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一、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现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是刑事司法鉴定的重要阶段,包括司法鉴定提出、决定与委托、受理三大阶段。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主要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法院所垄断,当事人仅享有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请求权,是否获得批准还要经过有权机关来决定,因此有失公平。具体表现如下:1、侦查机关享有鉴定启动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情,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刑事鉴定启动权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谁有权最终决定鉴定程序是否启动、决定由谁进行鉴定是司法鉴定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司法鉴定其他制度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鉴定启动程序是司法鉴定的关键程序.本文通过探讨西方各国在刑事鉴定程序启动权归属上的差异,寻求构建我国刑事鉴定启动程序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设计的模式,更影响一国权利保障体系的配置结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对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架构不同的鉴定启动机制。公诉案件在保留现存鉴定启动权制度下赋予当事人鉴定的申请权,增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选择权,并对职能部门的启动鉴定权进行限制性制约,在完善鉴定结论“告知”制度的同时,建立“立证、留鉴、备鉴”制度;自诉案件实行当事人启动权制度:建立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相协调的鉴定启动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鉴定在刑事诉讼中意义重大,其中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又是重中之重。以世界各国典型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模式为参照,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尚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具体建议包括赋予控辩双方同等的鉴定申请权、在公诉案件中合理配置启动权、合理规制重新启动权,使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体现实体正义、程序公正及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存在控方权力过大,启动权分散、证明责任与鉴定启动权无法衔接等问题。重新分配鉴定启动权、构建强制司法鉴定机制以及强化诉讼主体监督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刑事鉴定启动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司法鉴定启动模式设置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关于鉴定启动制度规定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改革方式和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7.
略论刑事司法鉴定资格与涉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刑事司法鉴定资格与涉围周平一、刑事司法鉴定的概念。所谓的刑事司法鉴定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的问题,委托国家鉴定机关聘请或指定具有一定刑事司法鉴定权的人,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赋予刑事当事人司法鉴定启动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大陆法系一般赋予当事人刑事鉴定启动申请权,由法院或检察院决定是否进行刑事鉴定,同时赋予当事人救济权;英美法系一般赋予当事人完全的刑事鉴定启动权,当事人自由决定是否启动刑事鉴定。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赋予当事人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申请权,并规定有效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司法鉴定中,强调程序人道价值是必要的。在刑事司法鉴定程序人道体现在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鉴定事项的知恶权;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权,鉴定辅助人的援助权等。这些权利的实现,就是程序人道的迈进。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化。鉴定制度逐渐显现出滞后的趋势。尤其是鉴定启动权的配置存在很大的问题。受到诸多学者的诟病。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考察两大法系国家鉴定启动权配置模式的基本原理。解释我国法律实践中刑事鉴定启动权配置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论辩各种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程序设想。  相似文献   

11.
鉴定结论被人们誉为"科学证据"。通过对13起错案涉及有关鉴定问题的透视,发现这一"殊荣"因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问题鉴定"使某些鉴定结论成了错案的"帮凶",这不仅导致了案件事实的错认,造成了司法不公正,同时降低了司法鉴定的公信力,最终影响了诉讼效率。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在取消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内设鉴定机构的同时,准许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这种制度是否合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司法鉴定技术标准的现状和司法公正对司法鉴定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基本原则,尤其对司法鉴定技术标准的推行体系,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针对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启动程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现状和,提出完善构想,期望能够解决当前刑事司法鉴定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以探求适合我国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4.
霍宪丹  郭华 《法律科学》2010,28(1):143-149
司法制度改革是以消解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性因素作为逻辑进路的。然而,这些消极性的体制性因素在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过程中并未因改革而消退,法律所型构的目标不仅没有达到,而改革的成果又被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所遮蔽,致使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陷入了治丝益棼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对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原有逻辑进路进行反思,从中寻找出能够保障司法鉴定可靠性和可信性的路径,保障接续而来制度本身的改革以及其他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产物,因其自身技术手段应用的结果被理论与实践模糊与混用而衍生弊害,影响了"侦查的科学化"、制约了"审判的科学化",甚至阻碍了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深化。对其模糊而混用的成因与流变进行追溯、考察发现,对它们在技术涉及的范围、可靠程度及其结果的功能上的差距,应当予以区分。在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过程中,除应对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在理论上作出初步界分外,还需要建立司法鉴定技术准入制度及淘汰制度、刑事技术鉴定向司法鉴定的转化机制以与之调适。  相似文献   

16.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制度有利于认定案件事实,保障法律正确适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实施以来,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在司法鉴定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的衔接、相关制度的健全、传统观念的转变等方面仍需完善。本文就完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司法鉴定权威性、鉴定人执业制度、执业监管制度的完善作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7.
陈学权 《法学杂志》2020,(1):99-112
有关辩护律师法庭地位的理论学说,大体可归纳为辩护人系司法机关、辩护人系当事人的利益代理人和辩护人系限制的司法机关三种类型。我国对辩护律师法庭地位认识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从司法机关理论到当事人利益代理人理论的转变过程。综合考虑我国对律师的管理及定位、我国刑事司法对实体真实主义的追求、刑事审判模式的职权主义传统及未来的改革走向等因素,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辩护人的地位宜建立在限制的司法机关之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司法鉴定人资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玉文 《政法学刊》2009,26(2):79-82
我国司法鉴定组织体系是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部门分设体制,在鉴定机构设置的原则、布局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存在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具有行政权背景的鉴定机构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鉴定机构等三种类型的鉴定机构,由此导致对司法鉴定人实行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制度管理方面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为确保司法鉴定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执业能力和规范执业,提高鉴定质量,有必要实行复合制的鉴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鉴定业务的经常性培训交流与考核机制、建立法官对鉴定结论的实体审查制度和建立司法鉴定专家库等。  相似文献   

19.
王云海 《法律科学》2003,(6):116-121
日本司法鉴定制度既不能满足诉讼对鉴定的需要 ,又影响了鉴定人的水准和鉴定结论的质量 ,成为导致诉讼非公正性和非效率性的重要原因。但其目前所进行的司法鉴定改革及诉讼专门委员会的设立都以法院为主导 ,虽易实现效率性 ,但难于保障公正性。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 ,不仅注重规定鉴定结论与诉讼或法官的关系 ,而且更应注重建立中立的、统一的司法鉴定组织 ,注重使其他鉴定人员与司法鉴定挂钩 ,注重司法鉴定人员的司法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实施,为我国司法鉴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决定》实施以来,司法鉴定机构增长迅速,其中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增速更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之首。如今,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已经成为了我国司法鉴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优势,推动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司法鉴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