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挥民俗习惯在治安调解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文升 《公安研究》2008,(11):25-28
在治安调解过程中,运用民俗习惯化解矛盾纠纷,常常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民俗习惯进行治安调解必须坚持以不违反国家法律为前提,以善良习俗为标准,以自愿为基本理念,以公平合理为原则。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实现治安调解过程中国家法与民俗习惯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韩红俊 《前沿》2010,(2):74-77
民俗习惯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依据,与国家法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合作与补充。传统社会和现代法治之间的裂隙、法律的漏洞或不确定性为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民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达到了解决纠纷的目的,但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如何将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达到规则之治和解决纠纷的统一便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善良风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且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在生活实践中反复适用的一些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在务川县自治县等农村地区,民风淳朴,各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决定着人们的是非观。在发生纠纷需要解决时,人们更倾向于以他们认可的民俗习惯所蕴含的正义观为标准评判...  相似文献   

5.
高国庆 《人民论坛》2012,(11):130-131
该文以英汉习语为切入点,研究汉英民族的民俗文化。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概述了习语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民俗在节日、居住习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应加强对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相生相成关系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24)
<正>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涉及的内容也很多。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因而,民俗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由此,近年来,两岸交流把民俗交流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具有预防犯罪的作用。道德是以道德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传统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作用。因此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放松 ,要始终坚持道德第一的观点 ,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都把德育放在首位。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 ,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展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俗具有社会性、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其形成以社会生活为基础 ,其发展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对社会生活具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民俗全面渗透于社会环境之中 ,对公安工作有各种影响和作用。公安工作应严格依法尊重民俗 ,充分开发利用民俗资源。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广泛流传的各种民俗活动、风俗习惯的总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吸收丰富的一面,又有顺应时代而扬弃、衍变的~面,既有困于习惯的延续性,又有关照现实的灵活性。民俗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世代相传的民众习惯,因而具有群体意识性和相对稳定性。民俗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民俗是民族心理意识的表现形式。白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总人口130多万人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西部洱海周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考其族源,学…  相似文献   

10.
吴毅 《桂海论丛》2000,(2):72-75
民俗作为风习性文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与人类共同发展的伴生性、永恒性。文艺要反映生活,就必然要反映民俗。通过描写民俗活动,透视民俗现象,揭示民族,情理、情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艺术观照,是使作品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文艺民族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南诏国的习惯法与社会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云 《思想战线》2007,33(5):123-124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体系应用各种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相互关系进行指引和调节以实现安宁和协调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习惯法虽有多种解释习惯但可以归纳为社会人群的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已经确定,被人们所公认并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就理所当然可称为习惯法[1](P236)。在  相似文献   

12.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作为上位概念,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背后若干决定因素的差异。刑事审判领域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刑法内衡平机制的利用,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规制,案件事实、证据的适当选取,审判活动内容的扩大等途径,实现法律框架内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刘宏宇 《人民论坛》2011,(12):86-87
法律自其产生之初就当然地具有世俗性,它是为俗世人的幸福而存在的。它自身包含公平正义等良好的价值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和推崇。它立足于最广大的人们,以对违法者的惩罚保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秩序。作为社会总体价值的保护者,法律又自有其优良的本性,它是人们理性的选择。法律的功能决定了它是能够也是应当被信仰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自其产生之初就当然地具有世俗性,它是为俗世人的幸福而存在的。它自身包含公平正义等良好的价值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和推崇。它立足于最广大的人们,以对违法者的惩罚保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秩序。作为社会总体价值的保护者,法律又自有其优良的本性,它是人们理性的选择。法律的功能决定了它是能够也是应当被信仰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适应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自然地以血缘为纽带而生活在一起,组成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当时,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人们的生产组织,又是人们的生活组织,内部不存在任何具有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因此并无所谓法律。在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内部,调节人们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靠习惯或说习惯规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人情社会”下中国人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重情甚于重理,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总是按习惯依人情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法律进行变通适用。这是一种“变通”的法律观。从心理的、历史的和法律的视角分析“变通”法律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而不是某个社会可以选择或购买因而不具有任何特定社会遗传标志的中性人造品.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中国和西方由于在国家的起源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律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韦志明 《长白学刊》2010,(1):109-114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社会生活方式是在场域与惯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进而可以认为,在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习俗意义的生活方式。习惯权利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正当主张:其正当性在于它在价值上体现了秩序价值,在内容上体现了对人们日常生活利益关系细节性划分的意愿与实践,产生方式上是民意的直接表达,产生与运行效果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效统一;其主张性在于它要求人们对已然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事实予以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9.
民间法是一种相较于国家法意义层面的民间性规范体系,其以民俗、风俗、习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民间法在社会历史及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首先,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生存经验的文化总结,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其次,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规范体系,契合司法实践,秉具经验理性;最后,中国传统民间法还是一种共同信仰,其以纠纷解决、秩序理性为其最终归宿;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法特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孙桂华 《前沿》2011,(2):121-124,142
孙晓楼的《法律教育》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法学教育专著。他以社会法学为理论基础,学以致用为指向,认为法律人才是具备法律学问、社会常识和法律道德,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工作者。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教授,爱惜教授也就是爱惜学生。以他的法律人才观反思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