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社会管理者的特殊地位,使得政府信息化成为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同时政府信息化也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所进行的政府重建的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化的目标就是构建数字政府,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数字政府的绩效评价相比之下也将变得客观和容易。  相似文献   

2.
塑造阳光政府:建立公民与政府信任关系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光政府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期盼的理想政府.阳光政府即是政务公开的政府,政务公开的政府即是有所作为的政府,有所作为的政府必将造福整个社会,进而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阳光政府对社会公开、公正和廉洁、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限制滥用职权,减少或遏制腐败现象;有助于提高效率,保证资源向最能发挥效用的部门转移配置.对此,锻造阳光政府,必须建立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3.
侯琦 《长白学刊》2008,(1):58-61
政府规制与规制政府的目的,既不是用理想的政府去代替不完善的市场,也不是用理想的市场去代替不完善的政府,而是要在不完善的现实政府和不完善的现实市场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现代政府能够根据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原则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努力探寻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点,实现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弹性政府:风险社会治理中的政府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政府模式因社会需求的变化应表现出不同的形态。风险社会所赋予政府的新型责任要求政府改变自身予以回应,这种改变除了范围上的扩张、角色调整之外,在政府模式上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弹性政府在组织设置上更具灵活性,在行动中更具自主性并更加注重效率,因此应成为风险社会治理中政府模式的当然选择。当然,弹性政府并非完美无缺,运行中依然存在某些弊病,这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激励、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归纳为4类:一、强政府、弱社会;二、强社会、弱政府;三、弱政府、弱社会;四、强政府、强社会。很显然,最差的情况是弱政府和弱社会,而第四种情形即强政府、强社会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用失范与政府信用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包括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等 ,并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政府信用建设的方向是建构道德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绩效型政府、制度型政府。政府信用是政治文明的要求与反应 ,是政府文明的主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与传播,"政府营销"作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以对社会有利的方式来改变政府管理行为的一种手段和科学方法,正逐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在政府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失效与政府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在市场上为某一行为时 ,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或者是损害了市场的效率。政府失效源于公共选择过程的内在缺陷 ,这些缺陷必然导致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益和自我扩张性。增加政府供给的有效性 ,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因此 ,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努力 ,同时必须优化成本 ,防范政府供给陷井  相似文献   

9.
政府治理体系中包含着不可缺少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要求,政府审计必须向政府治理发力,政府治理的重点是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政府审计也就始终要跟进政府治理的这些重点领域。政府治理决定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服务政府治理。这种"决定"与"服务"的关系说明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孔令强  刘平雷 《前沿》2005,(3):65-67
创新型政府就是在行政理念、行政制度、行政决策上不断科学创新, 并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创新的政府。无论是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目标还是我国的行政体制来看, 构建创造型政府都存在着必然性。提倡学习型政府, 遵循科学发展观、完善和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是构建创新型政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适度政府与统一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指标。调整和重构政府与社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关系 ,从全能政府走向适度政府 ,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内容 ;认识和实践统一市场、统一政府和统一法制的逻辑关系 ,通过法制统一实现政府统一 ,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选择。行政许可法制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适度政府建设、抑制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和建设统一政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及其地方政府实践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在政府和自然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府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预示着地方政府宏观政治生态的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际上可以把地方政府划分为增长型政府和发展型政府。地方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发展型政府为导向并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对其职能进行科学的调整,以使政府有能力正确地履行其职能。  相似文献   

13.
陆传照 《前沿》2002,(10):122-124
政府道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道德行为 ,行为主体的特殊性 ,决定政府道德行为在支配行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本身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政府道德行为在社会道德行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对社会生活的特殊作用以及我国加入WTO的国际背景 ,都决定我们必须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重视政府道德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严峻社会形势、政治系统生态化要求日趋强烈带来的生态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过程和行政活动的生态化转变。生态政府与生态行政是生态政治实践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目标,也是决定生态社会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生态政府与传统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人类社会内部事务管理的局限,将管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之一,将生态责任纳入自身责任体系之中。实行生态管理是生态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生态行政是政府履行生态职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府把工业化社会的官僚制政府范式变革为新的政府治理范式,改变着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业务流程、行政权力结构。信息时代政府治理范式创新的特点在于:无缝隙的政府治理、以公众为中 心的政府治理、交互性的政府过程、“一站式”政府服务。建构电子政府的治理范式必须从国家统治向政府 治理转变、创新公共服务程序、建构电子政府绩效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6.
政府理论是以政府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揭示政府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政府理论的目的既在于认识政府活动的本性,也在于为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及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十年来,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政府间职责分工不合理,社会政策体系整体规划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使得发展型政府难以超越,政府转型远未完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服务型政府,除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巩固、确立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等制度基础外,关键在于为政府转型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璐 《传承》2010,(21):120-121
诚信问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甚至是欺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的行为,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社会要成为诚信的社会,政府首先必须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本文将对政府信用的社会意义以及当前的政府信用失范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探求提高政府信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正奇 《前沿》2007,4(7):118-120
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的、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和负责任的,它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又是一个法治的政府。本文根据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点,论述了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并根据服务型政府的特征提出构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政府与中国的政府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沂明 《青年论坛》2003,(1):127-128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为迎接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国内社会问题 ,化解政府失灵的各种弊病 ,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与 80年代前的改革不同 ,这轮改革的主导理论是企业化政府理论。“政府企业化”改革已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效仿 ,并已经开始成为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