员在事故当时的驾乘关系或者驾驶员的认定,且此类鉴定案件有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法医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将笔者在鉴定实践中遇到的2例驾驶员认定的案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摩托车互撞的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分析是一个难点。由于互撞摩托车的质量基本相当,发生碰撞的部位基本相似,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基本相当,故碰撞后造成的损伤也基本相似。本文试图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来分析驾乘人员的损伤特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处理汽车交通事故中,往往遇到因无人证和物证而难以确定死者是驾驶员还是乘员的问题,从而使事故处理工作难以进行。法医对交通事故损伤进行检验,有助于这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本文作者通过对141例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员和乘员的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驾驶员和乘员损伤的形成规律,为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根据。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injuries sustained by motorcycle drivers with those sustained by pillion passengers in fatal head-on motorcycle collision accidents. We examined 84 cases of fatal head-on motorcycle collision accidents, causing 79 deaths of drivers and 19 deaths of pillion passengers, using medical and medico-legal examination rec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superficial injuries,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injury severity as well as fatal cause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sing χ(2) tests. The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uperficial injuries between drivers and passengers. The proportions of injuries in the hand and perineum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rivers than passengers. Some characteristic superficial injuries on the palms, chest, abdomen as well as the perineum areas were observed in drivers, while non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were observed in pillion passengers. Drivers were found to have suffered more severe chest and abdomen injuries than passenger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fatalities involving run-over injuries for drivers compared with pillion passengers. The proportion of fatal injuries related to tumbling was higher for passengers than for drivers. Overall, our results revealed a difference in injury severity, superficial injury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between drivers and passengers. Few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were found in pillion passengers. These findings could help to guide medico-legal examinations, particularly in identifying drivers among victims involved in traffic accid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对道路交通事故中死者的损伤进行观察分析,探索MSCT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进行全身MSCT扫描,随后进行系统尸体解剖,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获取交通事故损伤信息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结果 MSCT可以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骨折三维形态特征,并可检查到全身各部位的积气,相对于尸体解剖优势明显;但对于器官和软组织损伤的检测,MSCT的分辨率有限。结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死者,确定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的最好方法是联合进行MSCT检查和尸体解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血液中乙醇含量检验的自动化体系。方法采用自动化工作站提取-顶空气相色谱检验。在自动化工作站提取中,对负压采血、顶空瓶密封时间、取样针进行考察优化,并对自动取样和手工取样进行比较。结果乙醇的自动化工作站提取-顶空气相色谱检验的定量分析数据稳定,两份平行样品相对相差小于5%,优于手工提取。乙醇含量在0.1~3.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重现性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实验流程更加规范、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消除人工操作误差、重现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血液中乙醇定性定量的检验鉴定。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Guo SY  Li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5):342-343,34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深圳市418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事故死亡人员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45∶1;事故在6:00~8:00和18:00~2:00发生最多;72%的案例在城郊主干道发生;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步行占44%,自行车骑车人19%,摩托车驾车人15%;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死亡原因83.2%为颅脑损伤死亡,13.3%为多发损伤。结论深圳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15.
交通意外事故尸体剖验37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作者报告陆上交通意外尸体剖验37例。事故类型分路人车撞、汽车相撞、汽车撞静物及摩托车事故四种。路人被车撞致死者,损伤分布广,种类多,有5种不同的损伤。摩托车事故死亡者胸腹部损伤多,突出的是胸主动脉横裂。汽车驾驶员的损伤以胸腹部为多。其中因车撞车驾驶员死亡者,头部损伤常不严重。各种不同的损伤各有一定的特征。作者强调了要注意酒精与车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Motor vehicle accidental injuries are a frequent cause of death among you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patterns of injury between three capitals (Budapest, Vilnius, and Tallinn). Information on 190 fatal traffic accidents (69 pedestrians, 14 bicyclists, and 107 motor vehicle occupants) between 2002 and 2006 was collected from databases of medico-legal autopsies. The role of victims in accidents, the location of injuries, cause of death, survival period, and blood alcohol levels were evaluated. One-hundred and forty-one (74%) victims had a passive role in traffic as pedestrians, passengers in cars, or public transport. In victims who died at the scene, the rate of head injury was higher than in cases who received medical treatment (odds ratio = 2.58, CI = 1.2-5.55, p = 0.0127). These resul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postmortem studies to examine the pathomechanism of fatal traffic accidental injuries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gains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一名37岁女性遭受丈夫殴打,造成下肢受伤。医院诊断为右髌骨和左胫骨骨折,伤者遂接受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由于丈夫否认对其实施家庭暴力,声称其下肢骨折系交通事故坠落伤。警方遂委托对该女性的损伤进行法医学鉴定。经过审阅X线和CT检查资料,结果为伤者右侧髌骨骨折、左胫骨骨折,以及左眶内侧壁骨折。鉴定意见为髌骨的横向骨折系由肌肉的牵拉暴力引起,左胫骨损伤符合直接和间接外力所致,左眶内侧壁骨折在施暴期间形成的可能性较大。本文阐述了运用影像学技术对家庭暴力案件与交通事故损伤进行鉴别,强调了影像学技术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