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传统侵权法认为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不能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但随着债权不可侵性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西方国家逐渐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通过判例和立法确认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我国应尽快建立完整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使得现实生活中大量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行为得到有效规制,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2.
债权本身具有不可侵性,这在两大法系已成定论。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是平衡合同相对性与债权不可侵性之间矛盾的价值准则,也是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石。我国应借鉴域外立法、学说与判例规则,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明确界定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的具体形式,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妨害合同债权实现,造成债权人遭受财产利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应受侵权法调整。其构成要件,要以存在合法的合同债权为前提,第三人主现上必须为故意,行为必须具有不法性且已造成实际的债权损害。合同法调整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存在缺陷,我们应借制定民法典的契机尽快建立较完善的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的侵权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
邓佑文 《理论月刊》2002,(9):50-50,57
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妨害合同债权实现,造成债权人遭受财产利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应受侵权法调整。其构成要件,要以存在合法的合同债权为前提,第三人主观上必须为故意,行为必须具有不法性且已造成实际的债权损害。合同法调整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存在缺陷,我们应借制定民法典的契机尽快建立较完善的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的侵权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5.
汪超  蔡杰 《长江论坛》2010,(5):56-61
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一直是广受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我国侵权责任法及其它相关法律对此问题并未作清晰详尽之规定。本文提出: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的理论基础并非是侵害他人权利,而在于其行为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利益;这种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类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但并不应该完全排斥过失的情况;这种制度从地位和功能上看只能是违约责任制度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马楠  王荣华 《求索》2013,(3):197-199
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制度的确立与运行,关乎受侵害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却面临着法理基础和立法实践两方面的障碍。我国的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制度应以优先保护第三人利益为理论取向,在法理基础方面,通过对理论的解析超越合同相对性原理的束缚;在立法实践方面,则应针对所附条件过多、规定内容模糊、配套机制缺位等问题,围绕修正既存规定、建立预付保险金制度、加强配套机制保障等方面实现立法的进步。只有将责任保险制度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应然功能贯彻始终,才能实现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的立法初衷。  相似文献   

7.
尹晓 《求索》2013,(9):194-196
自《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关于债权的不可侵性的讨论便又悄然兴起于学界。然而承认债权具有不可侵性的学者多仅从损害赔偿的角度对侵害债权的责任加以研究。却忽视了对其他可能的保护制度之研究。实际上,基于债权不可侵性理论而构架的排除妨害责任制度,无论于理论抑或实践中均有实现之可能与必要,且在国际上已有先例。排除妨害责任在债权保护中的运用,能够使债权在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得到更为完善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侵害债权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债权救济制度,但在我国尚未建立。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梳理了侵害债权制度的历史发展,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阐述了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并分析了侵害债权行为的两种具体形态及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否定了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划分,进而对作为整个德国法系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宜在将来的民法典中规定。以第三人侵害期待利益取代第三人侵害债权,不但可以达到体系维持的臼的,而且对此类侵权行为的客体作出了正确界定,即为一种利益而非法定权利,还能够更好地解释此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0.
合同 债的相对性要求合同只对其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 ,当事人在合同中为第三人设定的权利或义务对第三人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合同 债的相对性例外制度应基于合同对第三人产生竞争力的原因力在于合同本身的既有约定而为法律所肯认 ,而并非法律的直接规定。第三人侵害债权、代理、附保护第三人的契约、代位权与撤销权不应当归结于合同 债的相对性例外制度中。  相似文献   

11.
尽管立法已经确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相关制度,但是学界对于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质疑从未停息。时至今日,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已然“落地”八年之久,经过司法实践的充分检验,其制度构建和实际应用都反映出了许多无法回避的法律漏洞,制度运行偏离立法初衷,功能定位的嬗变导致立法目的的落空。在应急立法背景下,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不仅没有达到立法的预期,而且已然导致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可能陷入“鸡肋”的困境。通过对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功能嬗变的问题研究,深度剖析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偏离立法初衷的原因,以期对完善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为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充分遵从意思自治原则,我国《合同法》应当在合同效力一章中明确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贯彻保护第三人利益与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平衡之立法宗旨,规定第三人享有给付受领权、给付请求权、债权保护请求权以及受领给付的义务;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只能在第三人未明确作出接受合同约定的权利之前变更合同以及可以在合同谈判时约定合同的解除条件等内容。立法体例上采用潘德克顿式,以便与我国未来民法典衔接。  相似文献   

13.
传统债权法坚持债的相对性原则,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恪守债的相对性会导致债的相对性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因而出现了对债的相对性的突破。本文讨论的就是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其理论根源是权利的不可侵性。  相似文献   

14.
张婧  顾长河 《岭南学刊》2018,(6):127-132
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不同于一般合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对特定第三人的效力,依此可形成较为独特的法律关系结构。社会实践,尤其是现代商业实践对此结构存在强烈的制度诉求。目前,我国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只存在于保险、运输等具体的法规当中,其一般规范仍处于缺失状态。学术界对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一般规范立法存在广泛共识。对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立法建构提出建议,对民法典中合同法的立法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彩霞 《前沿》2006,(4):155-157
侵害债权行为是20世纪以来各国普遍建立的一项制度,本文对其法律后果进行分析,并对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承担提出建议,以加强对该制度的认识,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人制度设置的目的是法院将两个有牵连的诉合并审理,其追求的目的是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减少诉讼成本。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特点入手,阐述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诈害防止功能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弥补合同相对缺陷的功能。对我国现行立法关于第三人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进行分解和重构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人制度设置的目的是法院将两个有牵连的诉合并审理,其追求的目的是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减少诉讼成本.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特点入手,阐述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诈害防止功能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弥补合同相对缺陷的功能.对我国现行立法关于第三人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进行分解和重构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半年以来暴露出诸多问题,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审判监督程序解释》,对案外人申请再审进行了规范。通过分析我国再审制度的现状,借鉴法国、我国台湾地区等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可知,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确认这一制度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对我国再审中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构建提出初步设想,从而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程序法对案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效率和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人侵害债权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荣 《前沿》2003,(3):91-92
第三人侵害债权应否成立侵权行为 ,是民法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 ,其价值已日趋显现。为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对其可成立侵权行为各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大多都已认同。本文拟就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从其理论基础、比较法上的考察及其责任构成等方面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 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以致影响债权人债权的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我国合同法第73条对该问题规定仅设一条。因条文过简,实务中不敷应用,遇到实际问题,颇多疑义,有必要就其主要的问题加以研讨。一、代位权制度产生的立法依据按照合同相对性原则,合同的效力仅及于合同当事人。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债务人也仅负有对债权人的给付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