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犯罪学是发现、认识、解释、预防犯罪的理论体系。基于理论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在犯罪、预防犯罪和社会发展的三元互动中,犯罪学研究应遵循实证科学研究的范式。当然,这也是我国当代犯罪学研究在结构转型中实现科学实证的逻辑前提。总体而言,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结构转型和科学实证的实现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打破理论研究的学科化,提倡科学化;二是注重犯罪学研究的理论定位;三是防止和降低理论向实践转化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杰弗瑞认为,犯罪学有"法学犯罪学"与"科学犯罪学"之分,刑法有"法学之法"与"科学之法"之别;犯罪学由法学犯罪学向科学犯罪学、刑法(学)由法学之法(学)向科学之法(学)转变,是两门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目前,我国犯罪学还带有较为明显的思辨色彩,在科学含量上还有所欠缺;我国刑法基本上还属于"法学之法",刑法学还基本上属于那种旨在对"法学之法"加以解释的纯注释刑法学.我国犯罪学及刑法学如何向如杰弗瑞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是我国犯罪学及刑法学研究中应当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犯罪学这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百科知识式的学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医学,这一命题是理解犯罪学学科性质的新思路,是犯罪学理论研究走出迷思的途径.以"除恶防害"宗旨服务于社会的犯罪学理论和以"除病消灾"为宗旨服务于人类的医学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这是理解犯罪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社会医学的主要根据之一.将犯罪问题看成社会疾病,原本就是犯罪学和社会学产生以来就有的思想,但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刑法学理论的强势地位,导致犯罪学理论沦为刑事科学的附庸.因此,它的这一闪光思想未能使刑罚主义在治理犯罪的实践中让位于医学模式,从而形成了犯罪学理论愈发达,犯罪现象愈严重的奇怪现象,这说明犯罪学理论还未达到应有的科学程度和影响显著的社会地位.因此,需要依据犯罪学的性质要求进行变革,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和取得医治犯罪的理论主导地位并服务于社会.犯罪学理论和学科,既然属于医治社会疾病的理论和学科,那么,它对于专事处理"犯罪"这一社会病患的刑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必然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的生态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在犯罪学领域的运用。18世纪后期以来,犯罪学理论研究、实证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为犯罪生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基础。社会犯罪现象的共同性和全球危害性,以及人类对社会安宁和持续发展的渴望为犯罪生态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因而,犯罪生态学应从犯罪生态圈和犯罪形态的新视角出发,着眼于构建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运行机制,提高社会生态系统的犯罪免疫力,以抑制和消除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正如建筑学中的基础和地基,是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基础理论具备基础性、间接性和稳定性,是区别学科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特征,也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模块。犯罪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犯罪、犯罪如何发生、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即对犯罪提出总体的看法,或称为对犯罪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统犯罪学的现象论、原因论、预防论三大块存在一些弊病。一个新犯罪学体系必须符合 (1 )能反映犯罪问题的客观逻辑 ,(2 )能突出学科的事实学的话语系统和它的叙事方法 ,(3 )强调与其他刑事科学兼容等条件。犯罪学新体系的架构可分成四大块 :(1 )范式分析 ,(2 )互动分析 ,(3 )定义学分析 ,(4 )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7.
学界在推进我国犯罪学本土发展方面提出了众多观点,不乏有深刻的见解,但是缺乏从全局、宏观的整体层面把握其方面性问题。在整体论视野下,我国犯罪学本土发展的整体性方向为:独立、自主的犯罪实证研究科学化机制形成、刑事科学一体化的确立、政策与社会研究路径确立以及罪后与罪前范式并重。  相似文献   

8.
储槐植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说:“《发展犯罪学——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是一部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思想厚重、信息宽广、主线清晰、以实证研究见长的前沿性性犯罪学专著。全书框架科学,结构合理,基本概念、范畴把握正确。研究犯罪发展理论尤其是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活动是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14-15日,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学术研讨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戴宜生研究员,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赵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周纪兰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圣佛朗西斯大学教授张乐宁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院吴宗宪教授和赵军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叶希善博士,江苏警官学院学报主编卜安淳编审、副主编尹瑾编审和金晞副编审,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健研究员、王学海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首席专家潘允康研究员、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研究员、法学研究所所长刘晓梅副研究员、法学研究所丛梅副研究员和王焱、刘行星、于阳、刘志松、罗瑞芳等助理研究员,天津市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刘文成教授,天津市司法局调研室李亚娟主任,天津市监狱局政研室王林平主任,天津市劳教局政研室陈岩主任等出席。会议学术研讨的第一单元讨论"国内外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前沿问题",第二单元介绍"天津犯罪学实证研究",第三单元讨论"当前犯罪学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0.
萨瑟兰的《犯罪学》一书,1924年首次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犯罪学界广泛的关注并迅速成为萨瑟兰的代表性著作。……《犯罪学》一书,内容驳杂,不仅主要包括犯罪学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很多刑法问题、刑事司法制度的介绍性论述。为凸显主题,集中地体现萨瑟兰的犯罪学思想,我们选取《犯罪学》一书中与犯罪学理论联系紧密、对当代犯罪学研究仍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章节,编译成书出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犯罪学流派众多,其研究紧跟世界犯罪学发展的潮流,其中有原有研究领域和学说的新发展,也有新的研究思路和认识,它们共同为现代犯罪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英国近年犯罪学理论的主要流派有主流犯罪学、对犯罪人的纵向研究、女权主义犯罪学、犯罪与管理研究、右翼古典主义犯罪学、激进的犯罪学、左派现实主义和批判犯罪学等.了解英国犯罪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最新的理论观点,吸收和借鉴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促进我国的犯罪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环境犯罪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犯罪现象与空间、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它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罗伯特.帕克和恩斯特.伯吉斯的研究。肖和麦凯的研究以及后来的机会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丰富了环境犯罪学。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实证主义方法论、以及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双重品格是环境犯罪学的理论贡献。在实践层面,它提供了情境犯罪预防的通用模式,并成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根本性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13.
论犯罪学的恐怖犯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暴力恐怖犯罪”等概念不应是犯罪学研究的概念范畴 ,“恐怖犯罪”概念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在这个概念体系下 ,恐怖犯罪的内涵既不同于恐怖主义 ,也不同于刑法上的恐怖活动 ;它与一般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制造出了恐怖心理或恐怖气氛 ;恐怖犯罪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 ,政治性不是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 ;恐怖犯罪既可以是集团、组织、团体实施的 ,也可以是个人实施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疾病与社会有机体健康(安全),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疾病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犯罪现象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学者的研究,是因为它不利于人们的生存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是危害社会有机体健康的社会病态现象。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研究是为了消除犯罪对于社会有机体健康的危害,类似于医学致力于消除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社会医学。  相似文献   

15.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未罪学"概念是与"已罪学"概念相对而言的。刑法学就是"已罪学",是对已然犯罪形态行为进行治理研究的科学。而"未罪学"是对未然犯罪形态行为进行治理研究的科学,即如何才能"未违法"、如何才能"未犯罪"、如何才能"未再犯罪"的研究治理的科学。作为犯罪学分支学科的未罪学应立足于学科研究的核心价值的实现,立足于"文本"平台与"实本"平台研究结合的操作,立足于站稳学院的学科权,立足于取得为社会服务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多篇著作及讲话中提出了有关犯罪问题的重要观点。他高度重视政治犯罪,提出了富有阶级斗争特色的犯罪原因论,与所处的历史时代相适应,顺应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犯罪观,并对打击经济犯罪、严重违法乱纪及刑事犯罪阐述了看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学理论及刑事思想史,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治安学的定义为研究治安现象、治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治安对策的科学.治安学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学)、犯罪学、侦查学之间的区分,关键是要找出它们之间的"特殊矛盾性".现有专业教材或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按照治安管理工作的实际业务内容来划分的,由于缺乏高度的理论抽象为指导或支撑,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任何科学的具体学科(或课程设置)都必须依据该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来划分或确定,否则就是不够严密甚至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我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当代中国政策过程案例,完善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方法,提高政策过程研究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指导作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将于2008年3月在天津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一、会议主题: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二、会议专题:(1)前沿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本土化研究;(2)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实证研究;(3)公共政策过程的实证方法及技术研究;(4)政府决策信息与智力支持系统研究;(5)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