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哲学是不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独占品”?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继文正邦同志《应当开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之后,傅季重同志又发表了《法律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载于《法学》1982年第3期)。这两位同志都明确否定法哲学为资产阶级法学所“独有”之说,阐发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这门学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国法哲学研究和其他法学  相似文献   

2.
《法学》1991,(6)
对法律本身内部的因素和关系问题研究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法学界比较重视法与外部环境关系如法律与政治、法律与经济、法律与政策、法律与道德等各种关系的研究。而对法本身内部的因素和关系的探讨重视不够。如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范畴、法律的价值、法律的效益等内容都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当前法制建设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法律的内部因素和关系问题研究薄弱有关。因此,关于法律内部因素和关系的研究,为新时期法学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法学界和司法界的同志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固然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但法作为一门科学,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规律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本期发表了赵长生的《法律体系的哲学思考》一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法律内部关系和法律外部关系的联系作了探讨,相信读者阅后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陈晓国同志在《法律科学》1991年第1期上发表了《对土地出租若干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陈文)一文,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使用权出租这一法律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土地出租”的概念,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对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专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力求深入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础理论、重大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既努力探索如何回到马克思原初的法哲学理论.又着重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之所以在当下“在场”的根本原因与“场中姿态”。 本专题无论是问题领域还是论述方式都务期鲜明而集中,它们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人本”法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新发展》、《价值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澄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学教育审思》凡六篇。  相似文献   

5.
更正说明     
2011年本刊第六期刊登之《生育权基本问题的探讨及其法律保护》一文,因排版出现尾注顺序错位,原尾注[1]系正文第2行"丈夫诉妻子私放节育环请求离婚案"一句注  相似文献   

6.
《法学杂志》1990年第3期发表了陈卫东同志题为《谈刑事诉讼职能》一文。笔者读后甚有启发,故大胆提出一些看法,与陈卫东同志共同探讨刑事诉讼职能问题。如何探讨刑事诉讼职能问题,一要概念明确,二要方法对头。现就这两点谈点个人看法。先说刑事诉讼概念。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下,对刑事犯罪分子,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揭发、证实和惩罚的一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法律》1991年第2期刊登的周院生同志撰写的《必须设立律师回避制度》一文(以下简称“周文”),根据我国律师性质和律师工作的目的,论述了设立律师回避制度的必要性和律师回避的条件及程序。笔者虽然对作者的提议颇为赞同,但对其所提出的律师回避的概念、条件等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法律适用》1993年第2期刊登了王宗同志的《谈离婚诉讼设第三人》(以下简称《王文》)一文,笔者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现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与王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法律适用》杂志1998年第1期,刊登了《车辆买卖不过户出了事故怎么判》一文,笔者看到了三个判例,也看到了杨迎喜检察官的论述,笔者同意机动车辆多次买卖的中间环节买卖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关于车辆所有人是否应承担责任,应视情况而定。笔者认为:一、要区分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与事故责任法律关系,这是两个法律关系不能混淆。所谓的财产所有权,简言之就是财产所有人享有的权利,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特定的产权交易需过户,未过户不发生产权转移。判例一中,陈初生卖车未办理过户,陈初生还是法律…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我刊1997年第8期刊登了向清华、张树勤两位律师的《这起纠纷应适用什么法律》的文章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争鸣文章。编者在此向积极参与这次讨论的读者表示感谢。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将读者来稿一一登出,只能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编发,以飨读者。读了贵刊第8期刊登的“案例分析”《这起纠纷应适用什么法律y以下简称(适用》)一文,我们也想以一己之见,共商此案。《适用》的作者,在文章中引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应适用《广告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应适用馄法通则》;第三种观点认为,本案应适…  相似文献   

11.
2002年第4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了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以下简称“陆红案”)。同年6月,上海《法学》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上海市静安区法院高万泉、丁晓燕撰写的题为“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一文(以下简称“高文”)。文章针对法院审理“陆红案”时所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陆红案”及“高文”中关于当事人选择法律、国际公约与国内法的关系等问题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些观点既不符合国际私法的基本理论,也不符合我国法律中确定的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9月15日至19日,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第24届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两年一度的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年会被称为法哲学和法理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法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学科的优秀学者,大家以文会友、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法律、社会与政治问题。年会每次都邀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知名学者在全席大会(Plenary Session)上发言。这些发言指示了当前法哲学研究的重点,对人们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外法学》编辑部特别选择了本届年会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会发言,作为专题,刊登于本期,以便于更多的国内学者了解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法制与经济》1997年第6期“咨询台”刊登了张律律师对河山乡李文读者关于“悬赏广告该不该兑现”这一问题的回答,张律同志从悬赏广告的概念、条件、悬赏人和相对人之间债的产生的法律根据等方面做了周密的研究介绍,使人读后很受启发,在此笔者也想谈谈悬赏广告的一些法律问题,与张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恒山君《法的重心何在?——评“权利本位”说》一文(《政治与法律》89年第1期),力排众议,纵论了“法的侧重点是义务约束”。再三拜读,感到以下几点必须商榷。第一,法律史实表明法的重心究竟何在? 张文认为是“义务约束”。其论据为:1.禁忌、义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序化的标志;2.最初的法律规则主要由义务性规范构成;3.法律权利的宣告和规定主要是对历史义务的批判否定,与之伴生的是规定新的义务约束。这三条论据,大致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法律史实发展图:从古到今,法的重心就是义务约束。  相似文献   

15.
《法学》1992年第4期刊登了张善呜同志题为《催讨货款不宜用支付令》一文。笔者认为:货款作为债的法律关系虽然是双务的,但是由双务转变为单务的现象占有相当比例、完全能够具有“没有其他债务纠纷”这一法律特征,所以催讨货款也应适用支付令。第一,在托收承付中,买受人仅以无款作为其拒付理由,也“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又如当事人双  相似文献   

16.
《法学研究》1987年第一期刊登了李肃、潘跃新同志的文章《法与法律的概念应该严格区分——从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演变看法与法律概念的内涵》(以下简称李文)。文章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思想中,法与法律一直被认为有着内容与形式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法学论坛”栏目刊登的张永泉同志《递进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的“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论很有新意,笔者认为该理论为举证责任的分配拓宽了思路,解决了举证责任中的结果责任不能转移的问题,很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一、对“递进主张事实”概念及其特点的理解与认识(一)“递进主张事实”的概念张文虽然提出了“递进主张事实”这一全新的概念,却未对其概念进行定义。不过,从其提出的思路和叙述的过程以及对“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递进主张事实”,是指在民、商事诉讼中,一方…  相似文献   

18.
刘翠霄 《法学研究》2001,(1):112-118
本学科研究概况一、关于法哲学、法理学的含义问题有学者认为,法哲学与法理学可以作为等价值概念使用。因为,普通法系国家的学者常使用法理学一词,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常使用法哲学一词,我国大多数学者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在这一前提下,可以把法哲学的属性归纳为五个方面:总体性,即法哲学是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法律世界;求实性,即法哲学要面向现实,从现实出发提出和解决法哲学问题;批判性,即法哲学对法律实践要进行反思和批判;分析性,即分析是法哲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功能;思想性,即法哲学追求的是法律的抽象思想。〔1〕有学者认…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味着社会利益的调整、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依赖于法律和法制,通过法律调控社会,通过加强和健全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提出了深入研究“法律价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庞德曾说道:“价值问题虽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它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即使是最粗糙、最草率的或最反复无常的关系调整或行为安排,在其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叠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对“法律价值”问题的探讨要建立在法律价值概念的基础之上,而“法律价值”概念的得出,与哲学的一般“价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人民检察》1998年第2期刊登的《浅析出庭证人旁听法庭审判的弊端》一文着重论证了证人旁听法庭审判的负面影响,但作者又苦于没有相关禁止性法律规范而徒叹奈何。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对有关庭审的规范性文件了解不够全面所致。1997年初发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