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冶铜都黄石是我国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目前仍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铜等金属遍布山水之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金属铜本身无毒,引起中毒的均为铜盐。但自然铜慢性摄入不会致人急性中毒,只能沉积在人体组织、内脏和骨骼中,特别是死亡后骨灰呈蓝绿色。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而疑为急性铜中毒。笔者曾遇一例疑为急性铜中毒致死者,经临床会诊和动物实验而排除,报道如下:1案例简介刘某(女,84岁,家庭妇女),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入院治疗,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八天后死亡。火化后半年,家属疑刘某被人投毒…  相似文献   

2.
<正> 有机磷中毒时,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清的胆碱酯酶活性均有显著降低,有助于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诊断。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亦可用组织化学方法从形态学上获得证明。人体或实验动物有机磷中毒,通过组织  相似文献   

3.
毒鼠强中毒9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毒鼠强中毒案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观察了9例毒鼠强中毒案例,拟通过中毒后临床症状、中毒死亡尸体征象的观察,对现场案件性质、中毒原因的分析以及现场抢救有所帮助。1资料介绍收集的9例中毒人员年龄在2.5岁53岁,其中男性5人,女性4人;死亡6人,存活3人,死亡6人中男性5人,女性1人,存活的3人均为女性;9例中毒人员中,被他人投毒而中毒(死亡)8人,服毒自杀1人。2临床症状中毒死亡6人中,有3人分别在医院抢救3h、36h、20d后死亡,2人为当场死亡,1人中毒后死亡时间不详。中…  相似文献   

4.
血清IgE在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鉴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IgE在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EIA法,对17例明确鉴定为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者(休克组)和16例交通事故死亡者(对照组)的心血进行IgE检测,并对2组IgE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休克组IgE水平为(622.49±594.67)U/ml,对照组为(45.04±43.62)U/ml;经t检验,2组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IgE水平升高,可作为鉴定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甲醇(Methyl alcohol)又称木醇,进入人体能引起血管麻痹和神经细胞变性,导致人体中毒。最近国内曾相继发生数起甲醇中毒案件。1986年8月广西某县4名违法者将工业酒精掺水与米酒混合后冒充米单酒销售,导致千余人中毒和死亡。经病理解剖,结合临床症状,拟诊甲醇中毒,最后经化验证实。现将中毒较深的  相似文献   

6.
乙醇(酒精)与镇静催眠剂在日常生活和临床治疗中使用广泛,所引起的中毒较常见。临床治疗及法医学鉴定中常遇到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引起中毒甚至致死的情况。目前,对于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的中毒,尚缺乏比较系统的介绍。本文综述了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中毒的发生率、中毒方式和途径、中毒症状、毒性协同作用的证据及机制等研究进展,以期引起法医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此类中毒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桃耳七作为中草药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如果用药不当亦可出现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作者在工作中遇见一例因误服桃耳七汤汁而中毒的案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41例毒鼠强中毒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通过对41例毒鼠强中毒进行临床及尸检资料分析 ,发现毒鼠强中毒后 ,在30分钟内出现不适、呕吐、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等症状 ;尸体检验有睑球结膜苍白、口鼻腔有血性分泌物、心肺浆膜下出血等表现。对毒鼠强中毒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甲基化情况,为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学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方法 运用甲基化芯片检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者和免疫正常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甲基化情况.使用R语言methylkit、ChAMP包分别对测序数据、芯片数据进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运用随...  相似文献   

10.
<正> 苯海拉明是一种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又名苯那君,可那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毒物分析中经常遇到苯海拉明中毒和中毒致死的案例,为此我们应用GC,GC/MS对体内苯海拉明及其分解代谢产物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毒性死亡案件和与中毒死亡有关的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特点,探讨此类案件的防护重点和鉴定要点。方法对四川大学法医学院1985~2004年106例中毒死亡尸体剖验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性别:男性61例,女性45例,男女比例1.36:1;年龄:以21~40岁年龄组(60.38%)为主;死亡方式:意外死亡最多见(52.83%),其次为自杀(33.02%)和他杀(14.15%);死亡原因:CO中毒、有机磷类中毒、毒鼠强及药物中毒多见(72.64%);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不当12例(11.32%),7例为医源性中毒性医疗纠纷,5例为中毒后在医院抢救中发生的医疗纠纷,主要发生于乡镇医院和县级医院(83.33%)。结论加强毒物的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加生产安全等是减少中毒性死亡的重要手段。提高城乡医疗水平,加强中毒急诊抢救临床技能是防止中毒性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起溴敌隆群体中毒的法医临床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目前,临床上对溴敌隆中毒的认识尚有不足,有关报道也较少见。本文对一起30例溴敌隆群体中毒案件进行了临床特征、误诊情况以及法医临床学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胰性脑病(PancreatlcEncephalopathv)为并发于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有多种精神神经症状。神经病理改变主要是急性、局限性脑水肿,脑软化,血管周围脱髓鞘及多发性小出血灶。少数病例发展迅速,严重,很快死亡”‘。传统观念认为,急性胰腺炎部分死于中毒性休克,部分由于胰腺坏死及血肿胀,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反射性心脏抑制,心跳骤停而死亡。目前作者还未查见国内有关胰性脑病的文献报告。现报告一例,以引起同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案例资料临床经过李某,男,43岁。1995年6月28日上午8时许,突发腹痛伴恶心、呕吐,l小时后医院检查…  相似文献   

14.
溴敌隆(Bromadiolone)属于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首选的灭鼠用药。随着溴敌隆的广泛应用,溴敌隆中毒的临床病例报道逐渐增加。由于国内尚未见溴敌隆中毒致死的尸体改变报道,加上临床所见溴敌隆中毒后机体缺乏特异性改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易造成溴敌隆中毒死亡的漏鉴或误鉴。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毒鼠强中毒的凋亡细胞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Cheng YB  Liu NG  Zhang JH 《法医学杂志》2002,18(3):137-139,14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剂量下毒鼠强中毒后不同时间各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标。方法建立小鼠毒鼠强中毒的实验模型,通过常规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小鼠毒鼠强急、慢性中毒后脑、心、肝、肾等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对中毒实验组的小鼠上述器官检材进行毒物分析。结果慢性中毒组小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脑、心、肝、肾等器官凋亡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急性中毒致死组,且同一器官的凋亡细胞数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有所差异,差别均有显著性;不同器官的凋亡细胞数的峰值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亦有所不同。急性中毒组小鼠各器官的毒物分析结果为阳性,慢性中毒组均为阴性。结论慢性毒鼠强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法医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机体的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表明小剂量、慢性中毒对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的推广,中毒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甚至出现群体性中毒。而临床损伤检验鉴定方面无相关规定,法医临床鉴定面临无章可依的局面。本文收集重庆地区香豆素类中毒案例,通过统计分析,制定了法医学诊断要点,筛选了致人体器官损伤特征性指标,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相应条款进行了损伤程度鉴定,以期能为此类中毒的检验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芬诺酯为临床常见的止泻药,近年来常因药物用量不当而发生中毒,尤其是在10岁以下儿童人群中中毒发生频率极高。除此之外,地芬诺酯常被吸毒人员作为海洛因的替代品大量使用而引起滥用中毒。本文对地芬诺酯的药理、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和检验方法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地芬诺酯中毒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抢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QW  Liu L  Huang GZ 《法医学杂志》2004,20(3):183-184
由于马钱子有较明显的药用价值,因此临床及民间个人应用较多,又因马钱子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常有马钱子中毒甚至致死的案例报道。本文结合文献,从化学成分、中毒剂量、毒理作用、中毒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斑蝥在我国是一种常用的剧毒中药材,如果使用剂量适量、方法得当,疗效显著,可治疗多种疾病;如果使用不当,可致中毒甚至中毒致死。因斑蝥可入药,对癌症、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常有不遵医嘱自行滥用斑蝥治疗某些疾病的事件发生,民间也常有轻信谬传误用斑蝥当作偏方治疗用药。法医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因滥用斑蝥导致中毒或死亡的案件,为此对斑蝥的药性、临床应用、检测方法及发展方向作了介绍,并对滥用斑蝥导致中毒或致死的案例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