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村教育的思考——农村教育三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并将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农村教育公平的空间需要在制度政策、投入经费等方面进一步地拓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整个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农村女性受教育过程中嵌入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无论是在教育资源还是在教育机会上,女性均处于辅助性的从属地位,造成女性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方面相对劣势。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2.
性别意义上的分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性别分层一方面是指男女两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当代中国女性NGO组织发展与性别分层有密切相关性,一是女性NGO内部的差异化性别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差别的结果;二是女性NGO由于受到了性别的影响而降低了其本身的职业声望;三是女性NGO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个女性隔离职业,造成职业的性别歧视。而女性NGO发展推动社会分层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转变,主要在于其能促进建立一个利益均衡的制度结构,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建立一个开放、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整合、形成性别平等的政治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四川仁寿县清见柑橘协会和清见果业合作社为例,探讨女性在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素质,培养平等、自主、合作意识,并在经济上受益、社会地位提高等问题,分析目前女性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运》2007,(7):10-14
有机会进入权力架构和充分参与决策工作●一直以来,传统习俗、经济及社会结构、教育和就业机会令女性难以与男性同享平等。历史上虽然不时会出现卓越的女性,但为数不多。为消除不平等,除个人作出努力外,亦有必要透过机制作出改善。  相似文献   

5.
试析各级领导班子的性别比例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参政是实现男女两性地位平等的主要标志.构建妇女参政的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妇女的参政水平,评价妇女参政各个侧面及整体发展的情况.尽快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中国妇女参政指标体系,可以为更多女性走向决策层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也为女性提供了平等参与权力与资源分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艳莲 《人民论坛》2010,(7):284-285
影响女性职业抱负的因素包括性别、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女性所受教育在工作中的收益、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我国应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扩大女性入学率,在职业教育中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对贫困女学生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7.
叶晓楠 《人权》2006,(4):17-18
从参政议政到自主创业,中国女性正拥有越来越多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获得越来越多施展才干的机会,并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认识男女不平等的起源是克服(消灭)男女不平等的第一步。在几种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男女不平等。可见,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中有跨阶级、超阶级的因素。男女有差别。其中体力差别最容易被各种生产关系转化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所以,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越先进,男女不平等的自然原因越少。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公有程度越高,社会地位与单个人体力差别的相关性越少。不管自然体力的差别有多大,没有阶级差别的转化与放大,男女平等也不会形成现在这样的社会问题。比如,女奴隶主、女地主、女资本家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恐怕不会很严重,不…  相似文献   

9.
影响女性职业抱负的因素包括性别、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女性所受教育在工作中的收益、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我国应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扩大女性入学率,在职业教育中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对贫困女学生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0.
马云 《前沿》2010,(12):74-77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扫盲教材开始涤除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大量嵌入反映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的内容,展现了新型的女性职业观和地位观。同时,受旧有的"男外女内"思想的羁绊,扫盲教材又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凸显了实质上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折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1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地位获得模型分析,考察了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并重点探讨了家庭背景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地位、户口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即,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局限,出身于较差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生长于农村或来自农民家庭——的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  相似文献   

12.
数字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85.2%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地位表示满意,超过1/3女性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  相似文献   

13.
陆建民 《中国妇运》2013,(10):10-14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和人民幸福之梦的有机统一,而保障包括女性在内的每个公民平等地拥有参与、促进并享受社会发展的机会,以及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权利,则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从这一视角出发,以1990年起每10年进行一次的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为依据,透视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迪。一、实现“中国梦”:妇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过去百余年间“中国梦”的每一次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4.
聂琴 《思想战线》2003,29(5):50-53
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关系是长期存在的事实,教育是女性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人"从而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的关键,但在男性中心文化灌溉下的教育,并不会产生出真正的两性平等。所以,应当通过新的女性教育来实现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15.
老年妇女的社会地位,既是女性个体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不断选择和累积的结果,同时也是妇女一生成长发展所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所塑造和影响的结果。对处于生命历程晚期老年妇女社会地位的考察,是全面认识妇女社会地位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妇运》2005,(10):12-18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口的一半。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有着特殊影响。促进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断得到保障,妇女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公平正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努力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从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男女两性不仅享有法律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实际的受教育机会也日益平等。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基础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还没有完全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新的问题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出现。本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的数据,从基础教育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内容以及教育结果三个层次上来讨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力图从教育公正以及性别平等的角度来说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相当数量的女童的受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本文建议,要从政府、家庭以及教育系统本身着手消除基础教育体制、观念以及内容上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妇女受教育水平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同时,教育也是一种赋权工具,是妇女地位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提高妇女的经济、政治参与水平,改善妇女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通过妇女教育获得的状况及变化、妇女继续教育状况及变化、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回报的性别差异及成因四个方面来考察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妇女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政府和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不平等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但多数研究采用定性方法,侧重点在于探讨教育不平等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横向不平等,而采用定量方法,重点关注教育不平等的纵向方面的实证研究则不多。文章基于CGSS2006数据,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城乡居民纵向教育不平等的存在及其演变。研究发现,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因素近三分之一来源于家庭教育背景和阶层地位。而与家庭阶层地位相比,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体受教育水平具有更持续性的影响。据此,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自主招生制度、设置定向招生计划等政策措施以减少纵向教育不平等,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2005,(5):7-15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口的一半。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有着特殊影响。促进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断得到保障,妇女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公平正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努力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