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精神病人受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精神病人受审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进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的170名被鉴定人进行受审能力评定,评定研究对象的受审能力、精神症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犯罪学资料,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精神病人受审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BPRS的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PANSS的P分对受审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无受审能力组病理性和不明作案动机比例较高,且与有受审能力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无受审能力组言语智商低于有受审能力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无受审能力组精神分裂症比例较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PRS的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PANSS的P分、言语智商、精神疾病诊断、作案动机对精神病人受审能力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受审能力评定越来越引起重视的情况下,对于无受审能力者,受审能力的恢复也是一项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受审能力恢复的培训程序包括相关精神障碍治疗、法律知识培训、综合住院治疗;而个别程序的专门培训可能是受审能力最大程度恢复的必要措施。受审能力恢复评定的标准更多的参照于经典的Bennett标准。虽然有关受审能力恢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但为我国相关受审能力恢复的研究指明了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被告人受审能力制度具有仪式化和保护性功能。美国法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在被告人受审能力程序和评价标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被告人受审能力现有规定立法分散、层次较低;内容过于简单;将被告人的诉讼行为能力等同于受审能力。可在被告人受审能力程序和评价标准方面借鉴美国法经验,构建我国被告人受审能力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朋 《人民检察》2013,(19):16-19
受审能力审查是修改后刑诉法尚未规定、在实践中又亟待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受审能力审查的探讨以往多集中在司法精神病学领域,主要从受审能力鉴定角度进行研究,缺少法学意义上的研究和相应的审查机制构建。本文从受审能力概念出发,根据我国刑事诉讼特点,分析了对受审能力进行全程、司法化审查的必要性,从主体范围、举证责任分担、证明标准、权利保障等角度,就建立受审能力预判、综合评定、分类处理、复查等一体化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司法领域对受审能力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实践中也没有统一标准。本文就受审能力的适用于诉讼的范围、受审能力的二分法、评定程序等问题,从法律而非医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纠正目前对受审能力的部分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6.
贺红强 《法学论坛》2016,(5):144-150
被告人受审能力理论的产生伴随着被告入主体地位的提升和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加强.被告人受审能力制度有利于保障正当程序、促成实体公正、确保庭审秩序.我国当前并无关于被告人受审能力的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呈现重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轻受审能力鉴定的现状,使鉴定人陷入两难境地,亦不利于人权保障.我国宜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合理构建被告人受审能力的认定程序,明确认定后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受审能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审能力是被告人接受法庭审判的能力。我国对受审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立法上还有许多空白之处。本文从评定标准、提起、确认与法律后果等方面对受审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宁松 《证据科学》2005,12(3):237-240
受审能力是被告人接受法庭审判的能力。我国对受审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立法上还有许多空白之处。本文从评定标准、提起、确认与法律后果等方面对受审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案情简介二、问题分析(一)刑事受审能力概述(二)国外刑事受审能力立法之考察(三)处置无受审能力被告人的相关程序问题(四)刑事受审能力与我国刑事诉讼一、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女)与被害人杨某(男)系夫妻关系。某日,张某因琐事在租房内被杨某殴打,张即用一瓷杯朝杨的头部砸  相似文献   

10.
被告人有受审能力是美国刑事审判中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虽然受审能力规则与精神病辩护制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不能互相包容。当被告人可能患有精神病时,控辩双方和法官均可对被告人的受审能力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一经提出,法院就应当进行听证。听证前应当由精神病专家或心理学专家对被告人的受审能力进行评估和作出精神病学报告。如果被告人无受审能力,那么法院应裁定将被告人关押于精神病机构接受治疗。美国刑事审判中关于精神病被告人受审能力规则的实践为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构建相关的规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一、以矛攻盾突破受审人的矛盾心理防线在渎职侵权案件审讯中,受审人拒不认罪或认罪后又变供、翻供,必定会使前后供述和辩解之间、供述与其他证据之间发生矛盾,露出破绽。这些矛盾和破绽是我们迫使受审人坦白认罪的有力武器,为我们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度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利 《法人》2011,(1):34-41
2010年,前“首富”黄光裕夫妻的案件,经历了一审二审,已经尘埃落定。而作为黄光裕兄长的黄俊钦,虽然与黄光裕同时涉案,却还要继续等待下一个年头,才有可能见分晓。  相似文献   

13.
域外国家围绕受审能力的规则建构,以“恢复能力”为导向,目的在于实现正当程序,强调不能以任何形式对无受审能力的被告人进行刑事审判,并通过衔接强制治疗程序促使被告人受审能力的恢复,最大限度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我国刑事诉讼在重疾型缺席审判程序中引入受审能力标准,以“恢复审理”为导向展开制度设计,一方面在规范上引发法律条文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导致立法目的不彰。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受审能力规则,应将其与缺席审判程序剥离,逐步转向与治疗程序的衔接。需强化对受审能力的司法判断,明确司法鉴定的启动条件及标准,通过引入专家陪审员制度补强法官在司法鉴定方面的知识短缺,进一步完善以无异议为例外的鉴定人出庭制度。  相似文献   

14.
试论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受审能力的概念,针对精神病人的特点阐述了受审能力的评定标准,将中外有关此方面的立法和实践进行了对比,指出现阶段我国立法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根据国情对受审能力实行三分法的设想,并建议指定辩护制度应惠及精神病人以维护他们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5.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已明确将受审分离机制作为民事诉讼监督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拟从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角度,分析和明确控告检察部门和民事检察部门在民事诉讼监督中的职能定位和职责要求以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受审分离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探索建立两个部门良性发展关系,落实检察机关民事控告、申诉案件受审分离机制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民行检察领域要求受审分离但在实践中,存在受和审尚未真正的分离、内部监督制约不足、责任追究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需要转变观念接受监督制约,创造条件实现受审分离,建立健全内部联系、制约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据了解,四川省高院已正式下文,要求全省法院允许被告人脱去“囚衣”受审。省高院相关人士表示,脱去囚衣受审更人性化。 曾备受关注的婷婷杀妹一案在彭州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中,婷婷并没穿上看守所统一配发的“囚衣”,而是身着便装。据彭州市人民法院刑庭张庭长介绍,婷婷案是彭州市乃至全市(成都市)首次允许被告人着便装受审。  相似文献   

18.
简姹 《政府法制》2008,(18):16-17
7月16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余元在这里受审,同时受审的还有晏大彬之妻付尚芳。不过,两人涉嫌的罪名不同:晏大彬被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罪提起公诉,付尚芳则被控涉嫌洗钱罪。  相似文献   

19.
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及相关因素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人的受审能力及相关因素的定量研究华西医科大学胡泽卿,刘协和,霍克钧,李焱前言受审能力是指一个人理解他被控告的性质和定罪可能给他带来的后果,以及他能够理智地支持他的律师为他辩护的能力。受审能力检查用于评估审判时被告人的精神状态。在许多国家的司法实...  相似文献   

20.
Zhang QT  Zhang W  Huo KJ 《法医学杂志》2004,20(3):150-151,154
目的制订符合中国刑事法律体系的精神病违法者受审能力评定标准。方法根据自己的法医精神病学实践,结合国外已有的标准和中国刑事法律,研究者首先创建了称为“受审能力评定表”的评定工具,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该工具;最后通过诊断性实验,对该工具的信度、效度及实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该工具的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9366和0.9213,工具评定与专家评定的一致性为0.704,除了敏感性为0.6097,其他所有的诊断性指标均大于0.80。结论受审能力评定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