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楠 《法制与社会》2013,(24):30-31
在我国,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理论界中倡导的诉讼经济原则,越来越被司法实践界所重视,此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够节约诉讼资源,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是大量积压的案件得以尽快解决,提高审结效率。缓解了司法资源和司法需求的剧烈冲突。本文从诉讼经济原则的概况和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诉讼原则的作用和完善,以达到刑事司法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也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加强环境资源的审判工作,推进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全面生态文明制度的必行之路,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设立是环境司法从理论到实践所迈出的重要一步。环境司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环境司法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制度和环境诉讼机制。环境公益诉讼要合理认定公益诉讼主体,降低诉讼门槛,合理确定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承担方式,并加强环境司法的教育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3.
司法活动是受到成本与效益原则支配的经济活动.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当事人和法院都希望降低诉讼成本,并实现司法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国现阶段,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就是要求降低个案的处理成本.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理念层面上,需要改变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成本关系的认识;诉讼制度的设计应当更加便利当事人提起诉讼;改变"真实主义"的诉讼价值观;保障诉讼的效率等.在制度层面上,则需要根据上述观念重新设计我们的程序和审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明确将及时性原则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也没有提出刑事审判效率的概念,但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法第三编第二章专节规定简易程序,此外,还为各个诉讼阶段的具体行为设定了期间,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提出了诉讼及时性的要求。“公正与效率是二十一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这一科学论断为刑事审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日益增加的刑事积案,仅靠无限度的加班加点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以清案活动为典型的大运动形式,目前也是弊端尽显…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各国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实行的小额诉讼程序,目的既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减轻法院负担,也在于实现司法的便民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便捷的接近司法。本文试着总结了小额诉讼程序所应遵守的特殊的原则,及我国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时应当注意改革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程序正义的实现,我国亟待对级别管辖、审限、举证期限、鉴定、诉讼义务等规范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司法多元化、电子化和专业化的改革。有效的司法管理可以促进民事司法高效运转。但民事司法不是服务。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要求,未来应当反思"司法服务论"的观点,并调整诉讼效率、当事人满意等考核指标,转而维护法官法定、武器平等、直接与言词等诉讼原则。尽管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尤其是在线调解机制具有积极意义,但司法的未来仍取决于诉讼而非调解。司法多元化的改革,仅意味着司法由两大支柱体系转向由诉讼、公证和调解构成的三大支柱体系。在"纠纷预防胜于纠纷解决"的政策指引下,对我国公证进行电子化改革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王福华 《中国法学》2024,(1):124-144
互联网司法的正义性是司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与人工智能司法构成当代互联网司法的基本面貌,互联网司法的多样化样态带来了差异性正义诉求,以及进行合理融贯性论证的要求。首先,互联网司法改变的是司法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方式,其分配既要在工具角色上贯彻需求原则与比例原则,提升互联网司法的效率与便利度,又要在功能角色上贯彻平等原则与贡献原则,实现新型司法资源的分配正义,并借助互联网法院的行政司法职能实现互联网治理。其次,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在线诉讼改变了司法场所,相应地改变了当事人程序参与和程序控制的方式,在线诉讼一方面需要遵循传统程序正义的规范标准,另一方面尚需借助主观程序正义所蕴含的社会评价机制,以增进社会对诉讼程序与结果的信任。最后,人工智能司法中算法和区块链的司法运用使特定事项的自动化判断成为可能,在复制人类法官“外观”辅助或替代司法判断的同时,应设置纠偏系统和事后审查机制,以确保判断的准确、透明和公平。  相似文献   

8.
试析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调解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与我国目前司法改革进程中追求的公正和效率的主题不相和谐,本文试通过对现行诉讼调解制度中的主要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诉讼调解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冯艳昭 《法制与社会》2012,(15):112-113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微小权利受到侵害而需要救济的情形相当频繁,但民众由于种种原因放弃维权或权利得不到救济的情形却数不胜数,法院也面临着巨大的审判压力。当前我国民诉法修正案草案已确立了小额诉讼制度,小额诉讼程序成为了成功解决小额诉讼纠纷、实现司法公平、兼顾司法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司法制度完善不可或缺的部分。民事诉讼程序立法应当体现公正和效率并重的现代司法价值理念,小额诉讼不仅提供给公民平等的机会以"接近正义",而且有利于司法效益最大化、符合费用相当性原则,体现了公正与效率并重的思想,使普通人更容易、简便、高效地保护自身权利,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发挥了法律的巨大功效。  相似文献   

10.
当今司法改革中,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是各国民事诉讼发展的共同趋势。小额诉讼程序以简易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诉讼方法解决了大量的小额纠纷,满足了社会对司法的需求。在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建立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小额诉讼程序,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提高当前诉讼效率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本文阐述和分析了有关小额诉讼的基本问题,比较分析了小额诉讼的理想状态和司法实践的现状,并对我国构建小额诉讼的构建方向和选择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运用可能与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产生尖锐的冲突。由于自近代以来,财产权在规范和事实上都已经上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如何衡平国家权力与财产权的冲突,就成为刑事诉讼的根本使命之一。为此,现代法治国家以程序法定、正当程序、比例以及司法审查等程序原则为核心建构起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的基本程序框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被追诉人财产权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不仅基本程序框架扭曲变形,一些具体的程序制度在设计和运作中也无法真正有效地保障被追诉人财产权,因此,必须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重构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认罪答辩程序和普通程序基本对应了由轻到重的案件,而且各种程序都有其在解决刑事纠纷方面的重大价值和意义.然而各刑事程序的转换是单向的、有限的,这既不能体现司法实际的需要,也没有体现公正和效率.以刑事诉权理论为基石,立足于刑事程序的多样性,要求在不同的程序之间进行适当的转换,对于连接三种程序,保证三者的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确保公正与效率,亦需在转换后的审理方式、审判组织、审限等方面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13.
论犹豫制度的刑事政策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政策司法化的历史表明,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目标使得司法程序在贯彻刑事政策中体现出了独立的价值。犹豫制度就是通过赋予刑事司法机关程序上的裁量权,从而使其发挥追求个别正义、促进司法的人性化与谦抑化等刑事政策功能。我国刑事政策的司法化途径应当注重强调法治原则并通过赋予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由公检法机关主导,当事人仅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这种鉴定权配置方式导致刑事司法公正性不足、效率低下以及权威性缺失的困境。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格格不入。借鉴域外经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应以公正高效权威为目标,赋予辩方司法鉴定启动权、保留侦控机关自行启动鉴定权、限制法官的鉴定启动权以及建立鉴定处分的司法审查制度,逐步形成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相契合的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效率理论呼应下,诉讼经济原则成为研究程序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为此,刑事诉讼程序的运作应该在达成诉讼目的的前提下,强调迅速裁判,讲究程序简化和避免程序浪费或程序重复。诉讼经济原则要求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与运行体现成本控制和协商合意的理念与机制,以此作为考量,辩诉交易、和解不起诉、污点证人豁免的制度确立和简易程序的完善将是中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一事不再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许多国家的司法体系中确立。本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含义及历史发展进行了简析 ,分析了该原则存在的理念基础 ,并提出了我国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效力范围的构想和适用这一原则的例外 ,确保被告人的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7.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attracted the eyes of both the academic and judicial practice circles.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s focus on a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called the criminal procedure for trial supervision (also called as criminal retrial procedur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necessity of its existence and reform, the concept of its reconstruction and the detailed concepts of reform.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criminal retrial procedure is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litigation, and necessar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justice; there are obvious defects in China’s criminal retrial procedure in view of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which calls for reform based on updated concept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 criminal retrial procedure must combine the concepts of the pursuit of justice, correction of erroneous judgments and res judicata and the rule of prohibition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The authors also give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China’s criminal retri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8.
程序法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首位原则、“帝王”原则,构成了现代程序法的基石, 其地位如同罪刑法定原则之于刑法典。从内容上分析,程序法定原则包括了形式(程序合法性)和实质(程序正当性)两项要件,由此产生了形式意义上的程序法定原则和实质意义上的程序法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一种通论性和一般性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对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具有统摄性,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程序法定的具细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几乎都可以归结为“程序法定”原则的不彰、程序法定价值的不显。基于此,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和运行,贯彻程序法定原则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鹏鹏 《法学研究》2014,36(1):150-170
欧陆的刑事既判力理论源于罗马法,指刑事既决事由所创设的稳定诉讼状态,包括既决事项的实质确定力和程序结果的自缚力。刑事既判力旨在解决刑事判决生效后既决事由的效力范围及程序安定性等问题。程序安定、诉讼经济及权利保障是其理论基础。在效力类型上,终局判决的既判力可分为肯定效力与否定效力、相对效力与绝对效力以及主观效力与客观效力。免诉裁决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刑事终局判决,但亦经过较严格的证明程序,具有"类"既判力。刑事既判力阻却制度奉行"禁止不利于被告的变更"原则,严格限制非常上诉与再审程序的启动。中国刑事诉讼长期缺乏程序安定的理念,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应引入既判力理论,以维护判决的权威性及程序的安定性。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审分离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裁判者的中立,防止追诉权的滥用,从而强化辩护职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配合制约”原则的影响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控审不分现象极其普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应当通过程序的完善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