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法治变革和法制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法》是与构架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到《环境保护法》之中,完善《环境保护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从理念、原则到内容已显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修订《环境保护法》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基本法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环境保护基本法需要在适应我国长期发展状况的理念和原则下进行制定。文章通过研究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探究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并具体提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原则的立法建议,推动环境法律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训芳  彭钰 《时代法学》2007,5(6):27-32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已实施18年,其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在《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应当对立法目的、立法模式、制度体系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定位,使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际,顺应环境法发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伟 《法学杂志》2005,(4):127-129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颁布实施的。目前其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现有形势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必要性,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从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新《环境保护法》在定义"环境"时增加了"湿地"这一"自然因素",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意味着该法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法的层面向湿地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环境保护法》的新增规定不仅适用于湿地保护,对未来的湿地保护专门立法也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湿地保护国家立法尚未提上议程的情况下,新《环境保护法》施行时应当考虑湿地保护的立法诉求,结合湿地保护的需要完善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存在着诸多建议,确立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本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认为《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有诸多的不适格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将《环境政策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2015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这是新《环境保护法》的一大突出亮点,其第一次被写进法律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肯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此项制度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诸如“生态保护问题”、“越线责任追究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8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国家加强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发展海洋事业的一项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9.
为使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2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为标志,使中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确立,这是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把国策上升到国家的法律地位,是理论上的概括和实践上的升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每个公民责无旁贷要学习、宣传、贯彻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 ,《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国 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 ,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 ,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 ,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the land law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rmed based on various practices, inter alia,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land law system from the agrarian reform to the cooperative and people’s communes and further to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which mad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China’s land law system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Although many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English land law and Chinese land law in the areas of legal form, the regulated objects and contents, English land law can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land law reform. Particularly, the “paradox of English land law,” which presents the way how the English land law, as the law adjusting the basic property relations with many traditional factors, responds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leaps and bounds.  相似文献   

12.
商法探源——论中世纪的商人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商法史的考察和分析历来是我国商法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中世纪商人法的产生背景做一些宏观考察 ,并尝试概括出其几个世纪以来演进的基本特点 ,希望可以收到正本清源、以史鉴今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史岚  张丹丹 《行政与法》2005,(1):103-105
我国现行的用益物权制度存在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在重构我国用益物权体系时,不仅应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也要对缺漏之处及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积极的反映,最终形成以地上权、农用权、地益权、用益权为基础的民事基本法中的用益物权与特别法相辅相成的现代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法制概念的诠释,提出了给法制下定义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即历史性原则、阶级性原则、静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通过对法制和法治两个基本法律概念的剖析,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以期为法律教学和普法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法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的创办学校、学术团体、报刊杂志 ,翻译西方法律著作、撰写法律论著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其成果入手 ,阐述了西方传教士在西方法学传入 ,中国近代法学观、法律制度和原则以及概念术语等的诞生 ,中国近代法学人才的养成等各个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 ,并对传教士的这种作用的特点与历史贡献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创建“养护者受益”环保法基本原则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张怡 《现代法学》2005,27(6):12-17
“公地的悲剧”自英国的“圈地运动”始得以有效遏制,而保持公地基本制度下的环境保护也仍然在赋予公民无可辩驳的义务与责任之中持续着各种形式的环保投资,可实践证明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啬资财并未能有效地阻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究其根源,无不与公地基本制度和法律层面除私有化之外,一直没有公地独特的接纳或认可私权内在的权义对等所需求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并保护公地之上私人为环保所付出劳动和养护投入所获得的权益至关重要,为此,拟创设“养护者受益”环保法基本原则,来弥补公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忽视私权关怀之严重缺陷,以期阻止“公地的悲剧”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所有权立法之反思:透过历史的映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所有权的制度功能在于对封建土地制度的颠覆,在于重建土地权利的个人化、稳定化和自由化。即使像英国那样,不采纳所有权的制度话语,而通过虚化国家所有权和强化土地保有权即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确立个人所有权的效果。我国土地权利立法应该在借鉴英美法系的基础上,将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作为基础物权。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是传统民法哲学的基础。“自由意志”以“自主决定”与“自己责任”为原则 ,并衍生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以及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内容浩瀚的民法体系。但是 ,“自由意志”论在理论上与现实上都遭遇到了困境 ,民法制度随时代而变迁。庞德的“社会利益”学说是解说这种变迁的有力理论。依据庞德的理论 ,民法从专注于个人自然权利转向兼顾社会利益 ,民法价值出现了从个人自由到保护信赖的变化 ,民法的终极目的也出现了从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转向社会秩序的和谐 ,并实现在人们需求冲突时的调整的变化。现代民法的内在体系因之形成以“自由意志”为内容的“常规法”和以“信赖保护”为内容的“矫正法”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加入WTO的环境下,形成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始终处于缺位,在新的经济环境的压力下,我国制定《反垄断法》是十分必要的。反垄断法是现代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之一,是经济法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长期居于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制定这种法律。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反垄断法的积极作用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特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成伟  方潇 《中国法学》2003,(1):158-169
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之“公之于法”力图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化探究。文章认为 ,“公之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本文在对“公”、“私”字源以及古人对它们的褒贬态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古代语境中“公之于法”这种法文化特质形成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着重剖析了“公之于法”在古代统治阶级的扭曲下被其“公”的形式所掩盖的“私之于法”的异化景像和内容。同时 ,通过与西方对应物的比较 ,论述了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在现代的不适应性。论文指出 ,中国古代“公之于法”有着它自己的历史长河 ,其历史内容虽然被统治者扭曲而变异 ,但其一直在民间社会传承的“大公无私”精神则应予肯定 ;同时 ,对西方之对应物所体现的“公而有私”原理则应予吸收 ,从而使“公之于法”之精神理念从中国传统意义中走出 ,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和未来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