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使初期象征派诗人将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看成一种超越形式文法的组织法则,一种利用语言技艺来营造诗质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文学     
<正> 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音乐的乐谱与文学的文字表述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表述,所不同的是音乐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而文学语言表述中的声音并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乡土诗歌虽然遭受日本殖民文化的残酷摧残与战后西方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但它仍在顽强生长。这除了其外部的生存条件和自身的内部因素外,还与其扎根现实生活沃土,执着地汲取台湾民间蕴含的闽南风情有密切的关系。考察台湾乡土诗歌对闽南风情的汲取与弘扬,探讨产生这种文学现象的内外诸因素,对我们深入研究台湾乡土诗歌,显然是有意义的。台湾乡土诗歌对闽南风情的汲取与弘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取用闽南方言音律。台湾乡土诗人注意汲取活在民众口头的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谣及俚谚入诗,以闽南方言独特的音律来加强作品的地方色彩。(一)适应乡土诗的乐感需求,表现诗作的乡土音乐美。台湾乡土诗歌具有与其他流派诗歌不同的属性,即特别重视对民俗歌谣音乐的挖掘与表现。由于台湾民间的歌谣唱词大多为  相似文献   

4.
魏鸿雁 《前沿》2010,(20):160-162
"隐"是赋、比、兴等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是言意之辩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刘勰对其作了准确的解释。其特点是"舍容取心",借辞传意,使语言形成丰富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形成"隐"的语言手段是"曲""婉"。"隐"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诗歌理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与普及,诗歌有了新的媒介和载体,网络诗歌随之出现。受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诗歌的语言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征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可归纳为口语性、叙事性和反讽性,每种特征都有其显著的表现形态、成因以及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甘玲 《求索》2010,(6):181-183
中国古诗学有别于西方之学,它从作品的创作立意到文本语言组织、从美的构筑方法到美之价值判断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特质和语言技巧,都是诗人以细腻的诗心在生命的感受中提炼发掘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内向维度的探索和追求,诗人常以不同的语言技巧展现出来,并刺探入他人内心的本真中。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目治法为研究对象,目治法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结构方法,它反映了一种中国古典的心灵主体论,与西方的现象学的精神遥相呼应,着力于人类内在世界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李向梅 《前沿》2007,(11):220-221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认为诗歌的宗旨是创造美,因为唯有超凡绝尘的美才可唤起人们的兴趣。而诗歌中最美的是美人之死,凄美而伤感,这正是作者要传达给人们对美的理解。作者一生著作颇丰,我们选取其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安娜贝尔.李》为例,通过主题的忧郁美、语言的音韵美和意象的古典美三个角度分析其作品中的唯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锋 《求索》2008,(4):196-198
诗歌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音乐。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抒情,更是通过声音发出的寓言和神话,诗歌中存在着天然的语音隐喻模式。本文通过对语音与语言、语音与隐喻的关系进行一番学理化的梳理,探讨古典与现代诗学观念下诗歌语音隐喻的诗性功能,以期为中国现代诗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8)
正诗人,首先是人,而后是诗人;人的品格参差不齐,诗的境界高低悬殊。评论一位诗人的文学成就是否高贵、是否值得尊敬?首先审视其作品情思的高低境界,其次研究其语言形式的艺术造诣。情思是诗歌内在的精神,是第一义的品格素质;语言是诗歌外在的形式,是第二义的技艺表现;技  相似文献   

13.
陈博 《传承》2009,(14):134-135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追求文字精粹、允许语言超常、强调词语新颖、重视声音和谐等是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探讨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对于深入欣赏古典诗歌作品、创作新的诗歌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蒋蓉 《求索》2007,(7):170-172
在杨万里的诗歌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天性的纯真复活。童真美是杨万里诗歌极富艺术魅力的部分,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以诗歌的形式描写儿童丰富的生活,走近童心世界,倾注无限深情,与儿童同呼吸,共忧乐;以儿童的心理抒写自己的豪情志趣,表现率真豁达、潇洒倜傥的胸襟性格;以儿童的审美趣味取景入诗,由此及彼,移情于物,融自然美与童真美于一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估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上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为了恢复诗歌语言的敏锐,使思维和表达充满弹性和活力,它以其大胆的批评精神和新奇独异的语言特质,为诗歌及整个新时期文学开辟了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六朝文学注意到文学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认识的表现。虽然到齐梁时期,声律的研究被直接引进诗歌写作中,人为地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使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我国文字声律的研究,以及声律对文学艺术表现的作用,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声律》篇,他不仅  相似文献   

19.
刘德岗 《前沿》2009,(9):185-188
北岛和舒婷是新时期以来蜚声诗坛的两位有重要影响的朦胧诗人,他们在人生阅历、诗美追求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诗歌美学方面还是表现出了诸多不同:在诗意内容上,北岛以"恨"为主基调,而舒婷则以"爱"为主旋律;在诗歌切入点上,北岛从思想切入,而舒婷则从情感切入;在意境营造上,北岛使用的是"缘情造景",而舒婷运用的则是"触景生情";在诗歌风格上,北岛表现出的是壮美,而舒婷表现出的则是优美。  相似文献   

20.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