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2.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危机的问题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对于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人类中心主义",学术界却产生了诸多分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即"早期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当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求索》2007,(5):118-121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为了人,循环经济实践也依赖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并非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再现。作为人类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启示我们应树立具有如下特征的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坚持循环经济科学的人类主体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遵循循环经济理性的人类利益意识,关照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实践观上,应树立循环经济的人-自然与人-人关系互为中介的生产实践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消除其影响。本文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表现及其严重缺陷,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蒋劲松 《思想战线》2007,33(6):34-38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我们思考生态问题的新视域,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反思人类社会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把人类中心主义客观地分解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并通过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明确了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科学发展观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后者对前两者进行扬弃和取代,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润秀  刘金龙 《前沿》2004,(9):169-171
在研究人类怎样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克服“生态中心主义” ,最终走向环境伦理的命题时 ,就必须对这两种思想进行剖析 ,以明确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燕 《前沿》2007,26(2):12-14
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源于对20世纪以来生态失衡、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是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已经成为生态哲学讨论的焦点之一。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入手进行逐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又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因此,以马克思是否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来对其生态学思想进行分析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整合与超越:论新生态伦理观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明 《求索》2008,(1):141-143
生态伦理学是人类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出现的一门伦理学的应用学科,它对传统伦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一方面是其拓展传统伦理学理论思维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张光君 《前沿》2009,(3):95-97
传统环境科学主客二分的环境认识论臆想环境可成为任人操控的机器并将机械范式延伸至环境法学,环境科学对于环境自身价值和环境伦理的无知无识被环境法学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刑法学推向极至,使得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获得了制度的力量,从而导致对环境自身价值和环境伦理的制度性破坏。  相似文献   

19.
张雷 《人民论坛》2020,(5):108-109
"人类优先"理念对于增进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具有启发意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以"人类优先"理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要以"人类优先"理念为引领,增强文化、交流、人才基础,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始终。从其解决方式来看可分为以对人的欲求的压抑为条件的自然主义解决方式 ;以人类欲求的膨胀和对自然的掠夺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解决方式 ;以企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已使人类别无选择 ,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尽管举步维艰 ,但它以其合理性成为当代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