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感染血吸虫尾蚴11周的Balb/c小鼠肠淋巴结淋巴细胞建立16株血吸虫虫卵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的8株进行扩大培养并进行特性测定。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表明8株单抗都属IgG_1亚型。ELISA试验表明8株单抗都只对血吸虫虫卵抗原起反应,对肝片吸虫抗原和锥虫抗原都不起交叉反应。血吸虫雄虫和虫卵冰冻切片IFA试验表明8株单抗都定位于虫卵卵壳,其中1株同时定位于雄虫表膜,2株同时定位于雄虫肠壁。免疫电转移试验表明8株单抗都能识别血吸虫虫卵抗原55~98KD之间的多条抗原条带,其中有3株单抗同时识别雄虫抗原的1~2条抗原条带。ADCC试验表明在巨噬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介导下,8株单抗中有7株杀伤血吸虫童虫的效果比1:2稀释的、感染血吸虫尾蚴8周的Balb/c小鼠血清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童虫疫苗、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和速冻致死童虫苗免疫雌性C_(57)BL/6小鼠,免疫后检测体液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结果及相关分析表明抗膜抗体和依赖补体的抗体杀伤作用在抗血吸虫感染中起到一定作用,而抗可溶性抗原抗体和脾脏中B淋巴细胞百分数与保护力之间缺乏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Horowitz等(1982)的方法,用超声裂解的日本血吸虫尾蚴粗抗原结合佐剂氢氧化铝凝胶免疫6~8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7周龄的雄性C_(57)BL/6小鼠和2kg重的雄性新西兰兔子。大鼠分为0.2、2、4和8μg四个免疫剂量组;小鼠分为0.2、2和4μg三个剂量组。大鼠和小鼠的免疫途径都是腹腔注射,在初次免疫后的第30天和第70天各加强免疫一次。兔子分为1μg和10μg两个剂量组,采用腘淋巴结免疫法,并在初次免疫后的第二周和第四周各加强免疫一次。所有动物在最后一次免疫后的第15天采用盖玻片法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大鼠的攻击感染尾蚴数为500条,小鼠为60条,兔子为200条。攻击感染后第30天扑杀动物,用主动脉灌注法回收成虫,并以减虫率表示免疫保护力。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免疫动物均获得部份保护力。大鼠、小鼠和兔子的减虫率分别为33.82~45.14%、23.74~42.55%和16.57~19.92%。经统计学显著性测定,大鼠各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小鼠和兔部份组差异显著。本文还应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检测试验动物IgE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活尾蚴免疫组除个别鼠外,均出观阳性反应,第一、二、三次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滴度分别为1:4、1:8、和1:16,但超声裂解尾蚴抗原免疫组和对照组大鼠均为阴性。本试验说明在Wistar大鼠及  相似文献   

4.
采用新城疫LaSota弱毒株疫苗经滴鼻、点眼途径免疫不同日龄雏鸡,然后采集血清、泪液和鼻洗脱液,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抗原特异性IgM、IgG和IgA或SIgA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最高,IgA和IgM抗体水平相对较低。免疫组血清HI效价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血清HI效价。泪液和鼻洗脱液中新城疫病毒(NDV)特异性IgM出现的最早,于免疫后第4天可检测到,并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迅速下降;而NDV特异性IgG、SIgA于免疫后第7天可检测到,并于第21天达到较高水平。13日龄免疫组总抗体水平分别高于6日龄免疫组和3日龄免疫组总抗体水平,但是1日龄免疫组不能诱导呼吸道黏膜产生抗体。研究结果表明,泪液、鼻洗脱液中抗体和血清中抗体均存在日龄相关性变化的特点,为雏鸡出壳后免疫机制的研究和更有效控制新城疫的发生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含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SjGCP)完整ORF的核酸疫苗,评估该核酸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及其保护机制,将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抱雌沟蛋白基因ORF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用重组质粒pVAX1-SjGCP三次肌肉注射BALB/c小鼠,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冲虫,计算减虫率及肝和粪便的减卵率,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第3次免疫后小鼠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细胞因子IL-4、IFN-γ表达水平,探讨核酸疫苗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经pVAX1-SjGCP质粒免疫后诱导了31.9%的减虫率,以及47.85%、68.04%的肝减卵率和粪便减卵率,与PBS组差异显著;pVAX1-SjGCP免疫组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增加,细胞因子IFN-γ及特异性IgG水平提高,与pVAX1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基因DNA疫苗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Th1/Th2型混合的细胞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单抗SSj14的模拟表位,观察其免疫保护作用,利用SSj14单抗筛选富集噬菌体的随机六肽库,应用免疫印迹法确定阳性克隆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采用竞争ELISA法分析阳性克隆的抗原性,用筛选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进行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试验,计算减虫效果,并用ELISA法检测小鼠免疫前后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经3轮富集筛选后,免疫印迹法鉴定到4个阳性克隆,它们对SSj14单抗的抑制率分别为20.0%、40.8%、58.6%、61.5%,并分别在小鼠中诱导了7.42%、9.43%、11.74%、22.30%的减虫率。用噬菌体克隆免疫的小鼠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筛选到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和SSj14单抗有较高的亲和力,并诱导了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的部分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检测了给镉45ppm鸡的外周血液ANAE~ 淋巴细胞百分率、B-淋巴细胞形成EAC花环百分率及血清γ-球蛋白含量、血清IgG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ANAE~ 淋巴细胞百分率减少,B-淋巴细胞EAC花环形成百分率、血清γ-球蛋白含量及血清IgG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镉对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接触镉的时间长短有关。细胞免疫对镉的毒性较体液免疫敏感。  相似文献   

8.
将 4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 2组 ,A组以VR10 2 0免疫作为对照 ,B组以TS2 1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型质粒VTS2 1免疫。用ELISA检测免疫小鼠IgG总量和特异性抗体水平 ,MTT比色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伴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及IL 2的诱生活性 ,常规法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VTS2 1免疫小鼠血清的IgG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 ;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ConA刺激增殖反应和IL 2诱生活性均比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强 ;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也显著超过对照组。免疫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显著增强 ,表明VTS2 1具有很强的免疫激活作用 ,有进一步研制开发成为猪囊虫病DNA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LHD-Sj23/pGEX、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及SEA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后得到的第一峰SEA1作为诊断抗原,应用ELISA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及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结果显示,三种抗原用于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8.79%、98.15%、100%,阴性符合率均为100%;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0%、80%、84%,阴性符合率分别为88.9%、93.3%、91.1%;三种抗原与伊氏锥虫病牛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时间绵羊血清,发现感染6周后均被检出针对这三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且SEA及SEA1在感染4周后即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三种抗原的诊断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C57BL/6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2、3、4、5、7、9、11、13天收集小鼠脾组织,检测分析早期感染阶段小鼠脾中重要炎症因子的表达动态变化,观察脾不同亚群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分析先天免疫分子在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进程中的作用。RT-q PCR结果表明,GZMA、GZMB、GZMK等颗粒酶,CCL2、CXCL10、CXCL11等趋化因子,IL-12a、IL-4、IL-6、IL-10等白细胞介素在感染后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比值一直高于未感染对照组;同时NK细胞亚群比例在感染后第5天和7天明显增多。这些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的变化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等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从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筛选到一编码23kD抗原大亲水区多肽的克隆基因,并把它连接到pGEX载体上进行DNA序列分析和蛋白质表达。结果表明,该克隆基因和编码菲律宾株日本血吸虫23kD抗原大亲水区多肽的克隆基因碱基组成非常相似,193个碱基中只有一个不同,而且这个碱基差异不影响氨基酸序列组成。该重组基因在大肠杆菌里得到高产量表达,而且融合蛋白的纯化很方便。免疫印渍转移试验表明,该融合蛋白能被慢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血清、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为免疫动物血清、日本血吸虫成虫膜抗原和血吸虫谷腕甘肽转移酶(GST)免疫小鼠血清所识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用重组GST融合EgM家族(EgM9和EgM123)蛋白和GST蛋白免疫的犬血清中由靶蛋白(EgM家族)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用GST融合EgM9和EgM123蛋白及GST蛋白为抗原,辅以弗氏佐剂分别免疫试验犬3次,100μg/只,并设GST蛋白组和PBS组为对照。三免后第2周,用羊源原头蚴进行口服感染,25 000枚/只,每周采血直至感染后第45天,以GST融合EgM9和EgM123蛋白包板,用中和反应处理血清中由GST蛋白和大肠杆菌产生的抗体,之后用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中IgG、IgM和IgA的水平。结果显示,预处理的犬血清能去除GST蛋白和大肠杆菌诱导的抗体。二免后IgG和IgM水平达到峰值,IgG应答水平随免疫和感染仍能保持高应答水平。三免后IgG应答水平未提高。第三次免疫后IgM应答水平逐渐下降。IgA产生低的免疫应答,随免疫刺激和感染没有显著的变化。结果表明,EgM9和EgM123靶蛋白免疫犬能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应答,说明用吸收非特异性抗体监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抗鹅细小病毒(GPV)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纯化的VP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的雌性BALB/c鼠,经4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共获得5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细胞株。Western-blot结果表明,这5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能特异地与纯化后的GPV-VP1重组蛋白发生反应,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3株单抗为IgG1亚型,1株单抗为IgG2b亚型,1株单抗为IgA亚型,轻链均为κ链。用单克隆抗体对分段表达的VP1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抗原表位识别区,分别位于VP1的第92~123、92~145和111~145aa。证实,这5株杂交瘤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稳定地分泌抗GPVVP1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用赭曲霉素A(OA)-BSA合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克隆和ELISA法筛选,建立三株分泌抗OA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C_(12)、1D_(12)和2G_7)。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抗体效价为128~χ(3C_(12))和64~χ(1D_(12)和2G_7),腹水抗体效价为10~(-7)(3C_(12)、1D_(12))和10~(-6)(2G_7)。三株单抗(McAb)'均属IgG类,分泌抗体稳定。用竞争间接ELISA测定三株McAb对OA的敏感性为22.5~39.2ng/ml,与异种毒素黄曲霉毒素B_1和ZEN毒素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5.
鸭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鸭瘟病毒(DPV)CHv株经过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反复冻融、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介质离心制备纯化抗原,建立了用于检测鸭血清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工作条件,研制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并对盒内各组分的保存条件、质量控制以及试剂盒的特异性、重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75μg/孔的纯化DPV抗原包被反应板可获得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样品反应后D405 nm值换算为抗体效价的标准直线方程为y=1.573 3.552x(r=0.953,n=40)。试剂盒在4℃保存3个月或-20℃保存10个月后各项性能都很好。应用该试剂盒对皮下注射、口服和滴鼻免疫DPV弱毒的20日龄樱桃谷鸭血液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效价进行了测定,皮下免疫鸭于第6 d,口服和滴鼻免疫鸭于第9 d可在血清中检测到DPV特异性抗体,且至第60 d时依然可检测到高效价抗体。证实,该试剂盒可用于鸭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鸭场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羊口疮病毒(ORFV)新型亚单位疫苗,设计了ORFV B2L优势抗原表位截短重组蛋白,命名为HBBH并经原核表达和鉴定。以不同剂量HBBH不加或加不同佐剂,经滴鼻或颈部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其中滴鼻共4组(HBBH 10μg、20μg、30μg和20μg+LTB),注射组(HBBH 20μg+201佐剂)。同时设ORFV组织灭活抗原+201佐剂注射免疫对照和空白对照,每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7 d。HBBH间接ELISA检测一免、二免、三免后7 d以及三免后14 d血清中ORFV IgG、IgA和三免后14 d肺灌洗液sIgA的抗体水平,取不同水平的IgG ELISA阳性血清检测细胞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表达并鉴定了具有良好反应原性的包含ORFV B2L蛋白优势抗原表位的截短重组蛋白HBBH。免疫小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HBBH通过滴鼻或颈部皮下注射均可刺激小鼠产生ORFV特异性IgG抗体,20μg HBBH+201佐剂注射免疫能最大刺激小鼠血清IgG抗体的产生。实验小鼠三免后14 d肺灌洗液特异性sIgA仅在HBBH滴鼻免疫剂量≥20μg的三个组中检测到,其中30μg HBBH组刺激小鼠产生了最高水平的sIgA。在同为20μg HBBH滴鼻免疫时,添加LTB佐剂刺激小鼠产生了更高水平的sIgA。表明一定剂量的HBBH+LTB佐剂滴鼻免疫可更好地刺激小鼠产生sIgA。HBBH间接ELISAIgG阳性血清的细胞中和抗体效价可高达1:128,且能中和4株ORFV分离株。结果表明,20μgHBBH+201佐剂注射免疫3次和20μg HBBH+LTB佐剂滴鼻免疫3次均能刺激BALB/c小鼠产生高水平的抗ORFV血清中和抗体IgG和黏膜抗体sIgA。本研究为ORFV B2L优势抗原表位截短重组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用SP2/0骨髓瘤细胞与以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SPA)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融合,经克隆和筛选后获得8株分泌抗SPA的杂交瘤细胞株,即3A_4、1IC_2B_3、2C_2、2E_3、3E_6、3F_(10)和3C_2。亚类鉴定为IgG_1(3A_4、3E_6、1C_2、3F_(10)和3C_2)、IgG_2b(2C_2)、IgG_3(2E_3)、IgG总(2B_3)。免疫双扩散法显示2C_2腹水及2B_3、2C_2、2E_3培养上清粗提物与SPA有反应,与细粒棘球蚴囊液(SHF)抗原及细颈囊尾蚴抗原(CtAg)无反应,以WesternBlot证实3A_4、2C_2、3C_2在SPA50KDa处有强反应带,但对SHP和CtAg亦有微弱反应。依赖于补体的杀伤试验及ADCC实验,提示这些单抗在寻求保护性抗原方面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小鹅瘟基因疫苗与弱毒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机理,将小鹅瘟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按6μg/只基因枪轰击和100 μg/只肌肉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按100 μL/只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同时以pcDNA3.1(+)和生理盐水为对照.于免疫后第3、7、14、21、28、35、49、63、77、105 d采集抗凝血,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效果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另外,在以上10个时间段以及免疫后第133、161、189、217 d分别采集凝血,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pcDNA-GPv-VP3免疫小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诱导的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IgG抗体水平在不同时间段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弱毒疫苗免疫组.3个免疫组小鼠都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比弱毒疫苗免疫组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血吸虫病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由尾蚴、成虫及虫卵三者切片组成的联合抗原酶免疫染色法,兹简介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成虫—虫卵—尾蚴三联抗原切片的制备:(1)组织块制备:①用1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45天后剖杀取肝脏,将其剪成约0.5cm~3的小块,用生理盐水洗净。②取一正常小鼠心脏,用手术刀剖开,在心脏片中划数条槽;将感染家兔时预留的(固定或未固定)尾蚴约50条用滴管滴在心脏内包裹,再用线捆扎。③另取一正常小鼠心脏,用同样方法剖开,内放3~5条血吸虫成虫包裹捆扎。  相似文献   

20.
以乳牛L-选择素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1只,相隔14 d进行3次免疫,抗原用量每次30μg,首次免疫后第116 d进行尾静脉加强免疫,抗原用量10μg。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接种12块96孔板。以L-选择素包被酶标板,间接ELISA检测阳性孔,有限稀释法克隆阳性孔,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小鼠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cAb,并对其分别进行Ig亚类测定。结果,6株杂交瘤细胞7B10、10F6、10E2、5C6、12G7和11A3的Ig亚类分别是IgG2a、IgG2aI、gG2bI、gG1I、gG1和I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