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新的核战略与冷战时期的核战略在战略思维、战略原则、战略态势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核战略思想也是前者在新形势下的调整、发展和演变.对两者加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新核战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中美核领域对话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12日,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到访中国第二炮兵司令部.二炮领导会见盖茨一行并介绍中国核政策和核战略.盖茨邀二炮领导尽早访美.尽管没有6年前拉姆斯菲尔德首访二炮那样轰动,但此行仍受到美方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与我二炮的对话看成是两军交流的重要内容,认为是中国军事透明的具体表现,盖茨本人就是核领域对话的积极推动者.中美核领域对话[1]主要是指双方官员和学者围绕着核政策、核战略、核武器现代化等诸方面进行的交流活动.它从非政府层面延伸到政府层面,历时数载,但到目前为止结果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双方核力量水平相差甚远、双方核战略内涵与处延均有不同所指、两国理论界对核领域对话定义不同以及核对话动机与期盼也不一样,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核领域对话.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防部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于2002 年1 月正式出台, 这标志着在经过近10 年 的调整后, 新世纪的美国核战略已现雏形。新的核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同时, 将威慑的对象扩大并 且重点发生转移, 提出建立“新的三位一体”威慑力量体系, 加强常规和防御力量, 构建一种全方位 的威慑。新世纪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必将对大国关系、战略态势和未来的国际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 响。  相似文献   

5.
虽然美国国防部 2 0 0 2年 1月 9日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做了介绍 ,但许多内容并没有公开。 3月美国媒体进行了曝光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报告不仅暴露了美国当前在反恐进程中再度行使“核恐吓” ,也昭示了美国未来核战略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媒体所披露的美国准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核打击、以及将核武器用于地区战争和常规军事行动的提法 ,说明布什政府的核政策同以往历届政府相比 ,出现了实质性的区别 ,其结果必然给 2 1世纪的国际安全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8年掌握核武器之后,巴基斯坦战略学界普遍支持在常规战争中"首先使用"核武器打击印度常规军事进攻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该学说成为了主导巴基斯坦核战略的核心思想,并塑造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观。为什么巴基斯坦会产生"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现有的两种解释均存在着较大缺陷:一种认为,中国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学说主要来源于中国;另一种认为,巴基斯坦精英阶层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了"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和巴基斯坦虽然有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并未成为巴基斯坦的学习对象。巴基斯坦的战略文化属于外向型战略文化,其表现特点是倾向于学习强者的国家安全观,北约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流行的核战略学说,因此,该学说极大的影响和塑造了巴基斯坦核战略安全观。  相似文献   

7.
核原则是实施核战略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印度核原则的文件是1999年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发布的《核原则草案》,其中包含了印度核战略的两大核心原则,即“不首先使用”和“可信的、最低限度的威慑”原则。本文着重分析了其动因,并对此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6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迟来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以下简称报告),对美国未来数年内的核战略作了新的部署。  相似文献   

9.
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奥巴马政府在上两届政府对国家核战略两次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调整。主要体现在:战略理念上以常规武器优势替代核打击威慑;战略原则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战略目标上转向以防范和应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为重点;战略手段上相对倚重国际协议和条约的制约力。然而,奥巴马政府的报告并未否认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和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用核,也未放弃重新研发新核武的立场,更没有放弃维持其全球独一无二核优势的目标。"报告"虽然具有某些积极意义,但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问题,也无法化解当前的伊核、朝核危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俄罗斯当局根据趋于严峻的安全形势不断对其“现实遏制”军事战略进行调整,作为俄军事战略主要依托的核战略及核力量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充实,更加强调“先发制人”思想,突出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把核武器作为遏制对俄及其盟国发动战争的主要手段。一、俄罗斯核战略的调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核战略几经调整,从叶利钦时代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到现在宣布将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俄核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一)对所处安全环境的分析更为现实。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颁布的《军事学说》认为俄面临的安全环境甚为理想,甚至没有明确的作战…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伟明 《国际观察》2001,21(5):27-30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形成于二战之后,其背景是担心核扩散会引发地区性的核冲突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核战争,同时也担心核扩散会削弱美国的核垄断和核优势地位.然而,美国在具体执行这一政策时却经常是前后矛盾的.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俄两个核大国发生核对抗的可能性下降,对此,美国对核不扩散政策作了调整.本文对美国这一政策调整的取向作了分析,同时指出,其要旨是为了维护其核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印度与美国开展全面民用核合作已成定局,美国国会的最后批准已仅是时间问题。但美国国会围绕该协议的辩论以及若干相关事态的发展,将对核协议的未来实施过程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国会的辩论既表明美国在固守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美国及全球安全利益方面的复杂考量,同时也注定印美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不会一帆风顺。对印度而言,该协议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同时存在,在获取国际先进核技术的同时确保自身的核军备计划不受损害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尤其是"9·11"后,核恐怖主义威胁日益上升,美国政府通过对核恐怖主义的安全化操作获得了相当的特殊权力.通过对特殊权力的运用,布什政府较为成功地发展出一套层次性防御措施.但与此同时,美过度运用安全化逻辑导致了对假想敌的塑造,使其在伊拉克及伊核、朝核问题上陷入困境.这甚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奉行单边主义核战略和核军控政策引发一系列严重负面效应,特别是2002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公然放弃不对无核国家发动核攻击的原则,更是极大地刺激了核扩散,导致更多无核国家竞相发展核武器。奥巴马上台后,主张回归双边和多边的核军控政策,提出“无核武器世界”的主张,开启美俄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并倡导召开核安全全球高峰会议。奥巴马的核政策对于防止核扩散将会起积极作用,然而,只有超级大国放弃全球霸权野心、世界所有国家建立真诚互信并经得起国际核核查,“无核武器世界”才会真正来临。  相似文献   

15.
16.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cooperated closely in resolving the second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worked together with South Korea, Russia and Japan to prevent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from spiraling out of control, and they have also tried to make progress in the six-party talks. Despite differences over the issue, both sides are maintaining the momentum of cooperation with increas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The current U.S.-North Korea rapprochement has progressed quickly, adding a new factor in Sino-U.S. cooperation. Apart from bilateral contact with Nor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is insisting on a multilateral approach, continuing to persuade China to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a nuclear-free Peninsula, and jointly advancing the process in the second phase set forth in the February 13 Agreement on Initial Actions. China's role,therefore, remains indispensable.  相似文献   

17.
The United States’ grand strategy has consistently been marked by a distinct tendency toward nuclear hypertrophy. Especially the inherent difficulties in extending deterrence to its allies and friends, compounded by the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 as an unassailable ‘insular’ fortress off Eurasia, have generated, rather paradoxically, a strong incentive for Washington to pursue a wide margin of nuclear superiority, if not nuclear primacy. This has implied, in turn, the deployment of redundant arsenals, robust counterforce capabilities and even a ballistic missile defence. Significantly, not ev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ough solemnly committed to nuclear disarmament, abstained from embracing a very ambitious modernisation program of American nuclear forces.  相似文献   

18.
The Iran nuclear issue has become the "third factor" in Sino-U.S. relations. Problems began when the U.S. imposed sanctions against Chinese companies, and this became a major issue affecting Sino-U.S. relationship.China and the U.S. have different agendas in dealing the Iran nuclear issue. However, they also share some common ground. Different scenarios regarding the Iran nuclear issue affect Sino- U.S. relations in different ways.  相似文献   

19.
W.N. Medlicott, Douglas Dakin and M.E. Lambert (eds.),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 Volume XX. German Reparation and Allied Military Control 1922. Russia, March 1921‐December 1922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76). 970 + lxx pp. £23. ISBN 0–11–591553–2

W.N. Medlicott and Douglas Dakin (eds.), assisted by Gillian Bennett,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 Volume XXII.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kans 1921. Albania 1921–2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80). 885 + cxii pp. £45. ISBN 0–11–591555–9

David S. Newhall, Clemenceau. A Life at War (The Edwin Meilen Press: Lampeter, 1991). 682 + xv pp. £35.95. ISBN 0–88946–785–4

J. Calvitt Clarke III, Russia and Italy against Hitler. The Bolshevik‐Fascist Rapprochement of the 1930s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No. 21,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 1991). 218 + xvii pp. £59.95. ISBN 0–313–27468–1

David Dutton, Sim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Sir John Simon (Aurum Press, 1992). 364 + viii pp. £25. ISBN 1–85410–204–4

Peter Neville, Neville Chamberlain. A study in failure? (Personalities and Power Series, Hodder and Stoughton, 1992). £5. ISBN 0–340–5630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