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族问题无小事。当今世界一些多民族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导致民族纠纷、冲突不断,乃至国家解体,造成了深重灾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实现全民族共同进步、发展和繁荣的问题,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文从民族平等论、民族团结论、民族区域自治论和民族发展论四个方面,把握和阐发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永旺 《前沿》2007,3(11):36-38
邓小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民族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其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民族发展要坚持国家帮助与民族自我发展相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最终目标等等。当前,邓小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是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旗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观点。本文概述了他如下的思想观点: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共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克服两种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少数民族享受到民族自治权利;大量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重视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民族关系协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明确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的职责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命,邓小平对这个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备民族得到发展繁荣恩格斯指出,民族平等的含义只能是消灭阶级。列宁把消灭阶级引伸为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才能得到发展繁荣。他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  相似文献   

6.
孟凤英 《前沿》2008,(7):79-80
民族经济发展观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民族工作的核心问题和中心任务,认为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帮助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两个大局”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民族关系问题历来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多年来,作为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工作部门就是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工作,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民族关系理论是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道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民族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经济社会建设坚持从各民族地区的状况和特点出发;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帮助为辅的发展民族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9.
略论列宁斯大林在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上的认知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侃 《前沿》2005,1(8):12-15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后公开发表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科学发展了马、恩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以后的岁月中,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自决的光辉旗帜。但是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在对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掺入了浓重的利己主义色彩,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是世界近代史以来有普遍性特点的大问题。民族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关系到人民的安危与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即:坚定不移地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把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并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宋涛 《桂海论丛》2008,24(6):20-23
民族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经历了以政治平等为特征的发展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PRC) continuous state-building projec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49, the notion of nation and nationality (minzu) has been uninterruptedly utilised by the leading elite in its political programmes. The notion of the ‘nationality question’ (minzu wenti) was employed especially for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the officially identifie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t the time when the multinational nature of the state was made fundamental. However, how a multi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state is interpreted by the state elite and how this interpretation is shaped by their policies have arguably changed along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of the regim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nationality ques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races the shift in its notion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which started in the 1970s. The essa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in the preferred corresponding English term of minzu wenti. I argue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tionality question’ term, which was dominant during the socialist period,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ethnic question’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points not only 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towards minorities, but also legitimises them as the only suitable and rightful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forms.  相似文献   

13.
西周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时期。西周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在巩固政权和统治基础,加强华夷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民族思想和政策已具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和亲政策、藩镇制度、羁縻政策乃至现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都可以在西周民族政策和制度中找到其源头。  相似文献   

14.
马瑞 《桂海论丛》2008,24(6):24-27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逐步实现民族问题指导思想的拔乱反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主线,自觉进行理论创新,正确落实民族政策,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民族的基本概念和民族问题及其实质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的定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民族消亡是指民族差别的消亡 ,是各民族在团结、平等基础上的共同进步 ,共同富裕 ,而不是本质消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消除民族问题事实上的不平等。而抓住发展 ,就是抓住民族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女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汉族女子、全国女性及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物,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突破口,揭示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次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城镇化"概念,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城镇化浪潮历史背景回顾总结了不同时期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着重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中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客观条件、模式选择、动力机制以及相关影响等方面的阐述,从而在此基础上作出对该领域研究的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旨在帮助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争取到与汉族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以便实现民族间的均衡发展。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应该有理论的解读,故通过借助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视角来解读我国的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在对原始民族、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进行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学主流的情况下,罗家伦从近代欧洲民族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与理论出发,对民族、民族性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类型等民族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最终落实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上。他对民族基本理论的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