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防工作“三抓三看”即:抓案前预防,看掌握案件线索的数量和质量;抓案中预防,看犯罪形成的轨迹和症结;抓案后预防。看整改对策的实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案件分配中实现了“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工作机制,为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要求的提出,现有分案模型的分案因素单一、分案功能简单、无法适应改革要求等问题逐步显现。检察机关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案件难易、检察官能力、办案风险、工作量均衡为指标要素的智能化分案模型,提升分案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以适应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证券市场与证券法律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对私募发行的规范堪称世界楷模,成为证券法律形成的缩影和范例。本文从Ralstonpurina案、Doran案、和Ackerberg案三大案例入手,追根溯源,分析其制度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特别是其“均衡”的制度设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术自由是重要的基本权利,但目前我国宪法学界对学术自由的研究还显不足。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美国、日本有关学术自由的重要判例,厘清学术自由的基本概念,以期更好地保护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5.
6.
王康 《北方法学》2011,5(4):11-17
以齐玉苓案、罗彩霞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冒名上学"案引发了诸多争议。在私法中没有对应规范的背景下,以对侵害客体的合理界定为基础,通过法解释,对"权利"和"利益"在"事物本质"上类推,寻找法律所隐含的可予私法救济的利益之所在,发现可以与生活事实相对应的法律规范,从而将法律现实化为真正的行动。"冒名上学"行为所侵害的整体人格可以解释为一般人格利益中的人格独立,受教育机会可以解释为一般人格利益中的人格自由。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齐玉苓案和罗彩霞案件表明,罗彩霞的遭遇与齐玉苓的遭遇基本一致,均是由被告以侵犯姓名权为手段侵犯受教育权。案件不同之处在于受案范围不同。两案的比较分析对于完善教育法律部门,继而完善我国部门法体系都具有积极的实效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源 《法制与社会》2011,(30):83-83
近年来,我国很多死刑案件在媒体的曝光之下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使得人们对于死刑有了很多的看法,当前最典型的就是药家鑫案和李昌奎案.本文结合当前的时事对死刑在中国的存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庭前审查是刑事案件正式庭审的必经程序,但我国公诉、自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的运作方式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正当程序应具有的涵义相去甚远,这不仅可能使公众对法律的理性产生怀疑,并会将法律的运行置入尴尬。  相似文献   

10.
尹明生 《行政与法》2005,(5):115-116,119
《担保法解释》暗含禁止公司为股东与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之意。在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思路是:股东会决议通过的公司为公司股东债务提供担保有效。在幸福实业担保案中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是: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的公司为公司股东债务提供担保也一律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在公司对外担保效力问题的立场有些含混。  相似文献   

11.
战涛 《河北法学》2012,(8):62-63,64,65,66,67,68
多边贸易协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但是有时过度地追求贸易自由可能会给一国的公共道德造成威胁。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往往内含了一些可以豁免缔约方缔约义务的例外条款。缔约方为了保护本国的公共道德,可以援引这些例外条款来对抗其他缔约方的指控。在WTO中,公共道德例外主要体现在GATT第20条﹙a﹚和GATS第14条﹙a﹚。另外,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7条第2款和《政府采购协定》第23条第2款中也规定了这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多边贸易协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但是有时过度地追求贸易自由可能会给一国的公共道德造成威胁.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往往内含了一些可以豁免缔约方缔约义务的例外条款.缔约方为了保护本国的公共道德,可以援引这些例外条款来对抗其他缔约方的指控.在WTO中,公共道德例外主要体现在GATT第20条(a)和GATS第14条(a).另外,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7条第2款和《政府采购协定》第23条第2款中也规定了这种例外.  相似文献   

13.
"Aereo案"是长期困扰美国版权司法界的一大难题,近日美国联邦最高院对其作出了判决。新技术环境下如何理解和适用传输条款是解决本案的关键,而第二巡回法院与美国最高法院却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答。第二巡回法院遵循"Cablevison案"所确立的传统规则而承认了Aereo行为的正当性,美国最高院却通过首次确立"类似有线电视系统"标准将Aereo的行为纳入公开表演权的规制范围之内。最高院的这一判决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判决的认定,但并不违背"基于意志"的行为规则,而且也符合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行法律的解释方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Speaker案和Daniels案,揭示了为防治传染病而频繁使用的强制医疗控制措施,却屡次伤害和侵袭公民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的现实。实体法必须对自由进行限制,但其正当性还应得到程序性规则之检视。两起事件暴露出美国传染病防治中出现的立法及法律实施问题,在强制医疗过程中完善保障患者权利的规则、明确法院审查原则和审查标准以提高审判智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飞  阿诚 《法制与经济》2003,(10):19-23
一窝“金耗子”,想方设法钻企业原料进口的空子,内外勾结,频繁作案。一年时间,致使国家损失400余万元。检察机关审查批捕时,意外地发现该案定性有误,遂组织精兵强将展开侦查,仅几个月时间,就一举揪出了隐藏在国企原料入口处的蛀虫。  相似文献   

16.
刘瑛 《北方法学》2014,(3):85-93
普遍取消出口税是中国在《加入议定书》中所承担的超WTO义务。中国原材料案和中国稀土案都涉及到WTO环境保护例外对出口税义务的适用问题。原材料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不适用分析存在诸多问题。在稀土案中,出口税措施与环境保护有密切、真实的联系,与中国的贸易管理也有可辨的、客观的联系,如果全面适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规定的诸解释要素,会导向可适用的结论。而超WTO义务本身是违反WTO的平等价值及作为其体现的非歧视原则和互惠原则的,将出口税义务排除在环境保护例外之外将大大加剧其歧视性。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后,德美看似亲密的反恐合作关系却在德国法院审判"9·11"事件中的国际恐怖嫌疑分子穆特萨迪格和穆祚迪案中陷入了困境。两国政府在反恐策略上的差异为这两个案件的结局规定了方向。德国政府部门拒绝向德国法院提供关键证据,损害了德国检察官的指控能力。美国政府拒绝与德国法院合作,则直接冒犯了德国法院的自尊。由于审判是在德国民众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阿尔布莱格监狱丑闻之爆发的背景下进行的,德国公共舆论同情被告人,积极影响并支持了法院的判决。这两个案件可以视为德国法院及民众对布什政府所实施的反恐策略的一次大审判,判决结果是布什政府败诉。  相似文献   

18.
马钱利 《法制与社会》2012,(29):203-204
电脑随机分案模式是某些法院近些年所采取的一种分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实施中仍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基于此出发,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代理电信官司引发湖南省首例私拆信件案,律师将自家律师事务所告上法庭.仅索赔1元打假名人代理“一元钱官司”.上法庭替律师索讨通信自由和秘密权……电视报道惹祸.引发全国首例律师状告律师协会会长案.双方激烈交锋……专家学者关注本案:切不可让律师的违规、违法行为伤害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1977年出台,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德普案和朗讯案引起中国企业对这部法律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德普案和朗讯案简单介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