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检察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外在形式和检察文化特色不明显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检察文化虚无论、服从论和工具论三种错误观点。可以从提高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开展"文化育检"、拓展和培育检察文化载体和打造职业性、地域性特色检察文化等四个方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检察文化理论研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而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是检察文化价值实现的根本,所以将检察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并尝试构建"四位一体"的检察文化管理模式,意在更好地实践检察文化,用检察文化管理检察队伍,实现对检察文化认识的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构建检察绩效管理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检察绩效管理文化,应当遵循文化的基本要素,按照本体论、组织论、运行论三个模块,构建"五个理念"、"三位一体模式"和"四项机制",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文化整体。  相似文献   

4.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及其全体检察人员共同拥有的、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观体系。检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作用。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够正确,精神内涵不够突出,区域特色不够明显。欠发达地区要完善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强调当地检察院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存在诸如认识、体制、供给等多方面的问题,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在"以人为本"、"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三理念指导下,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文化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学校,网络文化同样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为此,文章针对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从而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促进院校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检察"与"监督"两个词语在表述上能够互换对等使用的状况,显现了在当今中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代检察制度的权力属性和基本权能的一种认知与理解。依照不同语境的考证,在中文方面,"检察"与"监督"两词所指的语义确实相近。在外文方面,prōcūrōtor、prōsequor所产生的相关词语,其语义主要为"代理"和"控诉",在其沿革过程中,从未含有"监督"的内容。基于对中外"检察"相关词语表述方式的分析与比较,表明域外有关"检察"的相应用语中包含着历史性、制度性的内容、依据与背景,并且其有着从"公诉"职能的维度来把握和理解检察制度的习惯、传统与趋势。为此,应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对国内有关域外"检察"词语和现代检察制度的相应知识内容与认知方式,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文化统战与和谐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是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和合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以追求和实现文化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为目的。文化统战是和谐文化的实现途径和重要内容,而和谐文化是文化统战的重要功能,二者相互联系。充分认识文化统战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其作用,是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有效地开展文化统战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和合的文化统战思维,正确处理好文化统战"一"和"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检察文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我国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文章围绕检察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检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归纳出了检察文化的三个本质属性,界定了检察文化的主体范围和内涵,提出了检察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些年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检察文化的概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对这些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有助于提出检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和界定.从进一步推进研究和实践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检察文化界定在精神成果的范畴之内,突出检察职业规定性的本质特征,并可以初步将检察文化的内容划分为检察观念、检察伦理和检察形象等三个层次,从而为检察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框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检察事业的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从1978年检察机关恢复重建至今的三十年中,基层检察院的整体状况有了长足的进步.回顾这三十年来基层检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正视并分析当前基层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未来基层检察工作的发展方向既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基层检察院的建设,也关乎检察事业的整体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检察委员会作为人民检察院内部的最高业务决策机构,在目前体制下,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但目前的检察委员会制度在成员组成和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制度有必要完善,其工作有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博弈理论对检察机关上下级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从另外的视角,认清制约、合作的本质,提出应对策略,推动队伍建设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量刑建议权是检察机关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公诉工作中行使公诉职能的特定方式,也是强化刑事审判监督、规范审判机关量刑活动的有力、有效途径。量刑建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量刑建议权的正确、有效行使,不仅将促使审判机关量刑活动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提高司法裁判的稳定性,而且也将促使检察机关自身在行使公诉职权时提高办案质量,在检、法的相互制约中实现司法公正。量刑建议制度的建立与量刑建议权的履行,为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提供了一个刑事审判中针对量刑活动博弈论辩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刑事审判的对抗制改革中,对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认识、定位和塑造,是一个十分现实、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对抗制改革中,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处于齐步改、同步变的过程中;改变最大的将是法院和法官,由职权制下的积极主动的审判者角色,转变为消极、中立的仲裁人身份;法院和法官的消极和中立不能或主要不能由法院和法官单方面自觉实现,而是在各方的互动下,客观上趋于消极,走向中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也将减弱其身份在职权制下的职权色彩,发生类似于一方当事人的变化,但是,我国的检察官不应该当事人化。  相似文献   

16.
检察制度定位问题,是一个对检察改革方向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课题,它对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定位,检察权包括哪些职能,其权力的外延界域等都有着纲举目张的影响,近年来检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以理论的成熟为先导,在目前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开展检察制度研究,确立对检察机关宪法地位的正确认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给检察执法公信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挑战。一方面,检察权运行不完善之处在个案的报道中会被放大,检察机关回应全媒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全媒体对公众的司法期待也有推高作用。因此,加强检察执法公信力建设,首先应健全检察权运行机制,保障检察机关依法规范行使检察权,让全媒体"无懈可击"。利用好全媒体,开展多层次的检务公开,将检察改革的蓝图和思路、检察执法的依据和过程展示给公众。一旦发生了涉检网络舆情,积极推进检察执法的公关活动,及时向全媒体和公众传递重要的信息,争夺舆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8.
论取消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 ,自 1991年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 ,但是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存在着以下问题 :检察机关如何发现生效裁判的错误 ,检察监督是否真正达到了立法者所期望的效果 ,检察监督对当事人有无实际意义 ,检察机关自身行为谁来监督等。此外 ,检察机关的监督人地位与民事诉讼改革呈现出来的目标趋向当事人主义模式存在着无法兼容的矛盾。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认为应当取消民事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环节,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检察监督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规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与方式,完善程序设计,建立检法协同工作保障机制,积极构建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使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发挥其应有效用。  相似文献   

20.
基层检察院是否有必要设立法律政策研究室,是基层院建设和机构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法律政策研究室作为检察机关的综合业务部门,随着检察工作的发展和检察改革的深入,其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加强基层院研究室建设,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能够更好地为法律监督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