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COX-1/COX-2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COX 1和COX 2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 ,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 以自由落体撞击雄性SD大鼠右顶叶制备脑挫伤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处理脑组织检材 ,观察不同时间 ( 1、 3、 5、 7、 14d)脑组织COX 1/COX 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 ,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COX 1/COX 2表达 ;脑挫伤后 1~ 5d ,大鼠脑组织内COX 1表达逐渐增加 ,14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 ;脑挫伤后 1~ 3d ,大鼠脑组织皮质内COX 2表达逐渐增加 ,1d时海马COX 2表达达高峰。结论 脑挫伤后可诱导COX 1/COX 2蛋白在脑内表达 ,并呈现出时序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3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3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参与组织形态发生、损伤修复、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并在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乳腺癌等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3可能是凋亡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间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它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加剧阿耳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神经元变性。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启动子区域5A/6A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相关,且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浓度在心肌梗死前后存在差异,有望成为法医学鉴定中诊断心肌梗死的辅助指标。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发生改变,提示其在神经组织修复、突触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阐明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变化规律,可能提供一种推断脑损伤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水通道蛋白-4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颅创伤、脑卒中、脑肿瘤、缺血性脑损伤、出血性脑损伤均伴有脑水肿的发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作为主要在脑组织中表达的水通道蛋白,起着调节脑内水转运的重要功能,参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研究水通道蛋白-4表达水平可能为法医学外伤性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对缺氧缺血性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和c-f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后丙二醛(malondjaldehyde,MDA)含量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纽、脑缺氧缺血组、姜黄素组和溶剂对照组。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皮质区c—fos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姜黄素干预组与其他组的相应时间段相比,MDA含量下降,脑皮质区c—fos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电镜观察脑皮质神经元损伤减轻。结论姜黄素可降低HIBD大鼠脑组织的MDA含量,上调c-fos蛋白的表达,减轻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 ,伤后 1h、3h、6h、12h、1d、3d、5d、7d取脑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6h ,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 ;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5d ,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 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Marmaro 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伤后1h、3 h、6 h、12 h、1d、3d、5 d、7d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6h,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5d,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弥漫性损伤早期β-APP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观察 β APP在弥漫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早期不同损伤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桥脑部位神经元内 β APP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β APP在弥漫性脑损伤早期 ( 30min~ 1h)即有增加 ,增加趋势呈波动性 ;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不同。作为反应蛋白 β APP是有望用于检测早期脑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TGF-β1及其受体TβR I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TGF-β1及其受体TβRI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TGF-β1及其受体TβRI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30 min、1 h、3 h、6 h、12 h、1 d、3 d、7 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1)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TGF-β1及TβRI表达;(2)脑损伤后1~3d,大脑皮质和脑干TGF-β1/TβRI蛋白表达逐渐增加,7 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3)海马冲击后12 h~1 d逐渐增加,3 d时仍处于高表达水平,7 d时已开始下降。结论脑损伤可诱导TGF-β1/TβRI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挫伤后巢蛋白表达与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a DM  He GL  Zhou YW  Deng WN  Sun LJ  Dai JP  Liu L  Xu XH 《法医学杂志》2006,22(3):161-164,F0002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巢蛋白(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模型,在脑挫伤后不同时间(0.5,6,12h和1,3,7,14,28d)观察nestin蛋白在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表达情况。结果伤后0.5h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7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8d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恢复至正常组水平,伤侧胼胝体在伤后28d仍有弱表达。结论nest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nestin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HSP70蛋白表达的变化关系,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后HSP70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0.5h、6h、12h、24h、3d、7d、14d、28d)表达情况。结果0.5h伤侧皮质挫伤灶周围HSP70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12h达高峰,24h降至较低,3d又再次升高,以后逐渐下降,28d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HSP70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敏感性指标之一;HSP70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HSP70蛋白表达的变化关系,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后HSP70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0.5 h、6 h、12 h、24 h、3 d、7 d、14 d、28 d)表达情况.结果0.5 h伤侧皮质挫伤灶周围HSP70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12 h达高峰,24 h降至较低,3 d又再次升高,以后逐渐下降,28 d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HSP70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敏感性指标之一;HSP70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何芳  张玲莉  刘子龙  王胜  梅增辉  刘余庆 《法医学杂志》2007,23(3):181-184,F000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不同时间星形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伤后1h时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阳性物质表达随时间大致呈线性上升7d达最大值,然后阳性物质染色强度和面积呈下降趋势。(2)伤后12h组可见S100阳性表达活性增高,S100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及神经组织修复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其受体FGFR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DX  Zhang L  Wu MY 《法医学杂志》2004,20(2):65-67,i009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的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侧位中度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FGFR1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30min,1,3,6,12h,1,3,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bFGF和FGFR1表达。脑冲击伤后6h,大脑皮层和脑干bFGF和FGFR1蛋白表达开始显著增加,1~3d达高峰,7d时已有所下降;海马冲击后3h即开始增加,1d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7d时恢复正常。结论脑损伤可诱导bFGF/FGFR1的表达,提示机体对脑损伤存在自身保护机制,其表达的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4.
MMP-2和MMP-9与脑损伤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中的两个成员,可降解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基质成分,从而使血脑屏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在脑血管疾病和脑损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损伤后不同时段,MMP-2和MMPO含量及分布均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探讨这些问题对脑损伤的治疗及在法医学中推断脑损伤时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HIF-1α、IGF-1表达与脑挫伤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登峰  刘扬  王英元  王亚方 《法医学杂志》2007,23(3):174-176,F0003
目的探讨大鼠脑挫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对正常及伤后不同时间HIF-1α、IGF-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神经细胞偶见HIF-1α表达,IGF-1表达呈弱阳性。脑挫伤后HIF-1α和IGF-1的表达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脑干和海马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并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伤后2h挫伤区周围神经细胞可见HIF-1α蛋白阳性表达增加,24h达高峰,14d后恢复正常;伤后6hIGF-1蛋白阳性表达增加,3d达高峰,14d后恢复正常。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损伤后HIF-1α、IGF-1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望用于法医病理学推断脑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HIF-1α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损伤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部位神经元细胞内HIF-1α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损伤时间,HIF-1α的表达强弱不同,损伤后1~2h可在皮质、丘脑和脑干等部位观察到HIF-1α增多,12h达高峰,24h减弱。结论HIF-1α可作为检测早期脑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损伤后GDNF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方法以冲击应力σd为355.09kPa致大鼠脑损伤后,于不同时问段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检测G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GDNF mRNA和蛋白弱表达,伤后15min开始表达呈增强趋势,分别于伤后1d、2d,表达至峰值,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3.08±4.53、125.05±2.00,与对照组、邻近上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维持高水平表达至伤后7d,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6.65±1.31、114.20±1.68,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至峰值前,阳性细胞多为神经元,之后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脑损伤后G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GDNF阳性细胞种类存在变化,可作为法医学推断脑损伤形成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进一步研究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在受伤后不同时间(5min、15min、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表达少量的BDNF及TrKB;脑损伤后1h大脑皮质颗粒和锥体细胞、海马CA3及小脑Purkinje细胞表达增强,3h达高峰,维持较高水平,12h开始下降,24h后降至对照水平.1h、3h、6h和12h与正常及手术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脑损伤可诱导BDNF及TrKB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在实验性大鼠颅脑损伤慢性病程中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为颅脑损伤后经过一段时间死亡者确定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发现:BCL-2蛋白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脑内,在伤后3d,其表达降低,至伤后1周降低明显,伤后4周恢复正常。提示在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其死亡与颅脑外伤关系较密切。用免疫组比方法观察BCL-2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变化,对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脑损伤的确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Homer蛋白由Homer 1~3基因编码,属于新发现的突触后密度蛋白家族成员,其所有剪切变异体可分为长、短两种亚型,在调控兴奋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即早基因表达产物的短亚型Homer la,在癫痫、高频刺激及发育过程中可通过海马或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活动,快速短暂地诱导其表达增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可诱导大脑皮层神经元Homer la表达动态上调。本文简述其结构、分布、功能、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其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