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应用SDS-PAGE及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EITB)技术对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SDS-PAGE可显示15条多肽带。感染旋毛虫猪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6种多肽抗原。本项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分离旋毛虫功能性抗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旋毛虫具有复杂的抗原成份,这些不同的抗原可以诱发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已经证实,从一期幼虫分离的抗原具有保护动物抗旋毛虫感染的能力。然而,从一期幼虫分离到的某些成份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表现在使一期幼虫的荷虫量增  相似文献   

3.
根据旋毛虫p46000抗原基因和葡萄糖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总RNA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染料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p46000基因转录情况.制作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虫体及感染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p46000抗原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果显示,p46000抗原基因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转录,但转录水平有明显差异,转录高峰集中于成虫和肌幼虫期,新生幼虫期明显低于其他时期.天然p46000抗原蛋白定位于杆状体和虫体表面,表达高峰集中于成虫、肠道期及成囊期肌幼虫.表明,p46000抗原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异性.该基因在旋毛虫的寄生过程中尤其在早期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可能与旋毛虫的免疫逃避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某县一个猪旋毛虫病高发流行区进行了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及灭活新生幼虫疫苗的区域试验。免疫前用镜检法抽检某自然村商品猪21头,查出有虫猪4头,感染率达19.05%。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免疫0.5mg,间隔10天作2次免疫;新生幼虫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10万条,同样间隔10天作2次免疫。两种疫苗分别免疫猪86及44头。免疫后4~7个月内剖杀抽检免疫效果。共抽检未免疫自然感染对照猪49头,查出有虫猪12头,感染率达24.49%;抽检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免疫猪33头,查出有虫猪2头,占6.06%,保护率达75.26%;抽检灭活新生幼虫疫苗免疫猪17头,查出有虫猪1头,占5.88%,保护率达75.99%。区域试验表明两种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旋毛虫免疫做了大量研究,如用旋毛虫幼虫或成虫虫体、分泌物、排泄物,通过差速离心、亲和层析纯化、单克隆抗体提纯及加弗氏完全佐剂等制备的抗原免疫小鼠、大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利用辐照不育幼虫、感染性幼虫的免疫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作者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SDS裂解液配合蛋白酶K方法从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囊前期幼虫、肌幼虫、成虫)虫体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49 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埃希氏菌TG1。用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BamHⅠ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的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 kuES抗原基因大小为948 bp,基因的保守性很强,序列同源性比较高,不同发育时期之间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旋毛虫肠道期肌幼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的诊断特性,利用ELISA方法,以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并以旋毛虫感染早期肠道6 h幼虫ES抗原作为阳性对照,用不同旋毛虫感染剂量、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为一抗,检测血清中抗旋毛虫Ig G抗体的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Ig G抗体消长规律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鉴定该基因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时的敏感性及诊断效果。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感染和高剂量感染时,该基因重组抗原分别从感染后第10天和第8天起可以稳定地检测出抗旋毛虫Ig G抗体;在感染后第11天至第45天一直呈"波峰波谷"式并维持较高水平;感染早期(第15~45天)低剂量感染组的Ig 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由此推断,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特性,尤其对低剂量早期感染的诊断效果更佳,并推测该基因极有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应用前景和生物学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雌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产幼虫情况的实验观察石磊,史晓红,窦兰清,朱兴全,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为了明确旋毛虫雌虫的生殖能力并建立雌性成虫体外产新生幼虫的常规方法,为制备新生幼虫,进行兔疫学及免疫化学研究奠定基础,我们开...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隆和研究旋毛虫新生幼虫功能性抗原基因,采用酸性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新生幼虫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及第二链cDNA,用CHROMA SPIN-400柱离心层析纯化后,与载体λZAP Express连接.体外包装后得到中国猪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分离株新生幼虫cDNA文库.文库容量为2.0×106,重组率为98.6%,插入片段长度在0.4×103-2.0×103bp.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GenBank中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Ts43)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管家基因18 SrRNA为内参基因,对旋毛虫总RNA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计算Ts43基因的表达量,建立检测旋毛虫Ts43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旋毛虫不同寄生时期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旋毛虫Ts43基因在各寄生时期均有表达,成虫和新生幼虫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其他寄生时期的虫体低,该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8 d开始逐渐上升,于感染后第30 d达到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感染后第58 d的虫体Ts43基因表达水平仍高于成虫和新生幼虫.结果表明,Ts43基因的表达与保姆细胞的形成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酶标技术广泛用于人、畜寄生虫病诊断。1976年Ruitenbers等用旋毛虫幼虫制备的粗抗原,以酶标技术生前检测猪旋毛虫(人工感染)病,获得比荧光抗体技术测得更为满意的结果。本文用酶标间接法(ELISA)。以自己研制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rase、AKP)标记兔抗猪IgG,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对旋毛虫病猪和阴性猪进行检测,同时对抗原、抗体、pH、温度和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旋毛虫排泄/分泌产物中TspE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其作为候选诊断抗原的价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TspE1基因(GenBank登录号KP757896.2)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等进行预测分析。进一步将TspE1基因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中,经诱导表达后采用His标签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纯化后获得的重组TspE1蛋白大小约36 ku。利用重组TspE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与不同时期的旋毛虫排泄/分泌产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宿主30 h、3 d、6 d的旋毛虫以及肌幼虫的排泄/分泌产物中均检测出TspE1蛋白。本研究中所制备的重组TspE1蛋白能够与旋毛虫感染后第14天到第280天的猪阳性血清呈现出特异性条带,进一步证明TspE1蛋白是旋毛虫感染宿主过程中较早暴露的强抗原性蛋白质。本研究为后续旋毛虫早期诊断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肌幼虫氨基酸组分分析李文盛,王省良,沈树满(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510515)旋毛虫(Trichinella)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线虫,分布于全世界,引起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旋毛虫病。我国自1964年首次报道人体旋毛虫病以来,陆续发现不少病例(刘...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实验用Wistar系大白鼠购自兰州医学院动物室,体重180~250g;昆明系小白鼠由本所动物饲养场提供。 2.旋毛虫虫株:实验用旋毛虫为本实验室用大白鼠传代保存的河南新野猪源旋毛虫。 3.新生幼虫的收集: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8000条肌幼虫后第6天剖杀;取小肠剪成2~3cm  相似文献   

15.
将旋毛虫TsP53重组蛋白以20μg/只的剂量免疫小鼠3次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小鼠肠道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数和感染35d后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抗TsP53重组蛋白的抗体应答。结果显示,TsP5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旋毛虫7日龄成虫、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4.34%和16.93%,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35d后肌幼虫减虫率为38.68%,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TsP5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在首次免疫后第7天出现抗体应答,可检测到抗TsP53重组蛋白的抗体,第3次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攻击感染后略有下降,但直到试验结束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TsP53重组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旋毛虫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16.
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经二维电泳分析,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共显示7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6个,中性多肽斑点5个,碱性多肽斑点48个;囊壁可溶性抗原共显示5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0个,中性多肽斑点4个,碱性多肽斑点35个;囊液抗原共显示55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4个,中性多肽斑点5个,碱性多肽斑点26个。三种脑多头蚴抗原共同多肽斑点3个,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和囊壁可溶性抗原共同多肽斑点14个,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共同多肽斑点5个,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共同多肽斑点5个  相似文献   

17.
采用RT-PCR方法从旋毛虫肌幼虫中扩增出谷氨酰胺酶(TsGls)基因全长序列,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测序验证后转化到表达宿主菌Rosetta(DE3)pLysS中,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TsGls。以纯化的TsGls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对旋毛虫肌幼虫中的TsGls进行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TsGls;经SDS-PAGE分析,重组TsGls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72 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024×10~6;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与重组TsGls具有较强反应性;免疫荧光定位显示,TsGls蛋白存在于旋毛虫肌幼虫皮下组织。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谷氨酸依赖型抗酸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小白鼠受旋毛虫感染后主要脏器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实验对移行的旋毛虫幼虫所造成的小白鼠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旋毛虫虫种:采自河南省南阳地区旋毛虫病猪的肉尸,经大白鼠传代保存。实验前捕杀大白鼠2只,采肉样压片镜检。确诊为旋毛虫阳性的肉供实验用。  相似文献   

19.
旋毛虫TsP53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T-PCR方法从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获得TsP53基因片段,限制性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质粒pET30a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经限制性酶切、PCR分析及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sP53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对表达产物纯化后通过间接ELISA鉴定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sP53,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片段为1 176 bp,编码391个氨基酸残基,与旋毛虫P53抗原基因序列(U25127)有99%的同源性,开放阅读框正确。含有pET30a-TsP53重组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后得到了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50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间接ELISA结果表明,重组抗原可以被旋毛虫感染不同时期的猪血清特异性识别,有望用于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大白鼠为实验动物,采用人工感染的方式,观察了旋毛虫在大白鼠上能否垂直感染。试验观察了孕前及孕后不同孕期感染旋毛虫的大白鼠,检查了孕前感染的15只大白鼠所产仔鼠48只,孕后感染的19只大白鼠所产仔鼠117只,在所有的新生仔鼠中均未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但在部分仔鼠的血清中查到了旋毛虫抗体,而且旋毛虫抗体随新生仔鼠出生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