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择一段紧张的职业生涯,你后悔吗?大多数女性的回答也许是否定的。毕竟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给了女性孜孜追求的目标、特有的快乐与满足感。但是,如果这份满足感以健康为代价,你还会毫无怨言吗? 回顾我们的职业生活,有多少女性可以肯定地说,自己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很好地照顾了自己的身体?其实除去外界因素,女性的自身行为方式对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失误”一点一点改变了你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在确定恋爱关系时,往往会涉及到此类问题,如“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她)”,“我有什么资本去追求他(她)”等,而此类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较大的兴趣。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某重点大学内恋爱现象的调查,针对高校校园的“三多现象”,即想谈恋爱的人越来越多,正在谈恋爱的人越来越多,恋爱失败的人越来越多展开思考。笔者在文中将这“三多”现象视为一个社会过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期望有恋爱的行为,当进入恋爱角色之后,高校校园内也相应的出现了仪貌资本型、物质资本型、社会资本型、人力资本型、道德资本型等五种恋爱行为类型。最后我们通过对此五种类型的解析,指出了失恋是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本土和舶来的艺术作品中,“暴力”己成为愈来愈引人注目的形式因素。从大众娱乐到前卫艺术,如果没有“暴力”因素的介入,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够“好卖”,或者太过中庸。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艺术的暴力来源于哪里?意味着什么?行为艺术是否有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4.
李琳 《观察与思考》2007,(12):44-45
<正>过去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用来形容研究生考试也不为过。考研热、考研经济、考研村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刷新。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地位、利益有明确的意识,并希望以自己的政治行为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作为边缘性社会群体,其利益表达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反体制和反规则的游民政治意识潜生,出现了“街头起哄”、“围观宣泄”、“报复性抗争”等无序政治行为.为此,要创新社会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无序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6.
对于民事法律行为,中外民法学者都曾阐明过自己的观点,但长期以来各说不一。国内当今的民法学者,亦众说纷纭。现仅就国内的论述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专家和学者的指教。一综观国内民法学者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解说,主要有三种:其一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基于意思表示而设定、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也称民事行为。”其二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上权利与义务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其三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主体基于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四大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职业往往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善于规划自己的生活,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俗话说得好:“思路决定出路”。但是当前许多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陷入误区,导致职业生涯受挫,这涉及到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问题。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贯穿以下四大理念。小袁是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大一的时候认识一位同系同专业的学姐小丽,两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所以很合得来。后来,学姐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她非常羡慕,觉得小丽的职业生涯就是她的样…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上海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作为研究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设计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培训,可以发现当今研究生存在究竟是知识的欠缺、能力与实践经验的不足还是方法技巧的缺乏的问题,为就业中心或培训机构提供真实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9.
教师发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偷”是不好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而且还都是乖巧的女生?另外,同寝室的学生知道这是偷来的东西,为什么还会分着吃呢?我想:其一,“偷窃可耻”这一观念还没有深入学生的心里;其二,面对偷来的好东西的诱惑,许多学生无法克制自己,以数没人站出来指责,反而参与了“分脏”. 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行为,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思政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政工作已愈来愈步履维艰,难以发挥出我们主观想象的作用,思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滑坡和“疲软”。如何来克服这样的现象,已成为目前各级党组织研究、探索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工作为什么会出现滑坡和“疲软”  相似文献   

11.
在各大媒体广泛揭露“法轮功”致人剖腹、跳井、上吊、自焚、亲朋反目、对抗政府等罪恶行径之后,这一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邪教组织、迷信组织—时间成了众矢之的。用一句老话讲,这叫罪有应得。但是,我们是否应当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成千上万民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有组织地大练荒谬的“法轮大法”呢?为什么一批相当有身份、有文化的人公开宣称“法轮大法”是最高意义上的科学呢?在某些共产党员头脑里,“法轮功”之类低级迷信观念何以会与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学说并行不悖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学精神的沦丧和伪科学、迷信的泛…  相似文献   

12.
自毁前程为哪般?魏丹江一名女研究生服毒自杀了,为什么?因为男友提出终止恋爱关系;一名男大学生跳楼自杀了,为什么?因为他四门功课不及格;一名女大学生跳湖自杀了,为什么?因为她要看看是否有“英雄救美人之事”。大学校园发生这种“惨怪”之事,使人百思不解。这...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有“软”与“硬”之分吗?应该是没有。但在某市的一家大报上,最近却展开了一场《工会法》是否是“软法”的讨论。一方说,《工会法》是软法,要不为什么一些企业开除工会主席,解散工会组织,工人都没有一点办法?还有自《工会法》实施至今,某市高级人民法院还未受理过一起工会干部权益受侵的案件;另一方则说,《工会法》不是“软法”,它也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严肃的强制效力。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这应该从工会自身找原因,看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一) 新的“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会泛起? 知识,使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自己的蒙昧时代。知识的作用已经被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实践所证实,它为人们创造着愈来愈丰富的生活,因而理应受到重视。但是,在现阶段,新的“读书无用论”却在中国大地上滋生、蔓延、童工、童商;中、小学生严重流失;大学生、研究生厌学、退学……这些现象说明:知识在贬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职业女性,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职场中,男性扮演的角色通常会比女性重要?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职场会更青睐男性而不是女性呢?为什么自己在职场混迹多年,却总是得不到提升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应该是正处于职场“停电期”的职业女性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讲”教育的逐步深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三讲”教育重大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自我改造的动力得到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领导干部投入不够,随便应付的情况。有的人一看到“必读篇目”,便认为这些文章都已读过,随便翻一翻了事。有的人一听到讲政治,便认为平时政治已讲得够多,自己又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因而对‘讲政治”不以为然。至于“讲正气”嘛,可能存在点“哥们”义气等小问题,改了就是了。其实,这些领导同志需要端正认识,否则会成为“三讲”教育的“擦边球”,“三讲’教育对他们真的是“徒有形式”。为什么一些领…  相似文献   

17.
惊闻有毒大米、注水死鸡又隆重上市的消息,我的头发立刻竖起,开始担心那些即将被害的无辜百姓。读了专家们的文章,对“百姓还敢吃什么”的话题已深感苦涩无味了。脑海中一直在思索着谁是凶手?谁是帮凶?为什么抓不住凶手?!在一片混乱的思维中,我依稀感觉到自己也是凶手或者是帮凶。试想,如果你不是和凶手有什么瓜葛,你会心甘情愿拿着自己的钱去买回凶手的有毒食品?这种自残行为已经说不清你和凶手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舒展 《北京观察》1999,(11):52-53
孩子三至六岁进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年龄”。在这几年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年轻的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爷爷大笑时为什么会出眼泪?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犹如循循善诱的老师,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这是常识!”“长大你就会知道了!”等等办法支吾搪塞了事。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被问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组织人员的“搭便车”行为及其根治何国强帕金森定律所描述的行政组织自我膨胀的顽疾有一个主要症状,即行政官员滥竽充数、不思进取、出工不出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如果借用一个通俗语表述,就是“搭便车”。行政人员为什么会搭便车?原因自然很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城市中的“年轻人为什么要买房”以及“怎样买房”这两大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从“谁在买房”、“谁会买房”、“怎么买得起房”、“买的什么样的房”以及“购房给年轻人带来什么”这五个方面,对城市青年的购房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从“城市”这一视角出发,揭示了大多数年轻人“买不起房”但“不能不买房”的主要原因,缘于社会制度的刚性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